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獄中題壁》譚嗣同
1898年9月28日,北京菜市口,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被當眾斬首,中國維新變法失敗。
在現代電影《一刀傾城》中,曾再現譚嗣同變法失敗後,好友大刀王五全力營救併為其報仇的故事,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中是這個樣子的嗎?歷史上的大刀王五又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與譚嗣同又有什麼樣的淵源呢?
老北京民間盛傳,譚嗣同被捕後,王五曾經考慮過冒死劫獄,但大清刑部大牢守衛森嚴,令王五無從下手;況且那時候譚嗣同決心以死明志,以圖用自己的生命喚醒國人。自譚嗣同下獄後,王五從未放棄過營救譚嗣同的想法,在多部於此有關的電影中,王五中途欲劫法場,但譚嗣同還是被清政府斬首示眾,那麼歷史中王五究竟有沒有劫過法場呢?
在真實的歷史中,譚嗣同六人被押赴刑場那天,王五確實是去救過譚嗣同的。王五原本算準了囚車經過宣武門,於是帶著自己鏢局的人向宣武門方向而去,準備攔下囚車;但當時負責監斬的官員是剛毅,此人非常奸詐狡猾,他在宣武門設下伏兵,自己則帶隊押著囚車從三里河走,繞崇文門進入菜市口,待王五趕到菜市口的時候,譚嗣同六人已經被開刀問斬,人頭落地了。
大刀王五(1844年~1900年),名正誼,字子斌,原籍河北滄州,回族。王五因在家中排行老五,幼年人稱“小五子”,因其刀法嫻熟,武藝超群,又被人稱為“大刀王五”。
王五早年以保鏢為業,其鏢局業務影響範圍北及河北山海關,南至淮安清江浦,生前以鋤強扶弱、行俠仗義為事,綽號“幽燕大俠”。
王五並不是出生於武術世家,幼年時因家境貧寒,12歲就進入燒餅鋪成為學徒。他的老家河北滄州是聞名遐邇的武術之鄉,武林高手匯聚之地和鏢師的搖籃,那時候的滄州滿大街的武館,可以形容為“武師多如狗,鏢師遍地走”;也許是受到周圍的環境影響,或許是少年王五這一生不願意當個普通燒餅鋪夥計,王五立志要當個鏢師。
15歲時,王五在閒瑕之餘,經常到滄州有名的“成興鏢局”偷藝自學,他的刻苦努力被鏢局的掌櫃李鳳崗發現。經過一段時間的仔細觀察,李鳳崗認為王五是可造之材,就準備打算收王五為徒。
但當時滄州武林有“藝不傳教外”的說法,李鳳崗是回族人,而王五是漢族,最後經人說和,王五由漢改回,正式拜李鳳崗為師;正是王五的誠意感動了李鳳崗,李鳳崗教王五武藝時非常用心,傾囊相授。從此,王五跟著師傅走鏢,開始了走南闖北的生涯,出居庸關,越八達嶺,過張家口,足跡踏遍了熱河、綏遠、包頭,甚至深入蒙古高原腹地。
王五一心一意地跟隨李鳳崗,經歷了十多年塞外走鏢生涯,王五也從什麼都不懂的愣頭青,成長為高大挺拔的硬漢,同時王五也深得李鳳崗的真傳,而李鳳崗最擅長的武藝是“六合拳”。
1874年,在王五30歲時,王五辭別了師傅,孤身一人來到了北京。在北京,王五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二位師傅,綽號“山西董”的一名高手,並跟隨他習了一套刀法。王五武藝驃悍勇猛,臂力過人,就請名匠鍛造了一把厚重大刀,這把大刀仿製了關雲長的“青龍偃月刀”,重近百斤,王五也把自己這把刀稱為“青龍偃月刀”。
往後,王五和他的大刀威震京華,名震塞外,江湖人稱“大刀王五”,並將他與當時的霍元甲、黃飛鴻、董海川、燕子李三等高手齊名,並稱“清末十大高手”。
同時,為生計所迫的王五,在京城西半璧街創辦了“源順鏢局”。當時正是京城鏢局開始興盛時期,北京外城一帶鏢局無數,所謂鏢局,就是幫達官貴人、富商巨賈押送貴重物品到達目的地,稱為“走鏢”;走鏢是要冒巨大風險的,風險就是押送途中的山賊和強盜。
真正的歷史上,開鏢局的在押鏢途中不能見賊就打,因為代價太高,防不勝防,而抓賊又是官府的事,輪不到開鏢局的來抓賊,而遇到有賊攔路,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談。
