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建立之初,其實就面臨著緊張的局勢
唐末五代十國,作為中國古代封建歷史發展的一個動亂時期,其動亂程度其實是較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儘管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維持的時間並不長,便被北宋王朝的統一所打破。
但是這段歷史中的戰火,對於社會經濟的破壞,對於今後中國封建歷史走向的影響,卻是舉足輕重的。因此,五代十國動亂的背後,實際上蘊藏著非常劇烈且深刻的歷史性變革。
在五代十國那個政權頻繁更替、儒學思想衰落、武將政治大展拳腳的時代,北宋王朝的肇建者趙匡胤,罕見地透過和平軍事政變手段,完成了政權更替。
並且在此後的軍事兼併戰爭中,相繼消滅了南方十國割據政權,就此完成了南北一統的歷史任務,這使得宋太祖趙匡胤得以名垂青史,同時北宋在中國古代封建歷史的地位也直線上升。
北宋王朝在建立之初,其實同以前的新興封建政權一樣,都面臨著情勢非常複雜的局面,而這種複雜局面往往涵蓋了政治、經濟等諸多方面。
而且北宋建立之初,其實還面臨著建立於五代十國初期,的北方契丹人政權遼國,這使得北宋的國防局勢也非常危急。
方方面面局勢的危急,令北宋這個新興政權在建立之初,便面臨著非常尷尬的局面。
內外政治的綜合作用下,宋太祖有了遷都的意向不過宋太祖趙匡胤在發動軍事政變,奪取後周統治權之後,在接下來的兼併戰爭中,可以說其採取了雙管齊下的統治方針。
即對外進行統一兼併戰爭,對內則進行大刀闊斧的政治、軍事改革,因為政治與軍事,是當時最迫在眉睫的問題。
只有加強了中央集權,保障了中央政府對於軍隊的管理和控制,才能夠有充足的的底氣,去進行後面的經濟恢復建設,否則一切只是空談。
從今天的歷史記載來看,太祖所採取的一系列舉措,還是非常有成效的。而太祖也正是吸取了五代十國時期,武將政治的跋扈導致政權顛覆的教訓,才會大力推行科舉制度,由此奠定了文人士大夫政治局面。
不過在解決了武家政治問題的同時,其實太祖在北宋建立之後不久便去世了,這使得太祖在世之時,北宋中央集團內部,便有著非常尖銳的統治危機和矛盾。
自北宋建立之初,其實有一件非常值得關注的事件,那便是遷都之議,所謂的遷都之議,就是是否要將當時北宋的都城開封遷移到洛陽。
從表面上來看這僅僅所謂的遷都之爭,但是在此次遷都之議的背後,其實還蘊藏著北宋初期,便已經出現的統治集團鬥爭。
李燾在《續資治通鑑長編》中,關於此次遷都的議論有所記載,其認為是洛陽之地更加具備地理優勢,能夠有效緩解中央軍隊過多的問題。
《宋史》載:"上乃生於洛陽,亦樂其土風,遂嘗有遷都之意,故始議西幸。時李符上書陳八難,左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亦乘間言大梁根本已久,遂不可動搖。上亦弗從。"
但是從北宋立國之後,對於軍隊系統和佈防的改革,實際上已經充分證明不論是在哪裡定都,禁軍必然都是緊緊圍繞在都城加以防衛的。
那麼為何宋太祖,會突然出現想要遷都洛陽的想法呢,這背後究竟蘊藏著怎樣的政治危機呢?
依據史料記載,此次遷都之議論,實際上和宋太祖的弟弟,也就是後來的宋太宗趙光義,有一定的關係。
遷都的意向的由來,是由於內憂外患的共同作用北宋王朝登上歷史舞臺,並且造就了有一個全新的大一統局面,便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我們知道北宋以後中國封建歷史的發展,其實是較此前的封建社會有著顯著不同的,這體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
而這些方面所出現的社會變革,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此前封建制度中,合理部分和不合理部分的繼承和剔除。
正所謂唐宋變革論說法的提出,便是抓住了唐宋王朝交替之時,所出現的深刻變化。
北宋建立之初,社會變革便已經凸顯,不過我們在看到太祖在尚未完成統一之前,便已經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實際上就是對於內部統治階級矛盾,的一種調和和克服。
“遷都之議”無疑凸顯了北宋建立之初,內部嚴重的統治危機,同時也引發了皇位繼承上的激烈爭吵。
因此在分析北宋前期遷都之議之時,不僅僅要從洛陽和開封這兩座城市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積澱入手,還要注重分析當時北宋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從更為深刻的角度來進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