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問:為什麼北宋幾乎是不戰而降,而南宋卻能與蒙古鐵騎鏖戰數十年?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應當從這麼幾個角度來看:
一是統治階層內部最高統治者的管理決策能力;
二是統治階層的內部鬥爭關係;
三是廣大普通民眾的反抗精神。
宋徽宗《聽琴圖》
當宋哲宗死後,宋徽宗趙佶繼位,北宋的統治進入了最為黑暗的時期。徽宗寵愛任用的主要官僚是時人稱為“六賊”的蔡京、王黻、朱勔及宦官李彥、童貫、梁師成、楊戩和高俅等人。他們代表著當時的腐朽反動的大官僚大地主利益,依靠其權勢,無惡不作。
為了滿足他們的奢侈腐朽的生活需要,濫發紙幣,巧立名目,增加賦稅,加重民眾負責;公然收受賄賂,賣官鬻爵,結黨營私,壟斷仕途,敗壞了北宋的政治。
宋徽宗本人在政治上昏庸無能,迷通道教,大造道觀,自稱“道君皇帝”,終日聽道士講道,疏於理政;又沉湎於享樂,命童貫在蘇州、杭州設定“造作局”,集中東南地區幾千工匠,製造各種工藝品,原料全從民間搜刮而來。又派朱勔在蘇州設“應奉局”,專門蒐羅東南各地的奇花異石,用船一批批經由大運河運到開封。每十船為一綱(即一組),叫花石綱。百姓家稍有好玩一點的物品,便被搶走,東南民眾不勝其中。
宋徽宗還侵奪民田作為“公田”,叫作“括公田”。在開封設定“西城括田所”,命李彥、楊戩主其事,以種種藉口,強迫自耕農充當政府的佃戶,按對分方式,向政府交租。西城括田所設定十年,所奪民田達三百四十三萬多畝。官僚、豪強大地主也乘機兼併土地。朱勔所奪民田有三十多萬畝,蔡京強佔的田地有五十多萬畝。
這種狀況迅速激化了社會矛盾,致使各地民眾紛紛造反。其中規模較大的,在南方有方臘起義,在今河北、山東一帶有宋江的鬥爭。
同時,當女真族建立金國,連勝遼軍,攻佔遼地的訊息傳到北宋後,宋徽宗君臣認為遼有必亡之勢,便想與金分享其成果,收回幽雲十六州。宋徽宗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起,先後派馬政、馬植(趙良嗣)數次泛海出使金國,終於在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與金締結盟約,規定:宋金兩國地位平等;宋金夾擊遼,長城以北的中京由金攻取,長城以南的燕京由北宋攻取,滅遼後,燕雲地區歸宋,西京之地待拿獲遼天祚帝后給宋(平、營、灤諸州因爭議未決除外);宋給遼的歲幣轉送給金國。史稱“海上之盟”。
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底,金軍大舉攻遼,一路勢如破竹,次年正月克遼中京,四月又克遼西京,遼天祚帝率少數殘兵退入沙漠。這時,宋在金的一再催促下,派宦官童貫等率軍兩次攻打燕京,均被遼守軍擊敗。童貫等無奈,遣使約金軍夾攻燕京。十二月,金兵由居庸關南下,攻佔了燕京。至此,遼的五京全被金兵攻佔。
在進攻燕京的戰鬥中,北宋的虛弱無能暴露無遺,這助長了金的驕橫氣焰。金方許多大臣揚言:“燕京自我得之,則當歸我”,不願踐約將燕京歸宋。後經反覆交涉,金才同意將燕京及所屬六州(涿、易、檀、順、景、薊)歸宋,宋則答應每年以一百萬貫錢作為代價,附在每年的“歲幣”中一起交給金朝。然而此時金已經將燕京等州的金帛、子女掠奪一空,宋朝只不過得了座空城而已。
金統治者從北宋對遼的作戰失敗和收復燕雲的交涉中,深知北宋政權的腐朽、虛弱,因之想南下滅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滅遼後,即分兵為東西兩路南下。東路軍由斡離不率領,從平州(今河北盧龍)向西南攻燕京;西路軍由粘罕率領,從雲中(今山西大同)南下攻太原,兩路軍準備在開封會師。西路軍在太原遭到北宋軍民的堅持抵抗,不得前進。東路軍則因宋的燕京守將郭藥師投降並做嚮導,得以順利南進。
