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金刀計一直被冠以古今第一奇謀的美譽。但奇怪的是,金刀計為什麼沒有成功?自古都以成敗論英雄。一條不成功的計謀憑什麼叫第一奇謀?抱著這個好奇心,我先研究了金刀計本身,感覺好高階,看不出什麼不成功的可能。我又重溫了歷史上那些成功的著名毒計,反覆研究後才發現:所有毒計都有一個背後的深層的嚴密邏輯鏈,而這個邏輯鏈是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的。如果把金刀計用這個邏輯鏈進行比對剖析,我們會發現金刀計在某些環節上做的完美無瑕,卻在某些環節上遺漏不少,所以它的失敗幾乎可以說是必然的,成功才是僥倖的。而一個失敗的計謀,實話實說,是稱不上古今第一奇謀的。

號稱古今第一奇謀的金刀計

廢話不多說,我們先剖析幾個著名的經典毒計,透過解析他們背後的邏輯鏈總結一下成功毒計到底因何成功。(注意,為何要選這兩個毒計解析,最後在金刀計的完善分析環節會用上

1、奴僕勝戰神,吳起莫名丟官

吳起是赫赫戰神,在他帶領下,魏武卒從無到有,再從有到舉世無敵,硬生生從秦國手裡搶走了河西之地,從此秦國無天險,任魏國欺凌。而這麼牛的戰神,為什麼離開魏國?竟然是被競爭對手相國公叔的一位奴僕獻策陷害。這個計謀為什麼會防無可防?因為它邏輯嚴密,環環相扣,幾乎無法躲開。首先,交代一下背景:公叔這個魏國的駙馬做了魏國的相國,吳起之前也想當相國但沒當上。公叔擔心吳起圖謀他的相國之位索性主動出擊,想辦法搞走吳起。奴僕獻計說:吳起廉潔喜歡名聲啊。要抓住這個弱點下手。公叔依計行事。

一生都在抵擋政敵暗箭的戰神吳起

先對魏武侯說:‘主上,我們國家面對強秦,處境危險,我們國家啊全靠吳起,但咱們國家現在不是最強的國,萬一吳起走了咋辦?(注意這裡:第一個環節出現了——製造焦慮)大王果然焦慮了,問那該怎麼辦?公叔說:要不我們把公主許配給吳起,要是他接受了,就證明想留在這裡,不接受就會推辭。(第二個環節——致命假設:不接受公主就說明不想留魏國。注意,這裡的假設有些是常識,有些是推導。不一定完全正確,如果君主笨一點,那麼假設邏輯不嚴密也可以忽悠過關,比如這次,憑啥吳起不接受公主就說明不想留魏國呢?也可能就是不喜歡呢?可能是公叔對魏武侯的智商很有信心,所以未細加雕琢)

進讒言的小人讓人厭惡

魏武侯同意了試探(這證明了前期的製造焦慮是有效的,正好戳中了魏武侯的痛點!這樣後續計劃就能順利開展)。公叔先封鎖訊息,將公主和吳起請來家裡赴宴,故意在宴席上對公主擺出一副奴才相,隨後又私下惹怒公主,讓公主當著吳起的面對公叔發火。公叔反而唯唯諾諾,不敢反抗。吳起一看,公叔都是相國了,還被一個公主這麼羞辱,這駙馬就這待遇?(注意:這就是第三個環節——製造誤會,這個環節很成功,因為有資訊差,二人都不知會被介紹結婚,所以也不會刻意掩飾)。

隨後,魏武侯召見吳起,許配公主給他,剛剛看了公叔待遇的吳起馬上拒絕了。武侯從此不再信任吳起。(注意:這就是第四個環節——無法互信)吳起隨後也發現了魏武侯的不信任,他思路很清楚,不再受君主信任的大將很危險,他害怕受害,逃到了楚國。(最後一個環節——達成目的

注意我上面黑體標出的五個環節。這條計謀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有一條完整的邏輯結構。為了方便大家加深印象,我們再解析一個著名毒計。

