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最後一個君主叫桀,是個暴君。公元前1600年,湯的軍隊佔領了夏朝的首都斟(河南鞏義市西南),夏朝滅亡,湯建立商王朝,湯,又叫成湯或商湯。甲骨文記載他名叫大乙,就是這個人把夏桀消滅掉的。
商湯
滅亡夏王朝的戰鬥勝利後,商湯在3000諸侯的簇擁下稱帝,宣告商王朝的建立。商湯從殘暴的夏桀身上吸取了教訓,總結出夏桀是因為老百姓反對才滅亡的。於是,他便以身作則,為老百姓做好事,整飭朝綱,將阿諛奉承的奸臣趕走,重用忠心為國的大臣。商湯這一系列的舉動深受各地諸侯的歡迎。商王朝的建立和興旺,有力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是古代文明的進步獲得轉機,使中國成為偉大的文明古國之一。
商相伊尹
伊尹出生在伊水流域(今河南洛陽附近),他很小的時候就被賣到了有莘國(今開封陳留一帶)做奴隸。
在商王朝未建立前,有一回,商湯的左丞相仲虺去給夏桀送貢品,途中在有莘國停留了幾天。無意中,他發現送飯菜的奴隸伊尹才智出眾,交談之下發現伊尹果然是個賢人。
回國後,仲虺就像商湯舉薦伊尹。求賢若渴的商湯,立即派一名使臣帶著聘禮,到有莘國去請伊尹。使臣到有莘國後,明察暗訪,費大勁才在野外的一間小茅房裡找到了伊尹,使臣上下打量一番這個又黑又矮、蓬頭垢面的伊尹,實在看不出這個人有什麼出眾之處,不由得顯出一副傲慢無禮的神情來,他對蛇影說道:“你就是伊尹吧,你的運氣來了,我們的商王想見你,趕快收拾東西跟我走吧”。伊尹被使臣傲慢無禮的言行激怒了,立即一種凜然不可侵犯的態度從容地回答說:“我伊尹雖然貧寒,但我有田種,有飯吃。過的像堯舜一樣痛快,為什麼要去見你們的商王呢?”使臣見狀無奈只好灰溜溜的回去了。
有莘國的國君聽說商湯派使臣來請伊尹,他害怕伊尹被商國請回去對自己不利,就找了個藉口把伊尹抓了起來。後來,仲虺親自來時,伊尹已經失去了人身自由。
仲虺回到商國後,把伊尹面臨的處境像商湯彙報了一遍 ,商湯十分失望。後來,仲虺出了一個主意,便對商湯建議,向有莘國君求婚,讓伊尹作為陪嫁奴隸,和有莘國女兒一起到商國來,這樣不僅可以請到伊尹,而且可以使有莘國免除疑慮。商湯表示贊同,馬上派人到有莘國去求婚,使臣到了有莘國,向有莘國求婚。有莘國國君答應了商湯的要求。於是,伊尹作為陪嫁奴隸來到了商國。
伊尹來到商國後,和商湯經過一番交談。商湯覺得伊尹果然是個人才,於是就封伊尹為右相。和仲虺一起處理各種政事。就這樣伊尹從一個奴隸一躍變成了商國的宰相。在伊尹的輔助下,商國變得愈發強大最終滅掉了夏王朝建立了商朝。
商湯死後,伊尹成為商朝的重要輔臣。商湯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太丁死的太早,於是,商湯死後伊尹扶持湯二兒子外丙繼位做了商王。但是外丙不久也死了,於是伊尹又立他的弟弟中壬為王。過了不久,中壬又死了,伊尹只好立商湯的長孫太甲為王。
太甲從小生長在帝王之家,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因此他繼位後,政務民事從不過問,整天只知道尋歡作樂。
對於太甲能否做好國王,伊尹很是擔心,因此他輔助太甲,用力最勤。太甲剛一繼位,伊尹就在祭祀先主的典禮上作了長篇訓話(後題為《伊訓》)教導太甲要繼承先主遺志,勤於政事,努力修身治德。以使商朝的江山能夠永存。還做了《肆命》,陳述天命之無常,勸誡太甲。不久後再作《徂後》,以遠古君主興亡之故事,勸諫太甲以史為鑑,避免亡國厄運。
伊尹一再教導太甲要勤政愛民,不能耽於遊樂,但太甲根本聽不進去。伊尹看到太甲執迷不悟,心想太甲這樣放縱下去說不定將來會成為夏桀一樣的人。由於勸諫毫無結果,伊尹在與其他大臣商議後,把太甲軟禁在湯墓附近的桐宮(今河南偃師縣西南),讓他靜心思過。
三年的時間過去了,看到太甲稚氣脫盡,行為簡樸,與三年前相比判若兩人,伊尹非常高興,便親自攜帶商王冠冕衣服到桐宮,迎接太甲返回亳都再登王位,把國政交還太甲。桐宮三年,太甲好像變了個人。他早期晚睡,關心百姓疾苦。諸侯見太甲寬厚仁德,待人誠懇,因而都來歸附;百姓見君王和藹可親,關心人民,因而都同心愛戴。
