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種官吏選拔制度,最早由三國時期的曹魏政權所創。

三國時期,一方面由於亂世之中計程車人大多流離失所,漢代以來主要憑藉宗族鄉黨評價的舉孝廉制度,在操作手段上已不太現實。

另一方面,曹操為加強政府對人才選拔的控制力,採取了下派專門官員到各處評定選拔人才的方法。後來,曹丕為拉攏士族,將這種辦法定為制度,即九品中正制。

其具體的操作方法是,由政府在各州郡派駐名為中正的官員,中正依據家世、道德、才能三個角度評議各州郡的人才,具體分為九品。

分別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品階。中正將評議結果彙報中央,中央則根據中正的評議結果,對這些人才分別委以官職。

九品中正制初行時非常有效,為曹魏政權遴選了大量人才。當初曹操帳下之所以人才濟濟,與此制度關係密切,這也是魏國最終得以統一三國的重要制度保障。

到魏國晚期及晉朝時,由於門閥政治的興起,中正們評議人才逐漸忽略才德,而僅以家世為標準。因此,所選人才基本為世家大族,以致於出現“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庶族”的局面,九品中正製成為世族統治的工具。

到南北朝之際,由於北方政權多為胡族建立,九品中正制日趨衰微。到隋朝科舉制度建立,九品中正制遂廢。

1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西周殘史,周幽王被殺後又傳兩世,豐王攜王成為諸侯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