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對於三藩之亂,這裡先要說三個與大眾普遍認知不太一樣的觀點。

首先要說明一點的是,三藩的實力並不是很強,至少不會強過當時的清廷。

吳三桂的常規兵力,不過才53個佐領,這個佐領就是牛錄章京的漢譯,一個牛錄300戶。這麼算來,其所屬八旗兵不過20000人左右,再加上綠營兵12000人,再加上吳三桂的私兵,其兵力大致在5萬人左右,在起兵前增加至8-10萬人。

吳軍雖然常年剿匪、平叛,戰鬥力十分強悍,但是在此之前很多精兵都被帶走了。像王輔臣升任陝西提督、李本深任貴州提督、吳之茂任四川總兵等等,都抽調走了部分吳兵本部軍隊。

另外兩個藩王則更加窮酸,各自只有15個佐領加上6000-7000的綠營兵力,他兩的兵力合計大致在3萬人左右,且戰鬥力遠不如吳軍。

鄭經的兵力則更少,能有2萬人就了不得。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當時的明鄭並沒有控制檯灣全島,其控制範圍僅限於臺灣西海岸。明鄭佔的地方是從荷蘭人手裡搶來的,而荷蘭人僅僅是佔了臺灣南部幾個據點而已,兵力不過2000人,其中還有很多黑奴和東南亞人。臺灣中部的山脈和東海岸在當時還屬於未開發的蠻荒地帶,即使是後來清朝設縣後也沒有實際統治過,真正實際控制這些地區還要等到日佔時期。這就導致其兵員嚴重不足,雖然有西洋武器的加持,但陸戰兵力仍然很有限。

此時清軍在全國範圍內可動用的軍隊,旗兵約為20萬人,綠營兵力約在30-40萬人。

所以,就數量而言,清軍是佔絕對優勢的。

其次,三藩是非常、非常不想造反的。換句話說,三藩就是康熙逼反的。

吳三桂的要求並不高,他想世鎮雲南,仿效其前任沐英,建立一個半獨立的王國。以他的軍功,這個要求並不過分。如果當時只有他一個藩王的話,康熙是很有可能會默許的。

但是不幸的是,當時有整整三個藩王+一個藩王女婿,控制著南方五個省,而比起吳三桂的軍功,耿、尚加起來也不足其一半兒。但是因為他們三個都是王,清廷又不得不給他們平等的待遇。

早在多爾袞當政時期,有人就告發耿仲明私藏逃人,多爾袞揪住此事不放,逼得耿仲明畏罪自殺。隨後,多爾袞下令,耿仲明畏罪而死,其子不得承襲王位。但是順治登基後,本著其一貫懷柔的政策,又恢復了耿繼茂的王位。

同樣在順治朝,尚可喜多次提出請求,表示自己想要回遼東老家,讓自己的兒子承襲爵位。這個意思就是我回到北方,當個人質,好讓皇帝大人您放心。但順治不許,仍然讓他鎮守廣東。

也就是說,在康熙削藩那會兒,尚氏是真不想幹了,耿氏對清廷懷有感激之情,吳三桂也很滿足現狀。這要是想反,那就不正常了。

最後,削藩這個事兒,真的是個偶然事件,並不是三藩蓄謀已久的。

康熙十二年,尚可喜上疏再次請求回遼東養老,請求其子尚之信承襲爵位。吳、耿也緊接著上疏,表示願意跟尚可喜一起去養老。

20歲的康熙力排眾議,不顧滿朝上下的反對批准了尚可喜的養老請求,卻不同意尚之信承襲爵位,令其子一同北歸,同時撤銷平南藩國。

讓人無語的是,在接到了這個讓人無法接受的旨意後,尚可喜卻沒有絲毫反抗的打算,開始將兵員和所需物資一一登記造冊,準備北遷。

但是吳三桂不幹了,他隨即打出“興明討虜”的旗幟,宣誓反清,這才點燃了這場大火。

在戰爭初期,局勢順利的超出了吳三桂的想象。他的義旗一舉,南方半壁江山應者如雲。連跟他勢不兩立的明鄭都表示願意合作,共同反清。他僅用了一年就控制了雲、貴、桂、川、湘。隨即,陝西王輔臣也起兵響應,不久之後察哈爾王也反了,率軍向北京進發。

