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公子,人們聯想到的往往是風度翩翩,溫文爾雅的帥哥形象,因此一些人也會將戰國四公子誤以為是戰國時期的四位美男子,但事實並非如此。
戰國後期,秦國逐漸崛起,成為其他六國的首要威脅。對此,許多六國貴族們廣招天下賢能之士,意圖增強自身實力,鞏衛國家安全。這其中,以趙國的平原君趙勝、齊國的孟嘗君田文、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以及楚國的春申君黃歇四人手下門客最多,因此四人被稱為戰國四公子。
也就是說,被稱為四公子是因為其延攬人才的能力,而非其本身的氣質。公子不等於君子,這四位公子中,所作所為可以稱得上君子的,恐怕只有一位。
平原君:糊塗且短視平原君趙勝是趙武靈王的兒子,趙惠文王的弟弟。
他曾經在趙惠文王和趙孝成王兩朝為相,並在秦國兵圍邯鄲之際親自出使楚國,在門客毛遂的遊說下使楚王發兵相助,與魏國一起擊退了秦軍,挽救了瀕臨滅亡的趙國。
可以說平原君為趙國立下了大功,但這卻不足以掩飾他的過錯。
邯鄲之戰的發生其實與平原君有很大關係。當初馮亭欲率領上黨郡降趙之時,趙孝成王曾分別詢問過平陽君趙豹和平原君趙勝的意見。
平原君認為趙國發動大軍打了一年都未曾拿下一城,如今不費吹灰之力便能得到十七座城,這等好事當然不能錯過。
平陽君則反對此事,他認為韓國國君已經命令馮亭向秦國投降,上黨郡已經是秦國嘴邊的肥肉,趙國若將其接收則必將惹怒強秦,為自己招來戰火。
最終趙王採納了平原君的意見,短視的趙王和平原君只看到眼前的便宜,卻沒想到這樣做可能引發的後果,最終趙國在長平大敗,十四餘萬趙軍被活埋,接著秦軍便包圍了邯鄲。
不僅短視,平原君還十分糊塗。某次面對燕國率軍入侵,平原君竟然向趙王建議割讓濟東五十七座城邑給齊國,以換取齊將田單來對抗燕國。
當時趙國國內猛將如雲,但平原君卻寧願花費如此代價換來一個並不忠於自己的將軍。其結果是趙國失去了領土,疲憊了士卒,卻只打下了燕國的三座小城。
平原君對趙國之功遠小於過,而他在危機關頭所立下的功,其實也不過是為之前犯下的過錯亡羊補牢而已。而他在邯鄲被圍,城內百姓已經易子而食的時候,自己卻還在家中吃著山珍海味,穿著綾羅綢緞,這樣的人,怎麼稱得上是君子呢?
春申君:奢靡而自私春申君黃歇是楚頃襄王的弟弟,輔佐了頃襄王和考烈王兩任楚王。
比起平原君,春申君可謂功勳卓著:捨身營救楚王,力勸秦王罷兵,吞併魯國,興修水利。可以說春申君為楚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但春申君也有著明顯的問題。
他生活十分奢侈,以至於門客也都喜歡奢靡鬥富,他們穿著甚至讓平原君的門客感到自慚形穢。司馬遷曾經到訪過春申君的住處,即便已經是百年之後,那些規模宏偉的宮殿依然讓他驚歎不已。
奢靡還是其次,最致命的問題是他的自私,他也因此而喪命。
春申君有一小妾李環懷孕,由於當時楚考烈王無子,李環的哥哥李園就建議讓春申君將其妹送入宮中,如果將來生下男孩,便可成為楚王,而春申君也可以盡有楚國江山。
對此等偷天換日的計劃,春申君表示十分贊同。他依計將李環獻給楚王,日後果然產下一名男嬰,考烈王去世後,這個孩子便登基為王,是為楚幽王。
但春申君最終卻沒能享受到自己的勝利果實,就在考烈王去世,春申君前去奔喪之際,李園在宮中埋伏下的刺客將其暗殺。春申君的頭被砍下扔到棘門以外,全家也慘遭滅族。
為滿足自己的私心不惜做出如此欺君之舉,此等行為當然也算不上君子。
孟嘗君:暴戾而無情如果說前兩位公子還算為國家立下了一些功勳的話,那麼這位孟嘗君非但沒有任何功勞,反倒為禍一方。
孟嘗君田文是齊宣王的孫子,史書上並未言明他有何等才能,似乎只是因為手下門客眾多而留下了賢能的名聲。