2、李斯害同學,韓非受冤而死

秦王透過讀書變成了韓非的鐵粉,甚至說出了““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這種話。為此嬴政不惜攻打韓國,終於韓王被迫派韓非出使,秦王終於見到了自己的偶像韓非。兩人相談甚歡。韓非雖然口吃,但非常有才華,秦王非常欣賞他。但剛剛見面,還不信任他。

李斯害怕韓非分寵。就說:韓非是韓國的公子,大王要統一天下,韓非還是為了韓國考慮而不是站在秦國的立場上啊。這也是人之常情。(第一個環節——製造焦慮,這個環節就很高明,邏輯也說得通,估計因為嬴政是一代雄主李斯不敢隨便忽悠他)。韓非不幫秦國。大王把他叫來卻不用他,他了解了我們內情,過段時間再發回去會造成後患(第二個環節——致命假設,這是以己推人,秦王完全可以扣留韓非,滅韓國而留韓王,誘韓非為其效力)。

韓非的心願

隨後秦王聽信了李斯的讒言,將韓非下獄,李斯開始第三個環節——製造誤會:給韓非毒藥說大王要殺你,我求了情不管用,只能求大王給你毒酒一杯。他同時不允許韓非上書,隔絕和秦王聯絡。透過這個誤會,韓非對秦王徹底失望(第四個環節——無法互信),絕望中自盡。第五個環節——達成目的。

給老同學送上毒酒的李斯

透過這兩個例子,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毒計的整個邏輯結構:1製造焦慮—2致命假設—3製造誤會—4無法互信—5達成目的。其中2或3是可以根據時間互換的也就是說可以先製造誤會後再丟擲你的致命假設。這個鏈條是環環相扣的:為什麼要先製造焦慮?因為要埋下一方不信任的種子,這個種子在製造誤會階段會快速發芽長大,隨後透過致命假設,加劇雙方的不信任,最終結成無法互信,當雙方無法互信時,達成目的就順理成章了。

可以用幾句話快速過一下郭開陷害李牧的過程:誣告李牧謀反制造焦慮+致命假設,趙王在秦國發現偽造李牧對秦王的書信這是製造誤會,趙王對李牧信任消失後派人替代李牧,李牧不再信任趙王不想交出兵權,這是雙方信任徹底消失。然後李牧被殺,順利達成結果。完美的毒計邏輯鏈條。

知道了這個毒計邏輯鏈,我們就可以品鑑一系列毒計的水平高低。下面我們用這個鏈條解讀一下所謂古今第一奇謀金刀計的成與敗。

三、解析金刀計的成與敗

1、背景:慕容垂被前燕慕容評等陷害,不得不帶家族出逃,本來想重回龍城,沒想到途中被慕容垂的小兒子慕容麟出賣,慕容垂一行人只好改變計劃,投奔前秦。當時天下三分,西部前秦,東部前燕,南部東晉。慕容垂剛大敗桓溫,不可能投靠東晉,只能投靠前秦苻堅。

一代英雄慕容垂

苻堅認為慕容垂是英雄,不可多得的人才,高興的接納了他。宰相王猛卻認為他不甘居人下,會對前秦帶來威脅,才有了除掉慕容垂的想法。

2、金刀計

1)金刀計第一步製造焦慮就失敗了。

大家發現沒有,王猛第一步——製造焦慮是失敗的。他是這麼對苻堅說的:“慕容垂父子,就像龍和虎,不是能夠馴化得了的,如果藉以風雲,將不可複製,不如趁早除掉”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兩點:1、苻堅和王猛關係很好,王猛說話無所顧忌。2、王猛就因為無所顧忌,說話不如歷史上其他設毒計的人謹慎,說話前沒有揣摩好君主的心思,沒有考慮到苻堅的痛點。你說慕容垂是龍虎,無法馴化。潛臺詞是苻堅不能收復慕容垂。

一代牛人王猛

這對沒有才能的魏武侯是可行的說法,因為沒能力的人是最擔心有能力的人有異心,為啥?因為他能力不行,打不過人家啊。但對一個雄才大略、充滿自信的君主苻堅來說,這樣說就是啪啪打臉啊。別說是帝王時代,就是現代,手下經理跟作為總經理的你彙報說,領導,另一個經理太牛了,你駕馭不了他,還是讓他早日離職。你是不是心裡不舒服?