此時的康熙已經是四面受敵。

但是需要說明的是,這些形形色色的叛軍是要分門別類的,並不是所有人都出力。其中,廣東尚之信是不出工也不出力,他的反叛純粹是迫於形勢的無奈選擇。福建耿精忠是有心無力,他背後還要防著明鄭偷襲,自己本來兵就少。孫延齡也不想反,他的岳父是死心塌地投靠清廷的漢奸,現在他又反清,這不是自己打自己臉嗎?察哈爾王的叛軍更是烏合之眾,不僅沒有戰略眼光,就是蒙古人傳統的騎射也是一塌糊塗。

而在這諸路叛軍中,除了吳軍之外,對清廷威脅最大的是王輔臣。

這位老兄在《康熙王朝》中亮過相,所以知名度很高。但是電視劇畢竟是電視劇,並不能準確描寫其王八蛋程度。

他本是農民軍一員,跟著闖王反明朝;

後來看闖王兵敗山海關就投靠了明朝大同總兵姜鑲,開始鎮壓農民軍;

清軍入關後勢如破竹,他又跟著姜鑲降清;

不久之後,姜鑲對自己獻出大同重鎮、清朝卻沒有重賞十分不滿,認為這個漢奸算是白當了,就起兵反清,他也跟著反清;

為平定姜鑲叛亂,多爾袞兩次親征未果。在此過程中他作戰勇猛,連八旗兵都畏懼其鋒芒。姜鑲叛亂平定後,他被抓了起來。此時多爾袞已死,順治親政,順治感其作戰勇猛,同時本著“多爾袞幹啥我都反著來”的原則,沒處死他,只是沒入辛者庫為奴。

在他的前半生,他經歷了反明、降明、降清、叛亂、再降清的精彩歷程,其精彩程度比之大漢奸馮銓老兄都不遑多讓。

然而你以為這就結束了嗎?早著呢!

按說他跟著姜鑲反叛,不被處死已經是萬幸了。後來,他竟然又得到了知名漢奸洪承疇的保舉,再次投身軍旅,加入了剿滅南明的戰鬥中。

且慢,請容我先啐亨九一口,啊呸!

不僅如此,他還找到更粗的一條大腿,吳三桂。吳三桂對其十分賞識,兩人情同父子。

於是,當三藩之亂爆發後,他在康熙十三年再次反叛,加入吳軍,並很快攻佔了半個陝西。

至此,王輔臣據陝西隴右,經略關中,吳三桂佔雲貴、四川、湖南,即將自荊襄北上,這是武侯曾經夢寐以求的戰略格局,形成了鉗擊中原之勢。

就在此時,發生了幾件不大不小的事兒。

先是鄭經率軍前來助陣,同耿精忠會師,雙方之前一個反明、一個保明,本來就心有芥蒂。見面後鄭經提出要求,以漳州、泉州作為鄭軍基地。耿精忠不允,又嫌棄鄭軍數量少,打算將雙方的合作關係變為從屬關係。鄭經聽聞,二桿子脾氣就上來了,滾你孃的,嫌我人少,老子還不伺候呢,隨即下令鄭軍返回臺灣。

按說這就該完了,可是人家鄭經畢竟有1/4的日本血統,二桿子精神一旦爆發就沒法收拾。他回去後越想越氣,於是下令鄭軍全線出擊、劫掠東南沿海,當然包括耿精忠的地盤兒福建。

鄭軍先後攻克泉州、漳州,而此時康熙又派康親王傑書率兵進入福建,耿精忠腹背受敵,加之他本來就兵弱勢微,不久就投降了。

第二件事兒是康熙把王輔臣的兒子王吉貞放回去了。

王輔臣叛亂時,他的兒子王吉貞在京城為官。他爹叛亂後康熙並沒有抓他,仍然讓他繼續照常上班。王輔臣反叛一年之後,清廷在陝西的局勢已經勢如累卵,在這個時候,康熙放王吉貞回去,並讓他帶話給王輔臣:“如能迷途知返,朝廷既往不咎。”

王吉貞回去後發生了什麼我不知道,但王輔臣自此之後確實停止了軍事上積極的進取行動,給了康熙一年的準備時間。康熙十五年,康熙任命圖海為撫遠大將軍,進軍陝西,不久之後王輔臣被迫投降。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雖然王輔臣反覆反叛,堪稱五姓家奴,但是康熙兌現了他的諾言。王輔臣投降後,康熙仍然任命王輔臣為平涼提督,加太子少保頭銜。