太甲復位後,實行了一系列好的政策,諸侯歸順,百姓安居樂業,商朝彷彿又回到了商湯當政的時候。傳說太甲死後,伊尹作《太甲訓》三篇,稱頌太甲,並跟他為太宗。太甲死後,沃丁繼位,伊尹自覺年老,不再參與朝政。伊尹於沃丁八年病死,相傳他活了100多歲。沃丁以天子之禮隆重的安葬伊尹,用牛羊豕三牲祭祀,並以親自為伊尹帶孝三年,報答他對商王朝的貢獻。伊尹的名字見於甲骨文,記載他歷享後代商王隆重祭祀,伊尹樹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名臣形象,在商王朝的建立和鞏固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別是他的政治主張對整個商代都起了關鍵性作用。
“實維阿衡,實左右商王!”這是一首頌揚商朝開國曆史的樂歌中的歌詞,是歌頌伊尹擔任“阿衡”官職輔佐商王的功績。伊尹輔佐了湯、太甲、沃丁等五位商王,是名副其實的五朝元老。像伊尹這樣的輔佐大臣,在商朝還有很多,他們在維護商朝的長治久安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伊尹是其中最傑出的一位。
盤庚遷殷
商湯建立商朝時,將國都定在亳(今河南商丘)。後來300年當中,前後五次搬遷都城。其中很多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王族內部經常爭奪王位,發生內亂的緣故,還有黃河下游經常鬧水災的緣故。有一次洪水氾濫,把全城全淹了,商朝就不得不遷都。
從商湯到盤庚,商朝經歷了20個國王,前九王統治時期,基本上能繼承商湯開創的事業,統治也比較穩定,因此都城一直在亳。可是從商湯的五世孫中丁到九世孫陽甲,商統治集團開始腐朽起來。在王室貴族中,爭奪王位的鬥爭愈演愈烈,兄弟之間、叔侄之間,甚至父子之間展開你死我活的鬥爭。動亂的結果,致使王位更替頻繁,這就是所謂的“九世之亂”,商王朝的實力逐漸削弱。
與此同時,奴隸主加緊了對平民和奴隸的剝削,階級矛盾也尖銳起來。再加上水澇、乾旱等自然災害,商朝很快的衰落下去。原來臣服於商朝的少數民族和諸侯國也開始紛紛反叛。為了擺脫這種困難的局面,商王採取了遷都的辦法,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盤庚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在他的哥哥陽甲死後做了商王。
盤庚在諸商王中,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帝王。他繼通曉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又有一套有效的統治辦法。他能很好的籠絡使用商朝舊勳臣,又不能被這些人左右利用。因此在盤庚繼承王位的時候,儘管他還很年輕,卻能率領湯潮的臣民擺脫困境。為改變當時社會不安定的局面,他決心再一次遷都。
可是,遷都的想法遭到了大多數貴族的反對,他們貪圖安逸,都不願意遷都。還有一些有實力的貴族煽動平民起來反對,一時間鬧得滿城風雨。
在強大的反對勢力面前,盤庚絲毫沒有動搖遷都的決心。他把反對遷都的貴族找來,耐心地勸說他們:“遷都是為了我們國家的安定。你們要理解我的苦心,不要產生無謂的驚慌,我的主意已定,不容更改。”
遷都於殷,盤庚是經過了周密的考慮。新都殷地處黃河以北、洹河之濱,不僅有著優越的地理條件,還有著可控四方的戰略優勢。可以有效防禦北方西北地區各方國少數民族的侵擾。另外,還是湯的先祖起源的地方。盤庚已恢復“成湯之政”為目標,有利於號召人民。從政治上來說,遷殷之後遠離了舊都奄(今山東曲阜),可以擺脫王族在舊都發展起來的各種勢力,避開其鋒芒,擺脫其牽制影響,鞏固自己的政權。從經濟上,避開因年久失修而水繞不止的泗水流域,遷到一片肥沃的土地上,更流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
盤庚堅持遷都的主張終於挫敗了反對勢力,他帶著平民和奴隸,渡過黃河,搬遷到殷。僅僅遷都,並不能徹底改變朝政混亂的局面。盤庚立即實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他一掃昔日王族奢侈淫逸的風習,一切從簡,使人們的思想行為安於質樸。緊張的營建開墾、艱苦奮鬥的建設改變了商人的精神面貌,昔日的貪汙腐化爭權奪利的內耗得到了抑制。盤庚選賢任能、懲惡揚善、論功行賞,重新以法度正天下。整頓朝政,另外他也十分注意到團結民心,減輕剝削得,到了人民的支援;同時打擊了侵擾邊境的少數民族和遊牧部落。安定了邊疆。這樣,商的實力才漸漸地強盛起來,王權得到了鞏固。以後200多年,一直沒有遷都。所以商朝又稱做殷商。
