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中的王翦,是一位有勇有謀,對秦國統一天下貢獻很大的將軍,也是戰國四大名將中唯一得到好結局的將軍。他在攻佔趙、燕、魏、楚四國的戰爭中立下大功,《史記》中對王翦的評價也是很高,對他的才能十分誇讚。
王翦從小就喜歡研究兵法之類的東西,在秦王選拔軍中精銳之時被留下,之後透過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而步步高昇。他雖是一名武將,但作戰風格偏向智取,絕非與敵人硬碰硬,所以他才能攻克眾多城池,令他國聞風喪膽。
像王翦這樣的大將,的確應該得到更多的封賞,畢竟有獎賞才會有動力,可是,也應該由秦王主動獎勵才對啊。而在出兵楚國的期間,王翦卻一改往常的向秦王嬴政頻繁討要賞賜,奇怪的是每次他開口要這要那,嬴政都答應了,還答應得無比爽快,這是為什麼呢?
兔死狗烹,這是中國曆朝歷代都避免不了的現象,帝王一旦達成了目標,就會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和威望而殺掉那些功高震主的人,而手握兵權的武將便是首當其衝,這個道理王翦明白。
李信帶著20萬大軍被楚軍大敗之後,嬴政不得不請求王翦再次出山。王翦手握60萬大軍伐楚,秦國開朝以來,從未給過誰這麼大的兵權,王翦有些戰戰兢兢,嬴政也有些寢食難安,假如王翦擁兵自重,則秦國危矣。
可是還沒開始打仗,王翦就向嬴政要賞賜,府邸田產,金銀美女,王翦每攻下一座城池,都會向秦王討要,嬴政也都一一答應了下來,而且王翦越要,嬴政越高興。
有人不理解王翦的行為,更不理解嬴政的迴應,以前的王翦從不這樣索要賞賜,嬴政也不會這樣一讓再讓,這兩個聰明人的行為,讓許多大臣心生疑惑。
其實並不是王翦變了,變得欲求無度貪財貪利了,而是他想用這種自汙的方式告訴秦王,他只是鍾愛這些錢財而已,對江山不感興趣,讓秦王放心,不用擔心他擁兵自重。另外,如果他戰死沙場,他的子孫後代也可得到這些實惠。
說實話,與其說嬴政信任王翦,不如說嬴政敢賭,要說他一點都不害怕王翦自立為王,那是不可能的。最後,王翦帶領大軍滅了楚國,在秦國一統六國之後,他就告老還鄉養老去了,他們一個千古一帝,一個善始善終,各得其所都是大贏家。
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中唯一一位得到善終的大將,王翦的這一招自汙表明心跡,救了他一命,也讓他名垂千古。可見,王翦不止是一位精通行軍打仗的人,更是一位懂得帝王之術的人。
一個真正擁有大智慧的人,應該將聰慧作用在方方面面,在埋頭鑽研一項技能的同時,也應該抬頭看看天空,千萬不要讓自己嘔心瀝血的付出,成為埋葬自己的理由,那樣就太得不償失了,王翦的深謀遠慮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