訊息傳到開封,北宋君臣大慌。宋徽宗急令各地軍隊勤王,並禪位給兒子趙桓。趙桓即位(是為欽宗),以次年(1126年)為靖康元年。
十二月底,金東路軍連下相州(今河北臨漳西南鄴鎮)、浚州(今河南浚縣),抵黃河北岸。守河宋軍見金軍來到,不戰自潰,金軍順利過河,宋徽宗南逃京口(今江蘇鎮江)。欽宗也想逃跑,為主戰大臣李綱等勸阻,勉強留下。
靖康元年正月,金軍圍開封,李綱被任命為親征行營使,主持開封防務,率領全城軍民殺傷數千攻城金兵,挫敗了斡離不一舉破開封滅宋的企圖。但是宋欽宗和李邦彥等投降派官僚畏懼金軍,極力主張求和。
金軍乘機提出苛刻條件:要北宋每年向金輸納黃金五百萬兩,白銀五千萬兩,絹一百萬匹,馬騾驢一萬頭;割太原、中山、河間三鎮給金;以親王、宰相為人質,送金兵渡河北還。
對此,宋欽宗一一答應,並馬上在京城內大肆搜刮金銀,送給金軍。還把主戰派主要人物李綱等解職。這種投降行為激起了開封軍民的無比憤慨。太學生陳東率領諸生數百人伏到朝門前上書,要求准許李綱等人復職,罷免李邦彥等。開封軍民數萬人不期而至,呼聲動地。宋欽宗迫於壓力,只好恢復李綱等人的職務。斡離不看到李綱等人被重新起用,開封軍民同仇敵愾,而且北宋勤王援軍和幾十萬義軍已臨近開封,金兵孤軍深入,難以取勝,不等取足金銀,便匆匆北撤。
金軍北撤後,宋欽宗以為已太平無事,又恢復了他的荒淫無恥的生活。宋徽宗也中到開封。投降派又受到重用,李綱則被貶出京。各路勤王之師和義軍被遣回各地,邊防也無人過問。
靖康元年八月,金軍第二次南下,仍由斡離不和粘罕分率東西路軍,分別由保州(今河北保定)和大同南侵。東路軍越過中山府,圍攻真定。城內宋軍不滿二千,堅守月餘,終於失守。金軍自真定又南下,十一月,由魏縣(今河北大名西南)李固渡渡河,直抵開封。西路軍到太原後,加緊攻城,北宋軍民自上年十二月被圍以來,已經堅守八個多月,城內糧盡,多數人因飢餓已經不能走路、打仗。九月三日,太原城破,西路軍又連下數城,自澤州(今山西晉城)直抵黃河北岸。
守河的宋軍約有十餘萬人,聞風而潰,金軍順利過河,與東路軍會師開封。
宋欽宗原來一直寄希望於同金軍議和,疏於防務,甚至制止諸道兵馬馳援,因此開封兵力很少。在此緊要關頭,宋欽宗又聽信騙子郭京,以所謂“神兵”降敵。閏十一月二十五日,郭京謊稱出戰,開城逃跑,金軍乘勝佔領了開封。
此時,北宋軍民紛紛要求與金軍決一死戰,但是宋欽宗仍夢想議和。金人提出要宋收繳民間武器,並索金一千萬錠、銀二千萬錠,帛一千萬匹。宋欽宗全部答應。可是宋在開封城內搜刮所得,仍與金軍所要求相差甚遠。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初,金軍藉口金銀數不足,在開封城內外大肆剽掠焚殺,並將徽宗、欽宗扣留。三月,金立張邦昌為帝,國呈大楚,為其傀儡。四月,金人擄徽、欽二帝及后妃、宗室、大臣三千餘人,及其所掠大量的金銀財寶、儀仗器物等北歸。史稱此事件為“靖康之變”、“靖康之難”或“靖康恥”。北宋滅亡。
從以上史料來看,以宋徽宗、宋欽宗為首的統治集團最高領導層的無能與投降傾向,導致抗戰派勢力被排擠和打壓,抗金力量得不到組織和發展。同時,由於最高領導層堅持奉行不抵抗的投降主義,併成為金軍鎮壓和搜刮北宋民眾的急先鋒,導致民心的喪失,最終,金軍透過不斷壓榨和詐騙的手段,將北宋的徽、欽二帝等最高領導層俘虜,北宋政權滅亡。
但是,由民眾自發組織起來的義軍仍然在金佔區堅持進行抵抗運動。
南宋與蒙古的正面衝突是起源於蒙古聯合南宋共同滅金。
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正月,蔡州城破,金哀宗自殺,金朝滅亡。金滅後,宋依約準備接收洛陽等地,但蒙古軍背信棄義,以武力制止宋軍接收,並決黃河水淹阻宋軍。從此,南宋與蒙古之間開始了正面衝突。