苻堅的第一反應不是懷疑慕容垂,而是想:我的德行難道感化不了慕容垂?我的能力難道收服不了慕容垂?不能夠啊。在我手下,是龍得給我盤著,是虎得給我臥著!我就不信還有我收服不了的人。他一定要收服慕容垂,給王猛看看,哥作為君王的能力、德行都不俗,不是光靠王猛打天下的。這是人內心最深處的感情,很遺憾王猛沒有看出來,他和苻堅太熟了,所以沒考慮那麼多,直接說出了內心的感受反而沒考慮苻堅的感受。

一代雄主苻堅

內心渴望得到認可的苻堅對王猛說:“我現在正在收攬英雄以清四海,怎麼能做這樣的事呢,我既然已經推誠接納,就不能再做出爾反爾的事”,拒絕了王猛的建議。

這造成了金刀計第一步的失敗:前秦苻堅沒有被他的說法所打動,也沒有埋下懷疑的種子。這對後續的計劃造成的打擊是致命的,也是金刀計失敗的根源。給後續致命假設這一環節留下了難題。

2)金刀計的第二環節,製造誤會可謂完美無瑕。

這個環節王猛做得可謂完美。這也是金刀計為什麼能流傳千古的原因所在。

拿到金刀的過程和用法令人拍案叫絕。王猛抓住的第一個痛點是:隔離慕容父子。他沒有把矛頭對準慕容垂,而是對準了慕容令和親隨金熙。慕容垂是一代梟雄,政治水平很高,想短時間內抓到他的把柄很難。但是,慕容令被要求隨軍出征,和父親是隔離開了。面對父親親隨金熙拿著父親的佩刀,說著王猛嫉賢妒能這種符合邏輯的話語。這一切都嚴絲合縫。所以他很容易相信編造的事實。

只能傻傻被騙的慕容令

同時,王猛抓住了另一個痛點:慕容垂父子投靠過來沒多久,對前秦、對苻堅沒有建立起基本的信任。慕容令尤其不信任苻堅,慕容令地位沒有慕容垂高,接觸苻堅和王猛的機會肯定也少,對苻堅是什麼人,對苻堅對慕容父子的態度都不如慕容垂了解,又知道王猛曾經勸過苻堅對付兩父子。這一切都讓他無法相信前秦和苻堅。

這兩個痛點被王猛把握的很好,所以,王猛的計謀很順利忽悠慕容令投奔前燕。哪怕是慕容垂,在知道王猛的上表後,也第一時間跑路,這也反過來說明慕容父子確實對前秦還沒有基本的信任。

天天看奏章很煩的雍正帝

4)第四環節,消除互信,只成功了一半

王猛的舉措,對慕容垂來說是殺手鐧。完全達到了目標,可能慕容垂確實懷有異志,也可能覺得無法說清,所以他完全喪失了對前秦苻堅的信任,他的選擇和當年的吳起一致:直接出逃。第四環節,無法互信在慕容垂這邊順利完成。而苻堅卻沒有喪失對慕容垂的信任,他反而在抓回慕容垂後赦免了他。

5)第五環節,達成目標環節,失敗。

3、設計精巧的金刀計為何會失敗?

王猛的計謀,對苻堅的效果不好。我分析下來原因有幾個:

首先,製造焦慮失敗後果顯露。之前王猛的製造焦慮過程是失敗的,苻堅主觀印象中,認為王猛對慕容垂有偏見,所以對王猛的上表中慕容令的叛逃是相信的。但對慕容垂是否合謀提出了疑問。這在抓住慕容垂後的問話也體現了出來:卿家國失和,委身投朕。賢子心不忘本,猶懷首丘,亦各其志,不足深咎。所以,毒計務必環環相扣,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反之,開頭不成功,後面就很難。

第二,王猛是漢人,對當時氐族和鮮卑族的文化歸根結底還是有隔膜。漢族,從漢朝開始,一直是以孝治天下,兒子違拗父親的意見是不可想象的。尤其是在政治家庭。所以慕容令的叛逃就充分說明了慕容垂的不可信,這個前提是父子一體。這是王猛根深蒂固的邏輯。而對慕容家或苻家這些部族出身的家族,父子相互意見不一,是很正常的事情。子叛父,時有發生,就連苻堅自己,也是靠著變亂殺掉自己的晚輩登上王位的。他並不認可父子一體這個前提。從他對被抓回來的慕容垂說的話可以清晰的看到這一點“賢子心不忘本,猶懷首丘,亦各其志,不足深咎。”你和你兒子志向不一致,朕不會因為這事追究你。

