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沒有秦始皇統一天下,戰國七雄持續割據爭鬥,那麼後來的天下會不會像現在的歐洲一樣,一盤散沙?
好在,持續了五百多年的割據和混亂,在秦始皇手裡終結。這位傳奇帝王的最大功績便是統一六國,以及在統一後建立起一系列的制度。
比如廢除分封制,在全國推廣郡縣制;
比如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
比如築長城、修直道馳道、興建水利工程,等等。
古代中國兩千多年的基礎,都是在這時奠定的,“千古一帝”真不是吹的。令人嘆惋的是,雖然秦始皇生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可他一死,大秦帝國的一切就土崩瓦解了。
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來看看他作為凡人的某些面。
1、發明了“皇帝”稱號天下一統了。面對這前所未有的大功績,嬴政不願意再和那些被他打敗的六國君主共用“王”的稱號了,他迫切需要一個全新的稱號來彰顯自己。
秦王政?不夠響亮。
大秦的重臣們翻閱古籍,向嬴政獻了“泰皇”這兩個字,他們說:“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為尊貴。臣等提議把‘王’改成‘泰皇’。”
嬴政想“泰皇”早有人用過了,他需要一個全新的稱號,於是就取了“泰皇”的“皇”字和上古五帝的“帝”字,發明了一個獨一無二的“皇帝”稱號。
這就是秦始皇,遇事不決喜歡詢問大臣,但又有自己的主張。正是這樣的強人,才可把控龐大的大秦帝國。
秦始皇的“手辦”
發明了“皇帝”稱號,不夠。
他還把以前人人都能自稱的“朕”,規定成只有他才能用的字眼;把“璽”字也獨佔了,本來普通人的印章皆可稱為“璽”,現在只有皇帝的印章才能稱為“璽”。
索性,連諡號制度也廢除了。諡號,是下一代對上一代統治者一生功過的評價。嬴政不能忍受這種評頭論足,就廢除了諡號,建立了一種新的制度,什麼呢?
按照世代來計算的制度。他自己是始皇帝,他的後代是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一直到萬世。
可見,他求新求變,也有獨斷專行的一面。
2、羨仙、求仙能夠在亂世一統天下的人,必定不是凡人吧?
應該是天地間的至尊。也許秦始皇也是這麼想的,所以在他統一天下後兩年,就在泰山舉行了封禪大典。封,是在泰山頂祭天;禪,是在泰山腳祭地。在古人看來,只有統治天下、開創盛世的天子才有封禪資格。
秦始皇舉行了封禪大典,以此認定自己是天地至尊。他應該對自己的功績相當自信,不僅封禪,還在山上立了許多為自己歌功頌德的石碑。
雖然在心理和輿論上認定自己是天地至尊,似乎是不老不死的,但這都只是美好的願景。秦始皇再偉大,也只是個凡人,只要是人就有生老病死。
有沒有辦法,可以不老不死?
秦始皇也許意識到光是認定至尊的地位還不夠,他需要真的不老不死、成仙才行。
於是,他聽從方士的建議,避免在人前露面,不讓人知道自己的藏身之處,以保留仙氣;
於是,他受到齊國人徐福的蠱惑,給了徐福大筆財富去東海求取長生不老藥。
你說秦始皇是盲目相信神仙的嗎?也不完全是。他有時候很理性,看到靈星祠沒什麼效果,就關閉了它。
崇拜神仙的力量,是那個時代人的通病。秦始皇也難以免俗地追求神仙之事,渴望長生不老,但他的這種追求背後,更大的可能是想延續自己的偉大功績:
已經有了前所未有的功績,假如可以長生不老,能做的就不止於此。還能有多偉大?這種想象刺激著秦始皇求仙。
可以說,這些正是凡人常有的慾望和弱點。
透過這些事件,我們似乎可以看到,這位建立了大功業的千古一帝,也是有著諸多人的慾望和弱點的普通人,是有血有肉的凡人。
3、凡人嬴政由於秦始皇滅了六國,恨他的人不在少數。又由於秦朝的人沒來得及寫本朝的史書,於是在滅亡的六國後人史家的筆下,秦始皇有著比較負面的形象和太多的謠言。
至於民間,結合秦始皇追求神仙的事蹟,幾乎將他也傳說成了神仙。
有人貶低,有人神化。
現在,有一個作者試圖撇開謠言和神話,把秦始皇還原成一個人,從人的情感心理的角度去分析秦始皇其人。
這個作者就是享有盛名的華裔作家陳舜臣。
陳舜臣寫的《秦始皇:大秦帝國啟示錄》
他把秦始皇當成一個凡人、普通人來寫,對史料進行篩選串聯和適當的推理,又補充了人物的心理活動,試圖藉助文學的手段還原一個有血有肉的嬴政。
我的這篇文章就是梳理了他寫的《秦始皇:大秦帝國啟示錄》這本書,裁剪出了秦始皇作為一個普通人的兩個側面:發明“皇帝”稱號,是因為他求新求變又獨斷;羨仙、求仙,是因為他有凡人的慾望,不是沒有弱點的完人。
從普通人的視角去還原秦始皇其人,剖析他的人性與弱點,既沒有貶低他、也沒有神化他。作家陳舜臣就是本著這樣的理念寫了秦始皇。
他寫的《秦始皇:大秦帝國啟示錄》這本書(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既是人物傳記又是先秦史,透過勾勒秦始皇的形象來重現那個時代的面貌,很值得一看,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