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國都由鎬京(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向東遷至河南洛陽。周王朝不能抵禦外族入侵,致使都城被毀,被迫遷都,極大削弱了周王朝以“禮制”管理諸侯的政治能力,逐漸被諸侯國所輕視。從此,拉開了近三百年“春秋爭霸”的序幕。
喋血壯大公元前765年,秦文公即位,在封國秦地建造了新城邑,率兵討伐西戎族並將領土擴大至岐山(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把當地的周國故民都收歸自己統治。設立了史官記事以教化民眾。秦文公在位五十年間,完善了國家體制,夯實了秦國發展的綜合實力。
公元前715年,秦文公孫子秦寧公即位。第二年,把宮室遷至平陽(在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西),攻佔了戎族的蕩社(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三原縣地域)。秦文公去世後,權臣干擾君位繼承,廢太子武公,立5歲的出子為君,出子在位六年被權臣殺害,又擁立秦武公即位,秦武公繼續討伐西戎族,勢力擴張至華山下。又誅殺了干擾君位的權臣,保有了秦國的內部團結。繼任的秦德公使秦國版圖擴張至關中地帶,周王室當初封賜的岐山、豐都名至實歸。公元前677年,秦德公遷都雍城(今陝西省鳳翔縣)。至此,秦國從公元前844年秦仲始封建業,歷經了167年八代秦君鐵血創業,逐漸發展成為了守衛西方的大諸侯國。
稱霸西北在秦國幾代君主鐵血興國的階段,崤山以東的中原各諸侯國也是硝煙迭起。隨著周天子權勢的衰弱,大諸侯國的勢力逐漸坐大。首先跳出的是被稱為“春秋小霸” 鄭莊公,作為周王室的近親諸侯國(鄭國始封君為周宣王的親弟),憑藉自己的發展,輕視周王室的中央政治地位,不但敢於以爭戰對抗周桓王,還提出以周王室互遣質子改善雙邊關係,把周王室以同等諸侯國對待。繼鄭國後,齊、晉、楚、秦、宋、吳、越等國先後興起。形成了春秋時期各諸侯之間競相爭霸的局面。
公元前676年,秦德公去世。繼任者秦宣公、秦成公因在位時間短,沒有大的影響力。公元前659年,秦穆公即位,也心懷中原爭霸之志。春秋首霸齊桓公去世後,中原各諸侯國為了爭霸,彼此間頻頻發起爭端。秦穆公先和東鄰晉國建立友好關係,先是聯姻,後又擁立晉國惠公、懷公、文公,並協助晉國安定混亂局面。秦穆公本想擁立晉君已達到掌控晉國的目的,為秦國東出中原爭霸造勢,奈何晉國此時國富民強,又有賢臣良將輔佐,最後反被晉文公藉助秦國之力鞏固了君位,稱霸中原。
公元前628年,晉文公去世。公元前627年,秦穆公趁晉國新喪守孝之機率軍偷襲鄭國,以圖謀中原。不料遭到晉軍埋伏,在崤山使秦軍全軍覆沒,使秦穆公東出爭霸的計劃破滅。崤山之戰的失利,讓秦穆公意識到時下秦國的國力不能與強晉交鋒。於是,秦穆公將戰略目標調整為西向的西戎部族,大力招攬賢才。在由余、百里奚等賢臣的輔佐下,秦國向西兼併了十二個國家,開拓了疆域數千裡的,周天子賜以“西伯”稱號,秦國真正成為了西北的霸主。
制度的落後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用賢臣良將陪葬。秦國此舉,無異於自毀前程,更使得中原諸國人才,望秦卻步。繼任的秦康公、秦共公、秦桓公、秦景公都想繼續穆公的霸業,屢次東出向晉國挑戰。公元前606年,在南方崛起的楚國,雄主楚莊王野心勃勃,意圖北上中原與晉國爭鋒,想成為替代周王室,擔任天下共主的國家。公元前597年,楚國取得“晉邲(bì)之戰”的勝利,使中原諸國皆背叛晉國,依附楚國。楚莊王由此稱霸中原。秦國趁此時機,聯合楚國對晉形成夾攻之勢,但結果是敗多勝少。公元前586年,晉悼公即位,晉國復霸中原,楚國退出爭霸,秦國也無力再和晉國爭強。
公元前546年,晉、楚兩國達成弭兵會盟,平分霸權,停止戰爭。秦景公也想休養生息,和晉國修好外交關係。此後,秦、晉兩國多年未發生爭戰。公元前537年,秦景公去世。其子秦哀公即位,在公元前506年,幫助楚國擊退吳國,挽救了楚國被滅國的危局。其後,繼任的秦惠公、秦悼公相安無事。而晉國卻陷入了公室、卿大夫之間長期的內鬥,公元前453年,韓、魏、趙三家瓜分晉國,成為諸侯國。公元前386年,齊國田和取代齊康公,成為齊國君主,開始了田姓齊國。
周王室認可晉國上卿韓、魏、趙三家瓜分母國而位列諸侯,又承認齊國田和篡位而位列諸侯,完全透支了作為政治中心的資本。使大諸侯國張開了爭奪天下的野心,加速了彼此吞併的程序,進入了圖窮匕見的戰國時代。從後續的歷史發展看來,晉國的分解,給秦國東出中原,撤銷了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