宋寶祐六年(1258年)初,蒙哥以三路大軍攻宋。開始正式殲滅南宋的大規模戰爭。蒙哥以忽必烈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兀良合臺自雲南回師攻潭州(今湖南長沙),自率一軍攻四川。當時鎮守四川的南宋將領是四川安撫制置使餘玠。他做了許多備戰工作,如在險關隘口處都修建了營寨堡壘,彼此能呼應。又輕徭薄賦,發展生產,增強民力;屯田積穀,訓練士卒,加強抗敵力量。所以蒙哥的大軍在進攻四川時,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才打到合州(今四川合川東釣魚城)城下。
宋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七月,正值四川雨季,蒙古軍中痢疫流行,死亡甚多。蒙哥汗親自到合州城下督戰,宋軍猛烈反擊,蒙哥被炮石擊中,死於營中。蒙古集團內部發生爭奪汗位的鬥爭。忽必烈為了爭奪汗位,即與南宋賈似道秘密議和罷兵,因此,蒙古對南宋的戰爭暫停。
1260年,忽必烈以先發制人的手段,宣佈即位為大汗位,又經過四年的內戰,最終坐穩了汗位。1267年,蒙古派軍先後包圍了襄陽、樊城,圍困六年後,至1273年才攻打下襄陽和樊城,從此打開了長江的門戶。1274年,忽必烈命丞相伯顏統軍代宋。大軍由襄陽出動,沿漢水入長江,順江東下。南宋守將毫無鬥志,紛紛不戰而降,沿江重鎮相繼落入元軍之手。
這時,宋度宗死,恭帝立,政權仍操縱在賈似道手中。1275年,賈似道在朝野壓力下,被迫出兵應戰,集合各路軍馬十三萬,號稱百萬,將戰艦二千五百艘排列江中,百里不絕。宋軍在池州(今安徽貴池)下游的丁家洲與元軍相遇,元軍在長江兩岸架炮轟擊,宋軍大潰,溺死無數。賈似道兵敗逃跑,隨即被貶廣東地方,於途中被殺。
同年,元軍佔領建康(今江蘇南京)。1276年春,元軍入臨安(今杭州),南宋恭帝及其祖母謝太后等奉表投降。
自元軍大舉進攻以來,南宋統治集團充分暴露其腐敗無能,君臣們平時不思戰守之計,唯知耽於逸樂,苟且度日,而在大敵當前,國家垂危之際,則採取不抵抗的政策,非逃即降,表現得毫無氣節。
但是,其中也有少數人與此相反,能夠英勇抗敵表現出忠貞愛國,寧死不屈的精神。如臨安失陷後,李庭芝仍堅守揚州,後來彈盡糧絕,猶苦戰守城。最後部將獻城投降,李庭芝被執不屈遇害。元軍進迫臨安時,文天祥正在做贛州知州,時南宋朝廷號召天下勤王,文天祥即招募義軍萬人北上,奔赴臨安。1276年初,文天祥奉命到元軍營中議和,因勸降不從,遂被拘留並被挾持北上,不久於路上逃走,輾轉至福建,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陸秀夫等共同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團結軍民繼續抗元。
1278年冬,文天祥引兵至潮陽,元將張弘範來攻,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兵敗被俘。這一年趙昰在碙洲病死,張世傑、陸秀夫等又擁立衛王趙昺為帝,流徙崖山。張弘範把文天祥帶到崖山,令其作書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絕,手書舊詩《過零丁洋》覆命。後來文天祥被解往大都,囚禁三年,在柴市禁所寫下有名的《正氣歌》,一直不肯投降,終於從容就義,死年四十七歲。
1279年,元將張弘範攻襲崖山,陸秀夫抱趙昺投海死,張世傑突圍風溺死。至此,南宋滅亡。
這裡,我們看到,南宋與蒙古對抗,前後斷斷續續大約堅持了二十多年。
但是,這是否就說明了北宋沒有英勇抵抗金軍的入侵,而南宋就是英勇抵抗了呢?
從上述內容來看,我們並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原因在於,南宋建立時,原北宋被金軍佔領的廣大淪陷區,仍然有大量的抗金義軍堅持進行反抗活動,而以趙構、汪伯顏等為首的原北宋投降派,雖然在江南建立了南宋政權,也仍然堅持投降主義路線,希望與金軍議和,以換取偷安。南宋末年,賈似道等投降派高層官僚同樣是走投降主義的路線,紛紛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