鏢局的頭目上前笑臉拱手,向賊行禮並打招呼:當家的辛苦了!做賊的也識相,能放一馬是一馬,也會說:掌櫃的辛苦了!接著會問鏢局的名字,雙方人就會用江湖“春點”(黑話)進行溝通,“春點”的溝通範圍,大多都是各自的師承來歷和幫派門派,若大家能扯上關係,那就好說了。若談不攏,大家再操兵刃,用武器說話;不過大多數鏢局都會給賊面子,走鏢的就是吃賊的飯,若是天下無賊了,誰還請走鏢的?電視電影上走鏢的看見攔路的賊人,就操兵刃上去一頓亂砍,那是不可能的。
說難聽點,賊就是走鏢的衣食父母。這一陣“春點”拉呱下來,賊若把路讓開,那就是放行了,這其中不止得有真本事,還要會混面子、攀交情、鎮場面。王五就這樣憑著李鳳崗當年傳授的走鏢經驗,在京城混得風生水起,一帆風順,很快就將自己的“源順鏢局”經營成京城八大鏢局之一。
王五自己本人也是憑著一身本領和俠肝義膽,助人為樂的性格,很快在京城社交中打開了局面,在民間擁有極高的人氣,得到了“京師大俠”的美稱。
1895年,王五受到甲午戰爭失敗的影響,雖然他是一介武夫,但依然出資開辦私學,讓有志青年求學,自己則教學生武藝,王五的愛國情懷令人欽佩。而此時,譚嗣同正趕往北京。
譚嗣同(1865年~1898年),字復生,號壯飛,祖籍湖南瀏陽,出生於北京,譚嗣同的童年是在北京渡過的,自幼便對武學有著很濃厚的興趣。
1875年,10歲的譚嗣同經人介紹,拜在31歲的王五門下學習武藝,二人並不以師徒相稱。但王五當時剛剛創辦“源順鏢局”,還要幫人走鏢,又要跟著“山西董”研習刀法,根本沒有時間來教譚嗣同習武。
兩年後,譚嗣同之父離京述職,譚嗣同跟著父親在陝甘、兩湖一帶渡過了少年時代,期間由於在資訊不發達的時代,兩人的聯絡斷絕了,譚嗣同一走就是18年。
直到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後,譚嗣同悲憤地回到北京,尋找康有為,共求救國圖強之路。但康有為當時已回到廣東,譚嗣同遇見了王五。第二年,譚嗣同又去拜訪了王五,不得不說此時的譚嗣同是抱著很強地目的性而來。
首先,譚嗣同與王五不是一個階層的人。譚嗣同之父官拜湖南巡撫,封疆大吏,自己也是候補知府,博覽群書,學識淵博,正所謂“出身決定前程”,若按照封建社會制度,他的前途一片光明。
其次,王五一介武夫,不通文墨,不曉風月,出身卑寒,只是一個小鏢局的掌櫃,雖然個人聲譽和鏢局的知名度都在上升時期,但本人還是外於社會下層階級,按道理二人是沒有接觸的。
譚嗣同不是一個普通人,他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他希望自己一生中能幹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但幹大事的前提是,他必須要有自己的團隊。
譚嗣同在未入京之前,就已經開始結交江湖上三教九流和有能力的人,組建自己的勢力。隨著他思想的逐步形成和成熟,譚嗣同就要把王五拉到自己的陣營,自己的身邊。王五武藝高強,為人忠肝義膽,正直無私,手下又有一批功夫過硬的鏢師,江湖上又有一大幫朋友,這些正是譚嗣同所需要的。
王五自己沒有文化,又佩服有學問之人,而譚嗣同正是這種人;同時,王五又承蒙譚嗣同看得起自己,江湖中人最重面子,王五也願意和譚嗣同交往,還送了一把叫“鳳矩”的寶劍給譚嗣同。王五是愛國之人,非常贊成譚嗣同的“變法維新”,在“百日維新變法”期間,王五親自操持譚嗣同的日常飲居,命手下武師保護譚嗣同的寓所周圍,自己則不離左右,而譚嗣同也透過王五,在他的江湖朋友中得到支援,宣傳變法的目的和意義。
然而,當支援“變法”的光緒皇帝怕自己帝位不保,寄託希望並且主動去拉攏手握軍權的袁世凱,被袁世凱出賣後,政局突變。
1898年9月21日,光緒被慈禧太后幽禁,康有為出走香港,梁啟超東渡日本,“百日維新變法”失敗。慈禧最恨之人就是譚嗣同,因其夜訪袁世凱,共同訂立殺死榮祿之盟,以及派兵圍住頤和園,用武力逼迫慈禧就範等等一系列計劃暴露,很多人包括王五都勸說譚嗣同離開北京,但譚嗣同都沒有同意出走,他已經抱著必死的決心了,最後,王五隻能眼睜睜看著譚嗣同被清兵帶後。
