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在史詩《埃涅阿斯紀》中,講述了迦太基女王狄多與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的悽婉愛情故事。

然而,特洛伊戰爭背後的兩股神界勢力:維納斯(也是埃涅阿斯的母親)與天后赫拉,依然沒有停止較量。赫拉認為,埃涅阿斯的命運是前往義大利,建立新的國度。但維納斯對這一安排並不放心,在她看來,兒子與狄多女王成婚,共同管理迦太基可能是個更好的選擇。

在維納斯的操控下,狄多女王瘋狂地迷戀上了埃涅阿斯,兩人立下海誓山盟,幸福生活似乎垂手可得。可惜的是,沒有人能夠逃脫命運的主宰,無論是奧林匹斯山的諸神,還是在戰場上叱吒風雲的英雄都不例外。看到被愛情衝昏頭腦的埃涅阿斯,神王宙斯大發雷霆,派出赫爾墨斯前往迦太基,提醒埃涅阿斯身上所揹負的使命。

赫爾墨斯的一番話語,點醒了沉醉在溫柔鄉里的赫爾墨斯,他不顧狄多女王的苦苦哀求,繼續踏上了前往義大利的旅程。看著愛人決絕離去的背影,狄多女王選擇用一柄利劍結束自己的生命。埃涅阿斯雖為自己的輕率決定後悔不已,但他依然循著命運的指示,建起了羅馬城。

在一些狄多與埃涅阿斯的故事版本中,狄多在臨死前曾發出詛咒,讓迦太基與羅馬永遠處於敵對狀態。

狄多女王的詛咒,在幾百年後變成了現實,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的戰爭持續百餘年。到了第三次布匿戰爭時,伴隨著老加圖振聾發聵的那句“迦太基必須滅亡”,迦太基城被徹底摧毀。

從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的殖民地,發展為具有“地中海女王”之稱的繁榮商業國度,再到灰飛煙滅,迦太基的崛起與覆亡似乎正應了那句“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日本學者森本哲郎在《迦太基啟示錄:海洋帝國的崛起與覆亡》一書中,則以“商業”和“財富”為關鍵詞,系統梳理迦太基的發展歷程、與希臘、羅馬間的恩怨糾葛,並提出迦太基人對財富的狂熱追逐,不僅深刻影響了其民族本性,還成為走向衰亡的主要原因。

01 “海民”迦太基,與一個海洋貿易帝國的興起

德國政治學家施密特在《陸地與海洋》一書中,將世界史的發展脈絡解讀為“巨鯨利維坦”與“怪獸比希莫特”間的戰鬥史,前者對應的是迦太基、希臘、葡萄牙等海上民族,後者則以羅馬、拜占庭、蒙元等陸地國家為代表。

迦太基作為典型的“海民”,最初是推羅的腓尼基人出於貿易、安全的考慮,在北非建立起的數個殖民地之一。

從自然條件來看,迦太基城位於今天的突尼西亞地區,雖說耕地面積狹小,但面對平靜的地中海,擁有優良的港口資源,連綿起伏的黎巴嫩山脈則提供了豐富的木材,便於建造出海用的船隻,因此,迦太基先天具備了開展海上貿易的優越條件。

在歐洲早期歷史上,迦太基的母邦推羅向來以善於經商而聞名,由於本土農業資源不足,他們早早地就將目光轉向浩瀚的海洋,尋找商業利潤的空間。

腓尼基人的足跡遍佈歐亞非地區,所涉及的貿易品種更是五花八門。埃及女王哈特謝普蘇特陵墓的柱廊上,刻有迦太人販運至埃及的貨物名稱:船隻、香木、黑檀、象牙、狒狒,甚至還有僕人和小孩。《聖經》中,也有推羅王希蘭運送黃金、檀香木與寶石,協助耶和華建造宮殿的故事。

迦太基人承襲了腓尼基人敏銳的商業頭腦,隨著中介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迦太基變得日益富庶繁華,在環地中海區域建立起多座殖民城市。後來,受到亞述帝國嚴苛統治、巴比倫攻擊的衝擊,曾經輝煌一時的推羅走向沒落,而遠在北非的迦太基卻得以安然拓展海上商業版圖,逐漸成長為地中海區域勢力龐大的貿易帝國。