比較搞笑的是,王輔臣自己反而十分不安,曾經試圖自殺,被圖海及時發現救了下來。康熙聽聞,就告訴王輔臣,你安心幹,不要有顧慮,如果你再自殺,我就讓圖海與你同罪之。

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亂平定不久,王輔臣感覺自己的榜樣作用已經到頭了,先暴揍了一頓剛剛娶進門的小媳婦兒,然後以水宣紙壓面而死(怕連累圖海)。

這麼看來,康熙真的是很厚道的。

但是康熙的這種厚道不是因為其本身的性格,也不是王輔臣這個人有多麼重要,而是做給其他叛軍將領看的。

康熙這種處理方式,使得所有參與反叛的將領都發現了,原來朝廷的政策是寬大的、自己是有後路的、腦袋是可以保住的。於是,兩位重量級的人物,廣西孫延齡和廣東尚之信先後投降了,其中孫延齡投降未遂被殺,其屬下率軍降清。

至此,參與起兵的各方勢力,廣西孫延齡、廣東尚之信、福建耿精忠、臺灣鄭經、陝西王輔臣,都消停了。

但是對一個人,康熙堅決不開招撫之門,那就是吳三桂。

其實吳三桂是非常、非常想和談的,即使讓他吐出佔的一部分地方,他也願意。他只想當一個順從中央的獨立王國的國王,管兩三個省,讓自己安度晚年。至於“興明討虜”這種事情,並不在他的考慮之列,他的一生都是個毫不利國、專門利己的軍閥,這是遼東系將領自李成梁時期就傳下來的良好傳統。

反映在他的軍事策略上就是,起兵第二年他就打到了湖南,然後他突然不打了。其實他此時完全有能力過江北上,配合陝西王輔臣形成鉗擊之勢,經略中原;再不濟他也可以順江而下,攻佔南京,與清廷隔江對峙。可是他都沒有做,打到湖南就不打了。

他的想法就是佔著西南五省,以此為籌碼同清廷議和,保全自己的富貴。但如果自己主動要求議和,這就很被動了,所以他想等清廷前來議和。

但是康熙的原則是,跟誰議和都行,管你是附逆還是從犯,連王輔臣這種五性家奴都成,就是不跟你這個首逆議和。

吳三桂等啊等,等得各路叛軍敗的敗、降的降,也沒等到康熙的議和使者。

其實從吳三桂個人的角度而言,他是比較成功的,到他死的那會兒,他已經佔了湖南7年了,清廷拿他毫無辦法,如果他多活幾年,雖說翻盤無望,但割據西南還是可以想一下的。

但是從整體戰略局勢而言,他是很失敗的,事實上,是他出賣了所有隨他起兵的人。其他人起兵的目的不是要挾清朝,而是推翻清朝,不然他們就是亂臣賊子,不得好死;而唯獨他吳氏,用大夥兒的鮮血可以換取一門的安穩。

康熙敏銳覺察到了這一點,所以他針鋒相對。凡是反叛者投降的,都允許並妥善安置,唯獨你吳三桂堅決不行。

這就是康熙的厲害之處,而此時他只是一個二十歲出頭的青年。

三藩之亂確實是康熙為政的失誤,是他操之過急導致的。但是在這場叛亂中,他處亂不驚,縱橫捭闔,拿出他爺爺皇太極拉人的那一套,凡是有用的人,管你是漢、是叛,都拿來用,對首逆堅決打擊,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我之前曾寫過,康熙後來同各種外部勢力打交道,都是後發制人,都是等你們打得精疲力盡時再上去踹一腳,像一個腰纏萬貫卻買根白菜都要討價還價的商人,而其精明的發端,就來自於平定三藩。

說句題外話,三藩之亂初期,南方各省群起響應,一時清廷如大廈將傾。此時大部分的皇帝,不管是哪個民族,首先想到的是調兵平叛,然後自己找個安全的地方躲起來。

但是康熙沒有,他的第一反應是御駕親征。雖然後來被群臣阻攔沒有成行,但是這份勇氣足以讓人感佩。

10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千年之前的夜郎古國,為何一夜之間蒸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