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頗受爭議的有為之君——趙昀
宋理宗趙昀(公元1205年–公元1264年),是南宋的第五位皇帝,宋寧宗趙擴的遠房堂侄,宋太祖的十世孫。
趙昀原名趙與莒,出生於紹興府山陰縣。趙昀一家為宋太祖趙德昭一脈的後人,由於和趙宋皇室血緣已經很遠了,因此趙昀一出生,就註定了自己平民的身份。趙昀自幼喪父,跟隨母親和弟弟一直在其舅舅家居住,生活一直十分清貧。
但趙昀又是十分的幸運。正是趙昀沒背景沒實力的家世條件,才有幸被權臣史彌遠看中和利用。
由於宋寧宗的兒子先後夭折,宋寧宗為此十分苦惱。於是有大臣向宋宋寧宗提議,在宗室中選擇一位繼承人,而這件任務就落在了權臣史彌遠頭上,史彌遠為了能繼續把持朝政,史彌遠選擇了趙昀。從此趙昀的人生髮生了轉折。
公元1221年,趙昀被史彌遠引薦給了宋寧宗,史彌遠向宋寧宗訴說了趙昀很多好話和優點,於是趙昀被封為沂王。但宋寧宗似乎對這位遠方堂侄並不喜愛,反而對趙竑十分看重,並立趙竑為皇太子,但趙竑歷來和史彌遠不和。
公元1224年,宋寧宗去世。於是,趙昀在史彌遠等人的積極謀劃下順利繼位,而皇太子趙竑被廢為濟王。
趙昀繼位後,朝政大權一直被史彌遠把持,而趙昀認為自己能當上皇帝,全是史彌遠的功勞,於是對史彌遠的專權不聞不問,而自己則整日沉迷於聲色之中,以求自保。足見趙昀對自己的處境和實力有著清楚的認識。
公元1233年,史彌遠去世。趙昀才真正的開始親政,趙昀對史彌遠一黨早有怨言,於是趙昀將史彌遠一黨全部廢黜,並且積極整頓吏治和財政,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南宋朝野上下為之一振,史稱端平更化。
但歷史似乎對趙昀並不怎麼友好。此時蒙古人已經興盛於中國北方草原,並將金國打得毫無還手之力,而蒙古人遣使南宋,希望和南宋聯手攻打金國,並且假意承諾會將河南之地還給南宋。
此時南宋朝中對此分為兩派,一派認為應該結盟,以雪靖康之恥。而另一派則認為應該扶持金國,對抗蒙古人。因為蒙古人比金國強大,所謂唇亡齒寒的就是這個道理,在加上北宋連金滅遼的歷史教訓,使趙昀對此十分慎重和為難。
趙昀結合當前的形勢,並沒有著急做出決定,而是進一步觀望。隨著局勢的發展,金國滅亡已經不可阻擋,於是趙昀便同意聯蒙滅金的外交政策,並派遣孟珙等人率軍攻打金國。
公元1234年,金國滅亡,而蒙古人便撤軍了。趙昀便派軍前往河南收復開封地區。由於宋軍糧草未及時送達,宋軍在洛陽附近遭到蒙軍伏擊,宋軍大敗而歸,致使數萬宋軍精銳死傷殆盡,並且丟失了大批軍需物資,史稱端平入洛。
隨著端平入洛的慘敗,蒙古人以南宋違約為由向南宋宣戰,至此正式拉開了宋蒙近四十多年的戰爭序幕。而趙昀對自己用人不當和急功近利的表現十分自責。但趙昀並沒有因此消沉,而是積極進行軍事防禦,並且重用大將孟珙很快擊退了蒙軍的進攻。足見趙昀是一位臨危不亂,並且善於識人用人的君主。從這一點上講,比徽、欽二宗強太多了。
趙昀在內政上裁撤了大量冗官。對每年的錄取進士人數進行了限制,同時對於官員的考核也更加嚴格。
趙昀在經濟上,為了抑制嚴重的通貨膨脹,對紙幣進行停發和回收,並且使用黃金穩定幣值,使市場上的物價得到了抑制,使南宋的經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緩和。
但由於後期宋蒙戰爭,南宋的軍費開支巨增,南宋政府不得不又開始瘋狂印鈔,使得南宋經濟再次進入惡性通脹之中。這一狀況直到南宋滅亡才結束。
趙昀在文化上十分推崇理學,並將朱熹,二程等一大批趙宋王朝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請入孔廟,奠定了理學在南宋的主流地位,對後世影響頗深。
趙昀還主持建立了慈幼局,實際就是公辦兒童福利院,這也是人類歷史第一個兒童福利院。
在趙昀執政後期,成日沉迷於酒色之中,對朝政不聞不問,致使朝政大權落入賈似道和閻妃一黨手中,使南宋政治陷入了內鬥和黑暗之中。
公元1264年,趙昀因病去世,享年60歲,再位40年。
趙昀是一位富有爭議的帝王。縱觀趙昀的帝王生涯,趙昀前期是一位傀儡,而當趙昀真正親政後,又以實現南宋中興為己任,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儘管收效勝微,但至少表明趙昀還是有抱負的,只可惜能力不足罷了。
特別是在聯蒙滅金的外交政策上,更是顯示出了趙昀出色的政治眼光,而後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端平入洛的軍事行動慘敗,給蒙古人進攻南宋找到了藉口,但趙昀進行了積極的防衛,並重用孟珙等人,使蒙古人止步於南宋國境之外,從這一點上來講,趙昀還是很有能力的。
而趙昀唯一的缺點,則是來自其執政末期的昏庸,導致南宋政治和經濟狀況急轉直下,為南宋最後的滅亡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