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出生於楚,曾自封為西楚霸王,但也仍是“王”而已,沒有真正當天子建立一個王朝,不過司馬遷卻認為,如果認識不到項羽的功績,就無從解釋秦的滅亡。
漢代在五行的輪替上直接接續秦代。按照五行相生相剋的說法,秦漢之間是沒有其他力量的直接承繼。司馬遷不接受這樣的看法。漢高祖在群雄崛起中並不是最強大的力量。更進一步,在“成一家之言”的歷史看法上面,司馬遷凸現的是,秦末大亂中,以漢高祖的能力與個性不足以讓秦滅亡。如果沒有項羽,或者項羽代表的這些歷史因素與變化,不可能有漢高祖打下來的天下,所以《項羽本紀》絕對值得好好認知。而且,司馬遷在寫《項羽本紀》時,從行文、形式上都明白地提示後世讀者,要把它與《高祖本紀》對照著讀。
出生
《項羽本紀》開篇,太史公用三言兩語就清楚地寫出項羽的身份來歷,以及他的特殊個性。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式。
短短几句話交代了項羽的來歷,他是楚國軍事貴族之後。作為這樣的貴族之後,又有軍事的傳統,那麼項羽的個性是什麼樣的呢?
他小的時候學寫字,沒有學成,去學劍,又不成。項羽父親早逝,他跟著叔叔長大。項梁看到他那麼沒有耐心,非常生氣,但項羽並沒有因此就乖乖學了,他理直氣壯地辯解說:寫字頂多會寫名字就好了,學劍頂多能與一人對鬥,這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學萬人敵”,即面對眾人還能夠打贏他們。項梁被這樣的野心打動,就改教他兵法。聽到學兵法,項羽非常高興。但是司馬遷在這裡埋下一個伏筆—項羽仍然是一個沒有耐心的人,“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即使自己說要學“萬人敵”,但仍然是學一學皮毛就覺得夠了。
後來,項梁殺了人,就帶著項羽避仇,到了南方的吳。項氏世世為楚將,很有名氣,吳地有很多人來與他們結交。項梁便藉此開始組織自己的勢力,在吳中偷偷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項羽在這個過程中也體現了出色的組織能力。
之後有一件非常精彩的事情。叔侄二人在吳中,剛好遇到秦始皇巡行天下。秦始皇最遠到了東南方的會稽,由會稽渡長江之後,項梁帶著項羽一起去看秦始皇的陣仗。看的時候,項羽忍不住自言自語地說:“彼可取而代也。”叔叔一聽這個話,急忙把他的嘴給掩住,告誡他不要亂說,會害得全族被殺的。項羽身材很魁梧,“長八尺餘,力能扛鼎”,他光是在那裡一站,氣勢就讓吳中的子弟佩服。可以看到,到了秦末大亂,也就是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造成秦系統性崩壞的這個時機,項梁、項羽有自己原來傳承的資源,再加上在吳中的努力,已經準備好參與進亂局當中了。
那太史公用什麼方式寫高祖呢?《高祖本紀》開頭是這樣說的:
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
這幾句話其實意義深遠,因為它彰顯了劉邦的出身是如何平凡。即便到後來當上皇帝,他的父母仍然沒有留下名字,用今天的大白話來說就是,“父親是劉先生,母親是劉太太”,僅此而已。與他相比,項羽是楚國名將之後,祖父、叔叔全部是有名有姓的大人物。
接下來太史公說:
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這是一段神話,意思是說這個劉太太曾經在湖邊遇到了神秘的力量。那個時候,打雷天陰,她的丈夫太公去看她,發現她身上盤著一條龍,緊接著劉太太就有了身孕,生下劉邦。所以,高祖劉邦的受孕是從神龍那裡來的,而且他身上也顯現出這種特殊性:“隆準而龍顏”,鬍鬚非常漂亮,左腿上有七十二個黑子,其個性“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凡事不太計較)。
因為要寫當朝的事情,司馬遷前面不得不寫一些固定的說法,來表現開國皇帝多麼了不起:他不是一般人,與龍有關係,是神特別派下來的。司馬遷並不吃這一套,接下來的內容就顯現出劉邦非常世俗的一面:“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其實就是一個混混。
