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後,中國的南北內戰爆發,各省紛紛宣佈脫離清朝中央,但清廷仍控有北京附近省份。最後孫中山與袁世凱密約,若袁能使溥儀退位,就讓他擔任大總統。袁世凱便一面脅迫,一面勸說好讓溥儀退位。
袁世凱一面施加壓力,一面提出優待條件作為誘餌,1912年02月12日,根據十九約定的規定,隆裕太后和6歲的宣統皇帝溥儀在乾清宮舉行了清王朝最後一次御前會議,決定宣統皇帝退位問題,為此溥儀被迫退位。
作為中國最後的封建統治王朝,清王朝徹底滅亡。
在清朝實力的巔峰時期,雍正帝在位時,清朝國庫擁有的白銀高達6000多萬兩,而乾隆繼位後,更是蒸蒸日上。
不過,清朝晚期,雖然政府國庫虧空,看上去很窮的樣子。實際上清政府財政收入卻屢創新高。據統計,1840年,清政府財政收入為3.9億兩白銀,而1843年,則上漲到了4.2億多兩白銀,這比清朝巔峰時期都要高出好幾倍。
然而,在清朝滅亡後,當時新的統治者袁世凱帶人開啟大清朝的國庫時,卻震驚了在場所有人。
所謂國庫也就是國家的“錢袋子”,也有“金庫”之稱,是用來儲存國家財物、負責國家度支的總機關。
清朝的“錢袋子”是有固定制度管理的,即清國庫制度。清代財政受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影響,清初的國庫初設於京師。
銀庫首設於順治十三年(1656),順治帝將後庫改為銀庫,主要儲藏金、銀、制錢等各種貨幣,由戶部進行管轄。
康熙三年(1664),命三庫(銀庫、鍛匹庫和顏料庫)均歸戶部管轄。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特命王公大臣統管三庫事務,並給予官印以行使權力。
清朝康熙統治時期的一份國庫儲備統計為:
雍正八年(1731),成立相對獨立的三庫衙門,由管庫大臣(也稱“三庫大臣”)對庫藏和度支進行管理,管庫大臣一般由滿漢各兩人,由皇帝直接任命。
光緒二十六年(1900),也就是庚子年,日軍進入北京城搶劫並縱火燒燬銀庫,銀庫由戶部暫為管轄。二十八年(1902),三庫由戶部永久管轄。三十二年,戶部更名為度支部,銀庫隨之併入。
然而,當清朝滅亡時,國庫中空空如也,袁世凱帶領眾人,即使搜遍了所有的角落,也只找到了十個銀元。如此場景,讓袁世凱當場震驚。
庚子賠款談判
清朝國庫空虛,其實是內因和外因結合起來導致的。
外因是,清政府在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到庚子賠款後賠款總額相當巨大,清朝財政負擔不斷加大,甚至因為無法償還賠款被帝國主義國家以政治借款的名義進行勒索,承擔了一大筆的外債和利息。面對這些無法償還的鉅額欠款,清政府國庫應該是沒有錢的,只能透過各種苛捐雜稅從老百姓手裡攫取,也消耗了大清朝不少的財政支出,這也是導致清政府覆滅的重要原因之一。
內因是,太平天國起義,破勢清政府花了大量金錢進行鎮壓。
不過,最可氣的是,在如此內憂外患的形勢下,當時清朝的實際掌權者慈禧太后,卻依然過著奢侈的生活,她挪用海軍軍費給自己辦生日宴會,還挪用原本準備修建園林的錢大辦宴席。僅她一年的生活費就可以用掉上千萬兩白銀。
此外,還有很多貪官,在這個非常時期趁火打劫,貪汙了國庫很多的銀兩。晚清第一鉅貪慶親王奕劻,貪汙了200萬兩白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