《大秦賦》中的趙姬
近日,明星雲集的《大秦賦》,延續了《大秦帝國》一貫的恢弘氣勢,在熒屏上掀起了新一波“追秦”熱。《大秦賦》開局伊始敘述的是秦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秦質子異人顧不上妻子趙姬與贏政,在商人呂不韋的掩護下隻身逃回秦國的故事。
關於贏異人是在邯鄲時就已經成為了太子嫡子,還是逃回咸陽見了華陽夫人之後才被收為嫡子;趙姬是當上了太子嫡子之前就被呂不韋送給了異人,還是當上了太子嫡子之後為了慶祝才由呂不韋送給了異人;呂不韋是主動送的,還是被動送的,等等問題,《細說中國史》的作者之一張蔭麟與《大秦賦》的編劇顯然有著不一樣的理解。而這種對歷史事件認識的偏差,一方面源於對現有歷史資料的掌握多少、深淺不一,另一方面也源於歷史現場的無法直接抵達。
影視著作有其創作的基本準則與規律,歷史學家的學術研究也有自己必須堅持的原則與操守。一般意義上來講,影視創作是一種藝術加工,來源於歷史但又不盡然忠實於歷史;而學者就必須嚴謹嚴謹再嚴謹。故而,這部由呂思勉、張蔭麟、傅斯年、繆鳳林、金毓黼、吳晗六位歷史大家撰寫的《細說中國史》十分值得一讀。
本書共九輯。第一輯“細說先秦”,從民族的起源到周朝的興起,雖然夾雜著神話與傳說,但作者以有理有據的分析,基本理清了華夏文明的源頭與走向。第二輯“春秋戰國”,以諸侯興起、周室衰亡為主線,描述了天下大一統前的政治局面。第三輯“秦漢風雲”,講述了秦的崛起與統一之戰,以及短命王朝之後兩漢的興衰。第四輯“魏晉南北朝”,進入了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年代,三國鼎立、兩晉更迭,南北對峙的局面一直延續到隋初。第五輯“隋唐五代”,濃墨重彩敘述了隋唐的文治武功,然而依然跳不出歷史的週期律,最終陷入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第六輯“細說兩宋”,深刻分析了北宋開國之後積弱的主要原因,除了宋朝眾多皇帝的昏庸無能,還在於宋朝重文抑武的國策,嚴重削弱了國家的戰鬥力。第七輯“崛起的蒙元”,描述了馬背上的民族一統華夏的歷史。第八輯“細說明史”,從明初的政局說起,雖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依然難掩明末的衰敗。第九輯“細說清史”,講述了清朝的盛衰,以及鴉片戰爭、憲政運動、太平天國起義與捻黨之役。至此,延續兩千年的封建王朝結束,中華民族進入新的歷史時期。
從內容上看,本書雖是薄薄一本,但提綱挈領、言簡意賅,囊括了中華民族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大清王朝數千年曆史,都有涉及、無一遺漏。雖各有側重,但通讀本書,還是能大致理清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這對一般的歷史愛好者來說,不管是歷史知識普及,還是學術研究入門,已經夠用了。不過,由於幾位作者運用的都是半文半白的語言,且引經據典較多,需要在理解上下一番功夫。這是一種挑戰,也是一次深入學習的機會,只要認真細讀,必然能挖出無盡的歷史“礦藏”。
說是歷史研究的入門,其實有些代替作者們“謙虛”了。歷史大家的學術研究,向來都引經據典、較為深刻。如果沒有一點歷史常識鋪墊,要讀懂這本書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比如王安石變法,如果不瞭解實際情況,就難以對此事做出正確的分析與判斷。作者既不認同舊史的“痛加詆譭”,也不認同近來史家的“曲為辯護”。作者分析認為,“王安石所行的政事,不能說他全無功勞,然因此而引起的弊端極大,則亦不容為諱。”相比較而言,這才是一種客觀公平的歷史評價,擺脫了非此即彼的二元論。這種研究歷史的態度、思維與方法,既是歷史給予的啟示,也是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傳遞出來的經驗。
歷史一直以其獨有的形式客觀存在著,但研究歷史的人卻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斷進步。撰寫本文的大師們出生的年代距離我們大多已經有一個世紀之久,雖然他們寫作起來舉重若輕、縱橫捭闔、遊刃有餘,但對歷史小白來講,無疑要查閱很多歷史資料才能跟得上大師們的節奏,否則很容易被眾多歷史事件帶偏,陷入茫然無措的境地。
中國絲綢之路交河舊址
而對於本書名字中“細說”一詞,讀者可能會有這樣得疑問:何以一本不到300頁得歷史讀本能夠將中國兩千年得歷史進行“細說”?也沒看出來哪裡“細”呀?!我以為,這種“細說”主要是對創作者而言,他們研究歷史多年,對文中一些重大歷史事件進行這樣篇幅的闡述已經比較詳細了;但對於我這樣的歷史愛好者而言,顯然還覺得意猶未盡。這就是普通讀者與史學大家的差距所在,真正要了解中華歷史,還需要在大師引領的基礎上下一番苦功夫不可。#大秦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