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劉備當了皇帝之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討伐東吳,作為三國中最弱小的蜀漢主動攻擊吳國,不管是從最初隆中對構想中提出要聯吳,還是從三國態勢來看和東吳發生衝突,最終得利就是魏國。劉備其實很清楚這其中的厲害關係,當然劉備手下也能看的出這完全是錯誤的行為。

於是有很多人跳出來勸阻。

第一個勸阻的人是趙雲。

趙雲的意見很明確,我們的敵人是魏國,如果我們把魏國搞定了,吳國自然就不戰而屈了。

翊軍將軍趙雲曰:"國賊,曹操,非孫權也。若先滅魏,則權自服。今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非策之上也。"——《資治通鑑.魏紀·魏紀一》

趙雲作為劉備的部曲,是劉備班底中的班底,也是劉備十分信任之人,但劉備並沒有聽,當然趙雲沒有受到任何處分。

第二個跳出來的是秦宓,蜀漢本地人,很有才華,劉璋當年希望他出來做官,但是都被拒絕了。劉備平定蜀地之後,當時的廣漢大守希望秦宓出來為官,又被拒絕了。最後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秦宓被請出來做官了。

秦宓當時說了這麼一句話,然後就被劉備嫌不吉利,其心可誅而下獄。

先主既稱尊號,將東征吳,宓陳天時必無其利,坐下獄幽閉,然後貸出——《三國志.蜀書·許麋孫簡伊秦傳》

這個時候沒有人再講話了,這件事情也定了,劉備東征變在肯定句。

第三個跳出來勸的吳國的諸葛瑾,他提出一個觀點,天下與荊州到底誰大誰小呢?希望劉備能夠有大局觀。

南郡太守諸葛瑾遺漢主箋曰:"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矣。"——《資治通鑑.魏紀·魏紀一》

當然也是沒有任何效果的。如果憑良心而論,諸葛瑾雖然站在東吳的立場在討論這件事情,那麼從劉備方面來看,也是合情合理的,並不是巧言惑之。

什麼也阻止不了劉備,大軍開拔之後,張飛被殺,劉備還是繼續前行。此時第四個人跳出來了。這個人叫黃權。

黃權是一個很有原則的人,他在劉璋手下的時候,堅決反對劉璋把劉備堅決弄進蜀地。後來成了劉備的手下,此時他又出來勸阻劉備。

權諫曰:"吳人悍戰,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當寇,陛下宜為後鎮。"——《三國志.蜀書·黃李呂馬王張傳》

黃權說的很合理,順水而下,一旦戰敗,想退都困難,所以我現在當作試驗品,如果我開局順利,你再順流而下。我失敗了,你也正好作出調整,這個建議也是很合理的。

此時劉備做出一個很奇怪的舉動,讓黃權鎮守北邊防守魏國,直接將他從對吳作戰序列中開除。這顯然對於勸阻的不滿,更表達了劉備的決心。

後來黃權兵敗投降了魏國,官至車騎將軍。有流言說劉備殺了他全家,黃權根本不相信,再後來劉備死的時候,魏國上下向曹丕祝賀,唯獨黃權沒有去祝賀。留在蜀漢的兒子黃祟跟著諸葛瞻在與鄧艾作戰中陣亡了。

作為這一場戰役,魏國作為旁觀者,看的很清楚。

劉曄提出一條計策,劉曄因為對劉備理解比較深,這些跟隨曹操的老臣對劉備都還是挺佩服的。所以劉曄認為趁劉備討伐吳國的時候,我們直接攻打吳國,這樣兩面相攻拿下吳國。蜀漢肯定也無法獨自支撐。曹丕否定了他的意見,所以整場戰役魏國一直是旁觀者。

諸葛亮當時也像張飛一樣支援劉備伐吳嗎?

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

從諸葛亮的長嘆之中我們得出一個結論,諸葛亮也是不同意東征的。

以諸葛亮在劉備心中的地位,如果勸阻或許有效果,可以阻止他。但為什麼諸葛亮不發言不說話,任由劉備一意孤行呢?這裡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點難處:諸葛亮雖然得到劉備的喜歡,甚至好到讓劉備說出他與諸葛亮的關係就如同水與魚的關係,但此時諸葛亮與劉備的關係不同了。三顧草廬的時候,是主子與幕僚的關係,可以近似朋友關係,只要劉備肯放下身段。但這個時候諸葛亮和劉備是臣子與皇帝的關係。皇帝和臣下有著天然的尊卑,天地之別。

第三點難處:劉備這一次東征並不是完全錯誤,劉備也是一員身經百戰的戰將而不是草包,他真正的意圖並不是佔領吳國,而是通過武力的炫耀最終讓吳屈服,最終換得割地求和。但是曹丕顯然看出劉備這個意圖,所以根本沒有聽從劉曄起兵伐吳。最終使劉備陷入進退二難的境地,劉備低估了曹丕的城府。諸葛亮也是能明白劉備的意圖,他清楚劉備並非完全衝動。

諸葛亮真的沒有勸過嗎?

諸葛亮已經勸過了,只是很多人沒有發現,勸劉備的秦宓被下獄,但是諸葛亮一主政就馬上重用他,秦宓當初最終出山很有可能就是諸葛亮的再三邀請。所以秦宓的勸阻或許就是諸葛亮的一種隱性的授意。

第二個人就是諸葛瑾,很奇怪憑什麼諸葛瑾會寫信勸劉備,難道交情很深嗎?諸葛亮和他見面都是公開,不私下,那麼諸葛瑾和劉備自然沒有什麼深交情。

作為吳國方面的代表嗎?作為當時的南郡太守諸葛瑾,作為殺害關羽的幫凶,有什麼資格寫信勸劉備呢?而且冒了很大的風險,因為當時吳國傳言諸葛瑾要投蜀漢了,最後孫權出面呈清沒有這回事。

權曰:“孤與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三國志.吳書·張顧諸葛步傳》

一生自清和謹慎的諸葛瑾為什麼做出這麼不合時宜的事情呢?這完全不是他的作風。這些怪異的情況顯然應該有隱證諸葛亮委託之痕跡,因為不戰對吳國和蜀漢都有利,所以作為吳國方面來講諸葛瑾這樣做也是在為吳國謀利,這是雙贏。

這二個人的意見最終都沒有被採納,諸葛亮就知道自己再勸肯定也沒有效果。既然沒有效果,那就認真做好後勤保障才是正道,這才是忠君的諸葛亮。

趙雲勸諫沒有受到處分,那麼諸葛亮去勸諫自然也不會有什麼嚴重的後果。但問題是如果去勸,無非是顯示自己是一個直臣,為自己獲取好名聲,與事沒有任何益處,相反會進一步折損劉備的威信,但諸葛亮需要這樣嗎?

當那麼多人責怪諸葛亮有私心或者說諸葛亮別有用心的,或許只是眼中盯著的不是大局,只是一個名而已。大智慧的人怎麼會在意這些小節呢?怎麼會在意自己的名聲而汙了劉備呢?所以他情願選擇自汙,這才是劉備的大忠臣啊。

《道德經》有云,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道理很淺顯,真的到名之誘惑之時,又有幾人能把持呢?

不勸比勸好!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光武帝劉秀的女婿為什麼要陷害伏波將軍馬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