各民族文化不同

第三,苻堅認為自己可以折服慕容垂,把這次危機當成對慕容垂示好的良機。苻堅是個有充分自信的人。他的邏輯還是那句:即使你慕容垂心懷異志,在我苻堅手下,是龍也要盤著,是虎也要臥著。我藉此機會,展示我的仁德,你兒子跑了我都不追究你,夠意思了吧?我把你抓住還是饒了你,一方面要你歸心,一方面給全天下看看,我苻堅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君王!

前秦前燕戰爭一觸即發

第四,苻堅為後續攻打前燕考慮。苻堅和王猛已經策劃好攻打前燕,這是整個前秦的大戰略,是重中之重。慕容垂在前燕影響巨大,軍中擁護者眾多,如果一殺了之,會在攻打前燕過程中遇到他擁護者激烈的抵抗。而留下慕容垂,可以利用他成功消除前燕軍的抵抗思想。

正是由於上述幾個原因,苻堅對慕容垂的出逃,採取了溫和的處理手段:叛逃是慕容令的個人行為。“然燕之將亡,非令所能存,惜其徒入虎口耳。”是由於慕容令自己的政治眼光的侷限,讓他看不到前燕必然滅亡的前景,做出了錯誤的選擇。慕容垂作為老爸,“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卿何為過懼而狼狽如是乎!”把慕容垂和慕容令區分處理。待之如舊。對待他像以前一樣。

4、影響:

苻堅這種處理,其實是非常正確的。這是一個偉大君主的必備自信和寬容。正是這種強大的自信,使苻堅一路走到現在。滅盡周邊對手,一統北方,成為天下最大的王者。但自信過頭就是自大。寬容過頭就是姑息。在王猛死後,他身邊沒有了能點醒他的忠臣,不可避免的沉醉在群臣的頌揚聲中。沒有及時消除內部隱患,處理掉已經沒有用處的慕容垂、姚萇等不安定分子。反而繼續高歌猛進,攻打東晉。最終造成淝水之戰失敗後,被群狼反噬,落得兵敗身死的下場。

淝水之戰

而對逃了一命的慕容垂,王猛這次的騷操作,使他丟了能繼承事業的最好的兒子,慕容令後來在前燕被殺。後面歷史證明,他另一個兒子慕容寶的能力和智慧和慕容令有天壤之別,後燕滅亡就歸因於他。從此慕容垂對王猛恨之入骨。此後他在前秦的時光就只能用一句詩來形容:恰似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耐。終於在淝水之戰後,露出了獠牙,一朝復國成功。

四、金刀計的完善

看過我前面成功計謀的讀者,估計也迫不及待躍躍欲試,如果你是王猛,如何完善金刀計?讓他成功率更高?

首先,製造焦慮環節要學李斯,大王,慕容垂畢竟是前燕的皇族,大王要統一天下,慕容垂還是為了燕國考慮而不是站在秦國的立場上啊。這也是人之常情。是不是更容易擊中痛點?苻堅欣賞的是慕容垂的能力,如果這個能力不能用就沒必要留了。

其次,致命假設環節要學公叔,自己一定要現場進讒言,萬一自己不能到場也要派個苻堅信任的親信。臺詞事先推敲好:“大王,事情已經發生了,慕容垂必然心懷疑慮,無法歸心,而且我聽說這慕容令是慕容垂最欣賞的兒子,他已經反了。。。。

五、鑑古知今

經過上述的分析,大家可以知道金刀計雖然精妙,但確實在某些環節存在致命缺陷。它不能成功也就是必然了。我帶大家瞭解毒計邏輯鏈,就是告訴大家,古今人性都是一樣的。在職場上或生活中,要知道毒計的構成,多個心眼。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啊。

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偉大軍事家孫武身世之謎,《孫子兵法》開荒軍事戰略,但身世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