譚嗣同英勇就義後,王五趕到法場撫屍痛哭,將譚嗣同盛棺入殮,並在家中密設靈堂祭奠七日,後扶棺送回瀏陽安葬。年後王五回京,為實現譚嗣同的遺願,王五繼續聯絡江湖朋友,等待時機繼續“變法”,同時決意刺殺載漪和榮祿,為譚嗣同報仇,但因其防範森嚴,未能得手。
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全國興起。義和團的大師兄張德成因仰慕王五的為人和武藝,從天津親臨北京的“源順鏢局”,拜訪“大刀王五”,請王五出山赴天津共建滅洋大業,王五爽快的答應了。
此時在中國大地上,義和團與外國侵略者展開了鬥爭,焚燒了除租界外的所有外國教堂,而在義和團控制下的天津,王五則幫助張德成整頓、訓練民團,並參加與外國軍隊的鬥爭,義和團在天津各處與八國聯軍展開作戰,用血肉之軀構築的長城抵禦外國人的洋槍洋炮。
王五則率領他訓練的大刀隊衝鋒在前,浴血奮戰,奮勇殺敵。隨著八國聯軍的不斷增兵,義和團運動節節失利,王五離開了天津回到北京,必竟由他一手創立的“源順鏢局”和家人都在北京城,但王五不知道的是,隨著八國聯軍佔領北京,他的生命就要走到終點了。
關於王五的死因,歷史上有各種版本,但其中流傳最廣的有兩種:
一、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北京發生義和團運動,王五是被義和團殺死的。
二、八國聯軍侵略北京,在洗劫“源順鏢局”過程中,王五率領鏢師們群起反抗,奈何大刀長矛不是洋槍對手,當奮戰至只剩王五一人時,跳上屋頂的他被洋人亂槍打死。
其實是傳說也好,電影也罷,歷史上王五的真實死因,是由其繼室王章氏親口講述的。
自義和團運動失敗後,王五離開天津返回了北京,他原想出走塞上再圖發展,另外也避開清廷鷹犬的搜捕。但是當時兵荒馬亂,很多北京友人都來投靠王五,把“源順鏢局”當成避難所,這些友人拖家帶口,把“源順鏢局”前後院住得滿滿當當的。
這些人既不能跟王五一起走,王五對他們又不能不管不顧,只能冒著巨大的風險留了下來。由於有人向清政府告密,清政府派兵下來拿人,王五怕連累鏢局上上下下的一百多口人,沒有任何抵抗就被清兵帶走了。
隨後,清政府為討好八國聯軍,將王五轉送給德軍,並被德軍槍殺在前門外東河沿,終年56歲。一代大俠,竟被自己國家腐敗透頂的政府出賣,實在是蒼天無眼!
王五就義後,頭顱被德軍割下,懸掛在朝陽門城樓外示眾,家人無法將其屍身入殮。
這件事驚動了一位民族英雄,他就是名震中外、赫赫有名的津門大俠霍元甲。聽聞噩耗的霍元甲連夜從天津趕到了北京,在夜色的掩護下,霍元甲飛身從城樓上取下了王五的頭顱,立即帶回“源順鏢局”入殮安葬;當夜,霍元甲為緬懷好友,還在王五的故居住了一宿,和老友作了最後的道別。
王五的“青龍偃月刀”和譚嗣同的“鳳矩”寶劍,都由比王五小18歲的繼室王章氏收藏,一直存放在北京崇文區西半璧衚衕13號“源順鏢局”舊址,自王五去世後,鏢局就停業了,只有王章氏帶著王五的獨子住在這裡,每到王五忌日,王章氏就把這把刀取出祭奠一番。可惜,1958年的“大鍊鋼”時期,王五的刀和譚嗣同的劍都被當作廢銅爛鐵,扔進了鍊鋼爐,讓後世的我們無法再一睹其風采。
“大刀王五”是一位武藝高強,為人正直的“京師大俠”,王五文化不高,思想侷限性受到限制,但他後期受到譚嗣同的影響,積極參與“維新變法”,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改變當時社會的狀況,同時也投入到抵抗外國侵略者的鬥爭中,一生都在堅持為國為民、鋤強扶弱的人生準則;對朋友講義氣,對國家不怕犧牲,俠義品德為後人所敬仰。
在那裡動盪的年代裡,無數人為自己的理想,不惜生命拋頭顱灑熱血,“大刀王五”只是其中之一。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讓我們記住這位經常在影視中出現的“京師大俠”,以及他為舊中國的未來做出的貢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