盤庚遷都是商朝歷史的轉折點,對商朝的鞏固和發展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歷史證明盤庚是為富有遠見卓識、具有非凡魄力的君王,他頂住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遷都成功,去奢就簡,根治腐敗盤庚也因此成為中興賢王。
從那以後,又經過3000多年的漫長歲月。商朝的國都就變為廢墟。到了近代,人們在殷地舊址上發掘了五六十座規模宏偉的宮殿遺址。發現了中型夯土基址和小型房子百餘座,發掘鑄銅作坊等手工作坊十餘處,還有上千座祭祀坑、殉葬坑、車馬坑。因為那裡曾是商朝國都的遺址就把那裡命名為殷墟。殷墟遺址面積約30餘平方公里,中心區域是宮殿區和王陵區,其外圍居民區和手工業作坊區,在外都是墓葬區。宮殿區和王陵區均處於洹河南北的兩塊高地上。王室作坊分佈於宗廟區周圍,呈衛星狀分佈著家族墓地以及其他邑落。整個國都佈局合理,沿洹河而建。在宮殿區的西南邊都發現了相當寬闊的壕溝,均是人工挖掘的,其他它城牆護衛的作用。
從殷墟發掘出來的遺物中,有龜甲和獸骨十多萬片,上面刻著很難辨認的文字。經過考古學家的研究,才把這些文字弄明白。當時,商朝的統治階級很迷信鬼神。他們在祭祀、打獵、出征時,都要用龜甲和獸骨來占卜吉凶。占卜之後,就把當時發生在的情況和占卜的結果用文字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現在我們把這種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我們今天使用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演變過來的。
甲骨文是商代後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在龜骨和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又叫甲骨卜辭。它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以象形、假借、形聲為主要造字方式。已經具備了後代漢字的結構的基本形式。今天漢字仍然是以象形文字為基礎的形符文字。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涉及商代社會的各個領域,包括國家和階級的構成,帝王及大臣的名字,戰爭祭祀和狩獵的事蹟,農業生產的情況以及各種大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還記錄了我國最古老的日月食和各種氣候現象。從19世紀到目前為止,已發現了16萬片以上有字的甲骨,分別藏於中國、日本、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甲骨文是研究商代歷史的重要史料。
在殷墟上發掘出的遺物中,還發現了大量種類繁多的青銅器皿、兵器,工藝製作都很精巧。有一個叫做後母戊的大方鼎,重量為875千克,高130多釐米。上面刻著精美複雜的花紋,從這件青銅器上可以看出,在殷商時期,冶銅技術的藝術水平都是很高超的。
司母戊鼎
距今4000年左右,中國進入青銅時代。早期的青銅器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晚期所出土的文物為代表,已經具有一定的鑄造水平。除刀、錐、鈴等小銅器外,還有戈、戚一類兵器,爵、角、斝一類銅禮器。但這時期銅器的胎很薄,器表也大都樸素無紋。商代中期的青銅器與鄭州商代遺址和黃陂盤龍城遺址出土的青銅器為代表,年代大致在中丁至盤庚遷殷以前。銅器出土較多,其中禮器有鼎、鬲、簋、觚、爵、斝等,胎質一般較薄,只有單線條的花紋帶。晚期以安陽殷墟出土的青銅器為代表,這個階段中西最富有特點以河南安陽婦好墓所出銅器為代表。有很多新的器類,器形也更豐富,禮器一般較厚,花紋繁縟,並開始出現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