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世界之大,唯獨中東被看作火藥桶,究其原因,有內部的恩怨,也有域外大國博弈的因素。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幾次中東戰爭,細數這些大小國家的恩怨。自二戰以來,中東一直是熱點地區,翻開地圖,明顯發現這一區域是東西方的交通咽喉,銜接亞非歐三個大洲,堪稱“世界十字路口”;該區域還是石油主要產區,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同時又是伊斯蘭教、猶太教、基督教這世界三大宗教的發源地。從以上3點不難發現,中東集交通、經濟、宗教優勢為一體,本可發展迅速,但因涉及到許多分歧矛盾,各國各宗教間摩擦不斷,進而推動了持續半個多世紀的衝突與戰爭。

首先是第一次中東戰爭,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為爭奪巴勒斯坦發生戰火。巴勒斯坦位於中東核心地帶,扼守亞非歐三大洲,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優越,長期以來,不少有著擴張野心的國家都對其虎視眈眈。巴勒斯坦最早的原住民是迦南人,直到公元前1025年猶太人出現,建立了希伯來王國。公元前586年巴比倫王國佔領猶太王國,導致猶太人大面積流散,而後巴勒斯坦又先後被波斯、希臘、羅馬、土耳其等外族國家輪番侵佔。公元前332年,希臘攻佔耶路撒冷,此地開始出現多民族雜居,猶太人遭遇第2次流散。而後公元前二世紀初,羅馬帝國向東擴張,先後侵佔耶路撒冷和整個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基本被趕出了巴勒斯坦。接著奧斯曼帝國興起,在1518年將巴勒斯坦侵佔,統治了該地400多年,奧斯曼帝國鼓勵傳播伊斯蘭教以及阿拉伯文化,基本奠定了這一區域的阿拉伯民族特徵,猶太人開始滿世界遊蕩,居無定所。

流散各地的猶太人雖然處境悲慘,但也有部分人獲得發展,成為猶太資本階級,推動了猶太復國主義,同時得到了英美等國的支援。一戰時期,英國曾發表支援猶太復國主義的《貝福爾宣言》,同意他們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民族國家。美國有著幾百萬猶太人,所以當時的美國總統也對該宣言表示支援。第2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當局為了獲得猶太資本的支援,依然大力扶持猶太復國主義,由此加深的阿拉伯人與猶太人之間的矛盾。1947年“聯大”透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讓其隨後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其中阿拉伯國面積11000多平方公里,猶太國的面積14000多平方公里,耶路撒冷則成為一個獨立主體,由聯合國管理。這一決議令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十分不滿,原本猶太人只擁有當地6%的土地,如今卻要將大半交給他們,阿拉伯人當然不服氣立即表示抗議,隨後美國出面幫助猶太人,助力其用武力建國。就在決議透過的第2天清晨,耶路撒冷以及一些猶太和阿拉伯人混合的城鎮,爆發了激烈的武裝衝突,而後的三個月雙方衝突不斷。1948年5月14日,暫且管理巴勒斯坦的英國趕緊丟掉這塊燙手山芋,同一天猶太復國主義者馬不停蹄的宣佈成立以色列國,第二日(5月15日),阿拉伯聯盟國家埃及、伊拉克、敘利亞、外約旦以及黎巴嫩的軍隊相繼進入巴勒斯坦,第1次中東戰爭由此打響。

戰爭大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阿拉伯聯軍發起進攻,雖然以色列有美國支援,但阿拉伯國家在數量上佔據優勢,出兵4萬多人,出動的裝備包括131架飛機、12艘艦船、240輛坦克裝甲以及140門野戰炮;以色列出兵3.4萬,出動33架飛機、3艘艦船,裝甲坦克和大炮幾乎沒有。戰爭初期,阿拉伯國家的確處於有利位置,打得以軍節節敗退,美國看小弟快撐不下去了,連忙搬出聯合國要求停火,正是這次停火,給了以色列喘息的機會。以色列趁機擴充兵力,同時又從歐美進口轟炸機、坦克、大口徑火炮以及艦艇,迅速充盈海陸空三軍。大戰進入第二階段,煥然一新的以軍部隊發起進攻,短短10天就奪取了阿拉伯約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迅速掌握了戰爭主動權,趁機大力推行移民計劃。以軍越戰越勇,阿拉伯國家卻出現內部矛盾。接著戰爭進入第三階段,以色列將加利利地區和內格夫當作主要進攻目標,發起多次戰役,將埃及軍隊趕出巴勒斯坦(除了加沙狹長地帶外)。 埃及失利後,於1949年2月24日簽訂停戰協定,承認除加沙地帶外,以色列佔有整個內格夫地區。

緊接著外約旦、黎巴嫩、敘利亞等國也相繼與以色列簽訂停戰協議,被迫割讓領土。對戰雙方傷亡慘重,阿拉伯一方死亡1.5萬人,以色列死亡6000人,而這一戰使得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比當初聯合國劃分的面積還要多出6700多平方公里!這一戰歷時15個月,最終以阿拉伯國家失敗以色列獲勝而告終,戰爭導致96萬巴勒斯坦人被迫逃離家園,淪為難民。當時被英美掌控的聯合國不作為,導致阿拉伯國家未能建立,阿拉伯只能一邊逃命一邊表達不滿,甚至用自殺性人體炸彈來威脅世界(比如“慕尼黑慘案”)

以色列在搶奪巴勒斯坦大部分地區後,軍事實力和政治影響力得到極大提升。恰逢二戰結束後,老牌殖民國家想與埃及搶佔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位於埃及境內,全長175公里,是一條國際通航運河。它直接連通地中海和紅海,因而縮短了亞歐之間的航程,可見戰略位置非常重要,而埃及曾被殖民,因此蘇伊士運河一直被英法控制,直到二戰結束以及埃及的民族解放運動,埃及人才逐漸奪回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但英法想要繼續控制這一要道,怎料安理會否決了相關提案,英法遂決定用武力解決問題,想到日漸壯大的以色列,兩國隨即邀約以軍入夥。利益使然,三方一拍即合,英法以三國在1956年10月29日對埃及發起軍事打擊,第二次中東戰爭由此打響。不過戰爭只持續了幾天就被迫中止,因為三國的行動遭到國際社會譴責,美國和蘇聯均介入此事施加壓力。於是1956年11月6日,英法兩國接受停火協議,以色列也在兩天後撤出西奈半島。戰爭結果為埃及死亡1600人,損失210架飛機,以軍死亡200人,損失20架飛機,埃及是戰敗的一方,但因為在美蘇兩個大國的干預下,埃及贏得了政治上的勝利,保住了蘇伊士運河主權。英法兩國雖然來勢洶洶,但最終以失敗告終,意識到美國不會永遠做自己的盟友。在勸服英法兩國停戰時,蘇聯特別提起了核武器,這也讓英法兩國感到不安。至於以色列也有收穫,其在軍事上取得勝利,趁機威懾了周邊的對手。而埃及也趁著這次政治勝利,給阿拉伯聯盟樹立信心,該國也成為阿拉伯世界對抗以色列的主要力量。美蘇看似“事不關己”,實則卻在背後漁翁得利,順勢強調了自己超級大國的身份。第二次中東戰爭,讓“世界火藥桶”的火藥味更加濃郁,因此助燃了第三、第四以及第五次中東戰爭,篇幅有限,下期為您繼續講述中東紛爭。

3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宰相劉羅鍋(劉墉)墓1958年被挖掘破壞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