四公子中,孟嘗君手下的門客或許不是最多的,卻有可能是最雜的。
孟嘗君不僅招納士人,還收留了許多逃亡的罪犯和黑社會成員,而他的一些行為舉止也很像個黑社會。
某次孟嘗君路經趙國,趙國百姓聽說孟嘗君的大名都想出來看看,結果見到孟嘗君身形矮小,便紛紛取笑於他。暴怒的孟嘗君當即與門客跳下車,將數百名圍觀群眾斬殺,隨後竟然屠殺了整個縣城。
不僅能殺人,他的門客還有更特別的作用。
君被困秦國之時,孟嘗君便是靠著一位門客鑽狗洞偷狐裘賄賂秦王寵姬,另一位門客學雞叫騙開城門而成功脫險,雞鳴狗盜日後也成了下三濫技能的代名詞。
他手下最著名的門客名叫馮驩,因幫助落魄之時的孟嘗君恢復相位而出名。
但馮驩所做的,都是籠絡民心和結交外邦等等有利於鞏固孟嘗君地位的事情,於國於民都沒有什麼好處。
而孟嘗君對齊國也沒有什麼感情,他因受到齊湣王的排擠而出逃至魏國為相,隨後便代表魏國參與五國聯軍攻伐齊國,齊湣王被殺死,齊國也險些覆滅。
田單復國後,孟嘗君回到自己在齊國的封地保持中立,與齊國可謂恩斷義絕,絲毫不念自己的出身與血緣。
而他的這種做法也使自己遭到孤立,在他死後,齊魏兩國便攻破薛地並將其瓜分,孟嘗君也因此絕嗣。
信陵君:勇武而忠義四公子中唯一的君子,非信陵君莫屬。
他同樣是國君的兄弟,同樣招攬門客,同樣也是禮賢下士,但不同之處在於其養士並不為己。
他有門客潛伏在趙王身邊,對趙國的一舉一動了如指掌,卻因此遭到了魏王的猜忌,不敢重用於他。
趙國邯鄲告急,魏王因受到秦王威脅而心生畏懼,大軍陳兵邊境卻不敢前行。信陵君多次勸諫無果後,毅然率領門客組成敢死隊,準備和秦軍捨命一搏。最後在隱士侯嬴的指點下,信陵君竊符救趙,殺死魏將晉鄙取得兵權,帶領魏軍大敗秦國。
信陵君的舉動看似在幫趙國,其實也是在幫助魏國。他深深懂得唇亡齒寒的道理,明白趙國滅則魏國也無法長久,因此不惜一切代價救援趙國,但他也因此得罪了魏王,從此不敢歸魏,在趙國一待就是十年。
信陵君離開後,魏王才知道他的重要。因為有他和他的門客在,列國十餘年都不敢侵犯魏境,而此刻聞聽信陵君離開,秦國不久便興兵伐魏。魏國數戰數敗,最後不得不請信陵君歸國。
經過一番猶豫之後信陵君回到魏國,列國聽聞信陵君回國也紛紛派出軍隊援魏,信陵君率領五國聯軍擊敗秦將蒙驁,並一路追擊直到函谷關,因秦軍閉門不敢出戰。這是合縱抗秦的最後一次勝利,也是戰國末年六國少有的勝利,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曾經為信陵君寫下這樣的對聯:“六國君王不足乎一救弱趙,隻身公子能有以二退強秦”。
但信陵君抗秦保魏的舉動依然沒能贏得魏王的信任,不久他就聽信讒言解除了信陵君的上將軍職務。信陵君知道自己再度受到猜忌,從此後不再參與政事,縱情聲色之中,幾年後因縱慾過度而離世。
信陵君是戰國末年六國少有的將才,在秦國幾乎勢不可擋之時還能兩度打敗秦軍,其編纂的《魏公子兵法》曾一度流傳於世,可以說是一名傑出的軍事家。
但他最終還是沒有受到祖國的重用。信陵君去世的當年,獲知訊息的秦國便派蒙驁再度攻魏,連克二十城,建立了東郡。
十八年後,秦軍將如同信陵君預言的那樣引黃河水淹灌大梁城,在沖垮城牆後俘虜了最後一任魏王,魏國滅亡。
信陵君死後仍然受百姓愛戴,人們奉其為神,將他的故居改為信陵君祠,這便是開封大相國寺的前身。
信陵君粉絲眾多,漢高祖劉邦便是其中之一,他曾在年少時專程來到大梁拜會,但當時信陵君已經去世,他便投入曾經身為其門客的張耳門下,張耳成為日後的漢初重臣。
而劉邦在稱帝后依然沒有忘記信陵君,他每次經過大梁都會前往祭拜,還專門為其安排了五戶祭祀與掃墓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