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武則天時期,宰相張柬之殺掉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和張昌宗之後,又逼迫武則天交出政權,這時候,薛季昶說:“兩個做亂的元兇雖然殺了,但是後患武三思還在,如果不斬草除根,那就後患無窮啊!”
這時候恆彥範卻不以為然的說:“武三思就好像案板上的一塊肉而已,我們留著他交給天子發落,就算是給皇帝的一個順水人情吧。”張柬之也同意。
薛季昶無奈之下只能一聲嘆息:“看來我就要死無葬身之所!”
而後來武三思果然擾亂了朝政,這時候恆彥範後悔莫及。
而宋朝的時候,趙汝愚在求得了憲聖太后的同意之後,藉助了韓侘胄的力量,擁立了寧宗。
事成之後,徐誼對趙汝愚說:“韓侘胄將來肯定成為國家的禍患,您應該滿足他的願望,而後疏遠他。”
葉適也對趙汝愚說:“韓侘胄希望的只不過是大將軍的名分,應該給他!”
然而趙汝愚卻認為韓侘胄這個人沒心眼,很容易控制,不聽眾人的勸說,只給了韓侘胄一個防禦職位,這讓韓侘胄失望而且心含怨恨,最終釀成了趙汝愚日後的苦果。
歷史上,武三思,韓侘胄都是有名氣的小人,然而武三思有罪,所以應該聲討他,並且除掉他。但是,韓侘胄卻有功勞,所以應該獎賞之後,遠離和疏遠他。
除掉武三思最好的時機,就是武則天退位的時候,疏遠韓侘胄,應該在他還沒有得志之前,一旦錯過這個時機,就沒辦法了。
恆彥範、趙汝愚這些人都太自大了,認為自己的地位和才能,都超過這些小人很多,所以不把小人放在眼裡。但是卻忘記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小人的手段,往往遠勝於豪傑之士。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君子比較疏忽,小人卻非常精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君子寬容,但是小人兇狠,因此,別人誠意和善意的勸告自己聽不進去,最終會自食其果。
今天也一樣,面對小人,我們應該儘量疏遠,減少交集,時刻防備小心。畢竟防人之心不可無,誰知道在最緊要的關頭,小人會不會給我們製造麻煩,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前途,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禍害,因此,親賢人,遠小人,真是亙古不變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