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權閹時代的開始與土木堡之變(後)

公元1449年7月,即明正統十四年七月。朱祁鎮命皇弟朱祁玉代為監國後和王振率領五十萬大軍離開京畿地區前往漠北。隨行的有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埜,學士曹鼐、張益等一眾皇親國戚文武大臣。這隨行的人中大部分都命喪於瓦剌人的屠刀之下,可謂是萬分悲壯無奈!

這次出征雖然是朱祁鎮親自掛帥親征的,但具體軍務都是王振抓。就這樣一個好脾氣的皇帝和一個超級死太監兩人率領大軍一路奔向一條不歸路。為何是不歸路?原因是王振此行準備時間只有不到兩天時間,糧草支援各方面都沒有跟上,估計這個“天才”以為五十萬大軍一擁而上不用刀砍一人一口唾沫都把也先淹死。不過此時的王振還是很有底氣的,一路率領軍隊北上,於八月初一抵達大同,將領們紛紛抱怨王振獨攬大權使他們不能獨立帶兵作戰,此時的糧草軍需未能跟上,所以士兵們也都怨氣沖天,紛紛要求就地駐紮。眾大臣也都以死相逼,想讓朱祁鎮打消親征念頭返回京城,但朱祁鎮卻置之不理。這時王振又催促軍隊繼續北上不許多做停留。可憐一眾大臣和將士們,個個都成為了王振實現橫刀立馬夢的犧牲品。

就在大軍繼續前行的幾天後,先鋒部隊駙馬都尉井源戰敗撤退,大同的鎮守太監,也是王振的親信郭敬跟著逃了回來。回來告誇大其詞地王振說也先非常厲害,個個都身懷絕技刀槍不入之類的。這下子王振害怕了,於是王振馬上勒令軍隊掉頭回家。從這裡看得出來王振就是一個膽小如鼠的死太監而已。

《明史紀事本末》(卷32):“八月戊申朔,至大同。振又欲進兵北行,……於是井源等報敗踵至。……鎮守大同中官郭敬密言于振,勢決不可行,振始有還意。

八月中旬,大軍終於快走到紫荊關,正在當各個都鬆一口氣的時候。王振又開始腦抽風了。他命令大軍停下,繞道從他的家鄉蔚縣經過再進關,因為王振是蔚縣人,想帶著皇帝和軍隊從家鄉里路過,好耀武揚威。不過這條路也都沒有什麼錯,畢竟也離紫荊關很近。繞就繞吧。當走了四十里路後,王振又說怕大軍經過會損害蔚縣莊稼,命令軍隊馬上掉頭前往宣府。好吧,到了這裡已經沒辦法了。一個人開始錯沒問題,最怕是由頭到尾的錯下去。這個悲劇註定是要發生。

《明史紀事本末》(卷32):“明日班師,大同總兵郭登告學士曹鼐等,車駕入,宜從紫荊關,庶保無虞。王振不聽。振,蔚州人,因欲邀駕幸其第;既又恐損其禾稼,行四十里,復轉而東。還至狼山,追騎且及。”

此時一直尾隨明軍的也先終於看出來這是一支毫無士氣的軍隊。於是毫不猶豫的抽出馬刀展開戰鬥。八月十三日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率三萬騎兵前去阻擊瓦剌追兵,至鷂兒嶺時遭瓦剌伏擊,全軍覆沒。同日朱祁鎮和王振達到土木堡,離懷來城僅有二十餘里,可以安全撤退了。這時王振又說我還有幾十輛輜重車沒到不許進城。可笑可悲可嘆。就這樣,在王振的領導下明軍不可避免地受到瓦剌軍的屠戮。

《明史紀事本末》(卷32):“十三日庚申,遣朱勇等率三萬騎御之。勇無謀,進軍鷂兒嶺,敵于山兩翼邀阻夾攻,殺掠殆盡。是日,駕至土木,日尚未晡,去懷來僅二十里。眾欲入保懷來,以王振輜重千餘兩未至,留待之。

八月十四日,也先趕到土木堡附近,此時明軍開始深挖戰壕建軍事工程來準備抵禦瓦剌人的進攻。這時瓦剌軍控制了周圍地形要道,明軍的輜重糧草運不進來,明軍兵馬在戰壕裡足足被困兩天飢渴難耐,士氣十分低落。八月十五日,也先為麻痺明軍,遣使來跟朱祁鎮說投降撤退了。朱祁鎮看信後召曹鼐起草詔書,派遣二個通事(通譯)與瓦剌使者回到也先身邊去。

收到信後也先軍隊向北邊撤離,王振看到威脅消除後,命令大軍離開戰壕向南撤退。當大軍南行三四公里後,也先大軍突然襲擊過來。飢渴、疲勞使得這些明軍在瓦剌軍隊衝過來時紛紛潰散,丟盔棄甲的四路逃跑。瓦剌軍隊四處砍殺,無數英勇的將領以及文武大臣在瓦剌的軍刀中紛紛喪命。這時護衛將軍樊忠一路抵擋著瓦剌軍一路找一個人,因為他知道這個人就是罪魁禍首。可能是上天的眷顧,他找到了這個人,這個人就是慌慌張張四處躲著瓦剌人的王振,樊忠毫不猶豫用手中的鐵錘錘爛了他的頭,並大喊“吾為天下誅此賊”這真的是殺得太痛快了,這個死太監落得這個下場真是死不足惜!只可惜一切都太晚了。之後樊忠在拼殺中被瓦剌人殺害,正統皇帝朱祁鎮被俘。

後語:“京師勁甲精騎皆陷沒,所餘疲卒不及十萬。隨從文武大臣陣亡五十餘人。騾馬二十餘萬並衣甲器械輜重盡為也先掠奪。”

土木堡可謂使得大明開國幾十年積累下來的財富、軍力、人才被消耗殆盡,從此大明國運由盛轉衰,對於蒙古來襲大明開始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守。同時由於王振擅政,開啟了明朝的宦官亂政的時代,也是繼東漢末年、唐朝後明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三個宦官亂政的朝代。

15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北宋名臣韓琦,他開除兩川抗旱不作為的官員六百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