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明末鼠疫,又稱明末華北鼠疫、京師大瘟疫、明末大鼠疫、疙瘩瘟,是指明朝崇禎帝在

位期間中國北方出現的大鼠疫。

明代中期以後中國進入了一個空前少雨的年代,出現全國性的大旱災。萬曆、崇禎年間,旱

災變得越來越頻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波及華北數省的大鼠疫首先在山西爆發。

明末大鼠疫開始於崇禎六年(1633 年),地點是山西。崇禎十四年傳到河北,並隨著李自成和清朝的軍隊傳到更多的地區。崇禎十四年(1641 年),鼠疫傳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

明末鼠疫這場大鼠疫是的"街坊間小兒為之絕影,有棺、無棺,九門計數已二十餘萬。"北

京在 1643 年的 8 月到 12 月間,保守估計死亡人數已高達全城的五分之一。所以當次年的 4月,李自成攻進大明帝國的都城北京時,他面對的是一座"人鬼錯雜,日暮人不敢行"的死

城。

據不完全估計,萬曆八年至十六年,我國北方地區因旱、蝗和鼠疫而死亡的人口多達

700 萬人。崇禎年間北直隸疫區人口由崇禎初年的 1095 萬人銳減至 730 萬人,山西人口由

崇禎三年 的 1024 萬下降至 620 萬人,陝西、山東等地的死亡人口也均在數百萬以上。明代萬曆和崇禎二次鼠疫大流行中,華北三省人口死亡總數超過 1000 萬人。

以上資料全部來自於網路,未經查實。

1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圖說八年抗戰,有些事真的不可能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