劉邦後來當上亭長,與所有人都混得很熟。此外,他還“好酒及色”,到很多地方去喝酒,特別去兩家酒店,但都是賒賬,到年底欠了一大筆酒債。但是,用比較美化的方式來看,他雖然愛喝酒,經常欠酒賬,但是人家仍然很看重他。兩家酒店的老闆娘發現,劉邦醉酒時身上常常有龍的影像,覺得他不是平常人,所以酒債到了年底付不出來,也就算了。
接下來是一個很重要的對比。依照秦代的力役制度,亭長要經常到咸陽出差,所以劉邦也看到過秦始皇的行列。他感嘆道:“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做人做到最過癮的時候,就應該是這樣。這絕對是司馬遷的刻意安排,讓讀者知道這兩人有一個共同之處,即他們都敢於夢想別人所不敢想的。看到秦始皇的行列時,絕大部分人是戰慄、顫抖、恐懼、不知所措,感覺到自己如此渺小,但不管是項羽還是劉邦,看到秦始皇的時候並不覺得自己與這個人有絕然不可彌縫的差距。
不過,兩個人表現的方式不一樣。劉邦是一種羨慕的方式:如果做人可以做到這樣,那該有多好。這是他性格的一部分。項羽當然就是更霸道的方式:你做得到,憑什麼我做不到,所以他的說法是“彼可取而代也”。
至此,項羽、劉邦的出生、個性已經清楚地對照出來。這不光是一個開頭,同時也是一個伏筆,我們會發現,兩個人的出身與個性決定了他們一路上所做的很多的事情,及其結果。
發家史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九月,會稽的太守殷通跑去找項梁說:“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這裡又出現了“天”,司馬遷是想說,這種局勢不是任何人所能控制的。短短兩個月,各地都有反秦的勢力,而且迅速形成氣候,所有人都是趁著天時而起。不過,在這樣的環境中,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選擇和作為。
殷通和項梁說:“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殷通本來是秦郡縣制中的地方官,現在也要反秦了。他想發兵,想找另一個楚國名將桓楚幫他帶兵,不過那個時候桓楚在楚一帶逃亡,不知道去向,所以殷通特別去找項梁,希望項梁把桓楚找出來。項梁就告訴殷通說:“哎呀,桓楚到處亂跑,沒有人知道他在哪裡,只有一個人知道,就是項羽。”這是項梁的佈局,他來到屋外,偷偷找到了項羽。司馬遷在這裡用了一個懸疑的筆法,他沒有寫項梁和項羽講了什麼,只說項梁叫項羽“持劍居外待”,站在外面等著。
項梁進去後與殷通說:“我的侄子項羽已經來了,你現在叫他進來,讓他去找桓楚。”殷通就說:“好,進來吧。”項梁把項羽招進來,沒多久就用眼色示意,項羽拔劍殺了殷通。項梁拎著殷通的頭,佩上殷通的印綬出來。殷通帳下的人當然很害怕,也有人要反抗,但是項羽一下“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局面一下子穩定下來。
這件事情非常重要,因為它展示了項梁與項羽如何參與到秦末大亂中。另外,我們也看到了項梁與項羽的默契。這對叔侄至少在剛剛開始起來時,叔叔有謀而侄子有勇。可以想見,項梁遇到這件事情時,在那麼短的時間中就有了很多算計。他一定立刻明白這是一個了不得的機會,這個機會不是去幫助殷通,而是要藉此把他手上的資源與人馬搶奪過來自己起兵。他憑藉的是什麼?憑藉的就是他有一個能夠當場殺了殷通,還能夠鎮壓住局面的武勇侄子項羽。
所以,項梁起兵參與秦末大亂,一來利用了秦末大時局所給予的優勢,二來叔侄兩人配合,組成了一個有勇有謀的特別團隊,從而快速崛起。接下來,太史公用另外一個視角,寫出他們的獨特優勢。項梁這時已經有了八千人馬,他帶著他們往北渡過了長江。聽說西邊重要的大城東陽已經被陳嬰佔領,他就帶著八千人往西,去與陳嬰聯合。陳嬰與殷通是同樣來歷,本來是東陽令史,在地方政府當中,他個性特別謹慎穩重,大家把他當作長者。
秦末大亂,東陽也受到了波及。“東陽少年”把縣令殺了,聚集起了幾千人。這些人需要有領袖,但一時找不出合適的人,於是就去找陳嬰。陳嬰本來不願意,但是這群反抗勢力硬要陳嬰來帶他們。接下來一呼百諾,“縣中從者得二萬人”,越來越多的人加入。
