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羅伯特·利斯頓(1794-1847),是19世紀初最著名的外科醫生。他不僅用自己的手術刀和高超的手術技巧,而且他還將手術室當做教室,培養了大批的外科手術專家。在閒暇的時候,他還寫下大量的學術著作,對於後代的醫療發展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當然,他所創造的吉尼斯紀錄有兩個,第一個是:快!在麻醉藥和消毒劑沒有發明出來之前的19世紀,手術當然是越快越好。醫生慢慢劃拉,首先是病人疼痛難忍,有可能還沒有下手術檯就直接掛了。所以,那時的外科醫生都追求快。別人一場手術再怎麼快,也要十幾分鍾甚至幾個小時,而他最快的一場手術只用了23秒。這場手術為他贏得了"倫敦第一快刀手"(the fastest knife in the West End )的光榮稱號。

羅伯特·利斯頓的第二項吉尼斯世界紀錄是:高效,在給一個病人做截肢手術時,他再次揮動他的無影刀。這一次,非常不幸,連同病人大腿被切下來的,還有助手的兩根手指和病人的一小片睪丸,高速飛行的手術刀直接插進了旁邊一個觀摩學習的醫生的大腿裡才停下來。失血過多的助手當場掛了,傷口感染的病人很快也掛了,在旁邊觀摩學習的那個倒黴的實習醫生也掛了。

這是歷史上唯一一場,死亡率為300%的手術。

看到這裡,很多人會毫不猶豫地做出判斷,這個醫生肯定是一個庸醫,他寫的那些醫學資料很可能是盜版的武林秘籍。

如果我接著再寫這位醫生什麼好,什麼專業,什麼著名,以後出門就不必買青菜了。砸在臉上的青菜蘿蔔和雞蛋就夠一家十來口人一星期吃了。

先等等,手不要那麼快,口下也留點德。容我把話說完。

那時候,沒有麻醉,也不存在什麼消毒之類的知識。如果我告訴你,在那個時候給病人拔牙時用來止疼的是一面鼓,你信嗎?牙醫動手拔牙的時候,他的助手就在旁邊“咚咚咚”地使勁敲鼓。不是為了給病人止痛,而是為了用鼓聲蓋過病人痛苦的叫喊。至於手術中輸血和止血,更是沒影子的事。羅馬教皇諾聖特八世就因為輸血而直接掛掉,沒有血型配對,能否成功只看運氣。至於什麼稀奇古怪的放血療法,更是常見。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就因為一個小小的感冒,被他的好友,也是一名著名的醫生,在短短的20小時之內,放掉了2000毫升之多,相當於全身血液的一半。這哪是治病,簡直就是殺豬。

仔細研究一下歷史,您就會發現,那時根本沒有什麼正規的醫學。

不瞭解微生物,也就很難形成抗生素的概念。想用青黴素,得等到1928年,磺胺類藥物的出現是在1930年以後。第一次區域性麻醉是在1841年。但效果不好。病人躺在手術檯上能夠全程感受手術刀切開自己身體。然後再感受鐵板燒的味道(用烙鐵止血)。

整個過程的疼痛程度一般人肯定是難以想象。但捱過鍋鏟,勺子等金屬餐具或者其它金屬物品燙的人肯定在這方面有發言權然後就是漫長的傷口癒合期。因為面板和肌肉組織都已經壞死,能挺過來的病人著實不容易。

當然,在歷史上,也並不是每一個醫生都是殺豬的或者擅長鐵板燒的廚房大師傅。有頭腦的人還是有的。

1536年,一一個叫帕雷的軍醫首先提出了用用特製的鉗子將動脈抽出,再用線將其結紮的止血方法。從而漸漸結束了用通紅的烙鐵止血的歷史。

還有一位醫生提出,在手術以前,用清水洗手。手術器具。傷口可以減少感染。

還有一位醫生,受夠了綁在手術檯上病人的哀嚎,“以身試法”,發明了麻醉劑。這和我國古代名醫華佗發明麻沸散的過程有得一比。

醫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試錯,不斷改進的過程。古代很多在今天看來非常荒誕的東西,在當時都是很有市場,受到大眾認可的。

對未知的探索一直是我們無數先驅們一直在乾的工作。他們的每一次嘗試,固然是冒著極大的風險,但同時,也都在推動整個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回望歷史,您會驚訝地發現,很多在當時被認為不可能逾越的高山早已經變成人類文明不斷進步過程中的小小起伏了。

32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李鴻章下令對日艦報復性攻擊,丁汝昌為何避敵而行蜜汁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