東陽這樣一個小地方,不過就是縣令被殺,一群人聚集起來,但短時間內勢力就膨脹到兩萬人。到了這個時候,另外一個迫切的要求產生,即統領這兩萬人的就不能是一個單純的首領—他們希望陳嬰稱王。但這時有一個人強烈反對,那就是陳嬰的母親。陳母和陳嬰說:“我嫁到你們家來,從來沒有聽說過你們家哪位祖先是有地位的。你今天‘暴得大名’,這絕對不是好事。你不要自己當王,要去找一個更適合的人當王。你帶著這些人去歸屬另外一個勢力。如果將來反抗勢力事成了,你也有功勞,就可以封侯。萬一事敗了,秦的勢力要來整肅你們,如果是你帶頭,別人一定追捕你到底。如果你不是帶頭人,事敗之後畢竟不是重要目標,還有機會逃亡。”
陳嬰聽了媽媽的話,不敢為王。他和下面的人說:“在我們旁邊有另外一股勢力,是項梁帶的。項家是楚國軍事世族,所有楚國人都知道他們。如果今天真的想成事,那我們要去找他,依靠他就有機會亡秦。”大家聽了也覺得很有道理,於是陳嬰的軍隊就自動歸順了項梁。
這就叫作“天”。項梁沒有做什麼事情,本來只是要去聯合陳嬰而已,但沒有想到還沒到東陽,這幾萬人的勢力就歸他了。於是,他繼續往北,渡過淮河,在那裡碰到了黥布。黥布也把軍隊交給項梁。項梁的勢力短時間內就膨脹到六七萬人,然後他把軍隊帶到了下邳。
項梁就是這樣帶著侄子項羽崛起的。同一時間,高祖劉邦又以什麼樣的條件介入整個事件呢?項羽、項梁有世家所握的先天優勢,但劉邦其實沒有條件可以在秦末大亂中佔一席之地。前面介紹過,劉邦出身卑微,父母在歷史上面根本沒有留下名字。但是,劉邦有他的長處——他膽子大,而且無賴。《史記》講了這樣一件事,來自單父的呂公為避仇逃到了沛,也就是劉邦所住的地方。呂公與沛的縣令交情好,很多人去慶賀他來到沛。於是,呂公大請賓客。請客有個規矩,就是按照賓客帶的禮金決定坐在哪裡,而負責這件事的是蕭何。本來這應該是非常明確的規矩,可是有個人就是不守規矩,這個人是劉邦。
劉邦當時是亭長,跟周遭這些人都混得很熟。他也知道這場宴會交多少錢就可以坐什麼樣的地方,但他就要騙。他到了那裡,大叫:“一萬錢,一萬錢,我送一萬錢!”按規定,一千錢以上坐到裡面,否則只能坐外面。劉邦實際上一毛錢都沒帶,但他咋咋呼呼地大喊給一萬錢。因為他和當地這些人都很熟,也就沒有人阻擋或者拆穿他。憑藉著這個高呼的無賴謊言,他坐到了主位上,因此有了一個特殊的機會。呂公對自己的相人之術很自豪,他一看到劉邦,就覺得這人相貌堂堂,不太一般。蕭何在旁邊告誡呂公——他講的這句話很有趣——“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提醒呂公,劉邦誇張說謊是有名的,千萬不要被他騙了。就會說大話,這是周遭人對劉邦的評語。可是呂公認為劉邦的面相很貴重,等到宴席快要結束時,呂公就用眼神暗示劉邦留下來,告訴他說:“我認為你將來會有大出息,我願意把女兒嫁給你。”
呂公許諾之後,呂公的太太呂媼非常生氣,回頭就罵丈夫:“你在幹什麼,你不是說我們家的這個女兒很了不起,要嫁給貴人嗎?沛縣縣令要娶,你都不給,怎麼把女兒嫁給了一個無賴呢?!”呂媼的反應進一步顯現出,以當時的世俗評價標準來看,劉邦確實是一個不值得把女兒嫁給他的人。但是呂公很自信,他說:“這種事情我知道,這不是你能夠了解的。”堅持把女兒嫁給了劉邦。
劉邦的出身其實非常低微,那些神奇的事情不過是後來創造出來的神話。在現實中,他首先靠的是“固多大言,少成事”的個性,吸引別人的注意。接下來不能忽略的是,他得到了妻子家的協助—呂公的地位與資源要比劉邦高且多。
劉邦之所以參與秦末大亂,與項羽項梁完全不一樣。他做的是亭長,縣裡有了罪犯,就由他押去驪山。但有一次隊伍還沒到,罪犯就幾乎逃光了,這也反映出來劉邦的個性,他根本沒有細緻的執行能力。這時劉邦就做了一個以他的個性會做的決定。夜裡,他乾脆把剩下的罪犯都找來,在那裡喝酒,然後和大家說:“算了,算了,反正逃了這麼多人,我把你們帶去了也難逃一死。我扛不起這個罪,我們就各奔東西吧。”因為這個特殊做法,原本要被解送到驪山的這些人當然非常感動,就選擇和劉邦一起。這是劉邦勢力的開頭。他是一個逃亡的亭長,因為沒有盡到職責,追隨他的不過就是十幾個罪犯。
對比來看,項羽與劉邦的起點明顯是天壤之別。如果單純依靠人的努力,劉邦沒有任何機會。如果把這比作一個人生賽道的話,他的起跑點比項羽不知落後幾百米,可是天站在他這一邊。因此,當我們再看劉邦的故事時,就不能將其誇大為劉邦的成就。這時再看司馬遷的行文,便能讀出他語氣上時不時的反諷。但他為什麼要去寫那些神話呢?意思是說,到最後你們都覺得劉邦的成功一定因為他身上有一些特殊之處,但是從歷史的根本智慧,從“究天人之際”來看,最簡單的解釋是,這與劉邦是什麼人、擁有什麼出身、有什麼背景無關,這是上天(或者說大的歷史時機、環境)給予他的。
原載《史記的讀法》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