02 貪得無厭的惡棍?迦太基人“被汙名化”背後

迦太基人敏銳的商業天賦、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以及務實勤勉的本能,共同將迦太基推上了一條崛起之路。不過,在他們的競爭對手古希臘人看來,迦太基人(以及腓尼基人)是一群“貪得無厭的惡棍”,是典型的拜金主義者,為了賺錢經常會使用詭詐的計謀。

在迦太基的建城傳說中,女王狄多向北非的利比亞人提出,只需要購買手中牛皮大小的土地,得到應允後,她把牛皮剪成細長條,圈起了巨大的一片土地,也就是後來的迦太基城。古希臘人認為,這個“騙局”本身就顯露出迦太基的狡猾和逐利本性。

荷馬講述的奧德修斯故事裡,腓尼基人用花言巧語欺騙奧德修斯父親宮裡的女奴,還打著幫忙運送貨物的名義,企圖把他販賣到利比亞做奴隸。

哲學家普魯塔克更是聲稱,迦太基人對於金錢的狂熱追逐,已經使他們忘記了生活中的其他事情,簡直就像“為了搬運洗澡水的柴火,而弄得灰頭土臉,到頭來卻不能洗澡”的驢子一樣。

那麼,迦太基人是否真的如同古希臘人所言,是一群鑽到“錢眼”裡的人嗎?迦太基人熱衷於商業固然是事實,但古希臘人的詬病之語中,也摻雜了其他因素。

一方面,希臘人和迦太基人同為“海民”,在商業利益上有諸多競爭之處。在戰略要地西西里島上,希臘和迦太基陸續建立各自的殖民城市,彼此間大大小小的衝突不斷。這時,給對方冠上“個性陰險”“苛刻冷落”等名頭,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

另一方面,雖然一樣熱衷於追逐財富,但希臘人和迦太基人的價值觀念截然不同。

希臘人賺錢的目的是為了享受生活,他們把商業利潤用於建造競技場、劇場、神廟等娛樂、宗教設施,人們經常聚在廣場上談論哲學與政治,與三五好友觀看喜劇,對精神的追求要遠超過物質和金錢。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迦太基人會在留下這樣的“惡名”。在其後的歐洲歷史上,還有另一個群體——猶太人,也遭遇了類似的困境,在宗教、文學中常常被刻畫成貪婪小人的模樣,不過,那就是另外一段故事了。

03 當財富成為詛咒:迦太基民族性裡的商業基因

史學家阿庇安說:“(迦太基)自建立以來,已經繁榮了七百年,過去曾經統治過這樣多的土地、島嶼和海洋,有許多武器和艦隊、戰象和金錢,可以跟最強大的帝國相比……現在已完全毀滅而終結了。”

迦太基人對於希臘人的指責有何反應,我們不得不知,但到了公元2、3世紀時,新興的羅馬成了它們最頭疼的敵人。那個曾經與狄多女王有過一段纏綿情事,卻最終將其拋棄的阿涅阿斯所創立的蕞爾小城羅馬,此時已經進入了共和時代。羅馬軍團四處征伐,擴張領地,並開始與迦太基人爭奪地中海霸權。

從公元前264年到前146年的100多年間,三次布匿戰爭使羅馬稱霸西地中海,而迦太基城則被夷為平地,民眾在殘酷的戰爭中或悲慘死去,或淪為奴隸,還被要求退居海岸線十公里外的內陸地區,與海洋徹底切斷了聯絡。

古羅馬與迦太基,就其本質而言,一個是熱衷於擴張領土的陸地農業之國,另一個是重商逐利的海上貿易之國,兩者的衝突既是兩種經濟制度的對決,更深層次的則是雙方民族特性的較量。

政治制度方面,商人階層擁有很強的話語權,在元老院、百人會議等機構中,與大農莊主貴族們平分秋色。亞里士多德一度盛讚,這一結合財富與道德雙重標準的國家制度堪稱“完美”,然而在戰爭期間,兩派勢力的內部矛盾卻成為失敗的直接導火索之一。

具體而言,迦太基人的“商業基因”對其民族命運的影響,在第二次布匿戰爭前後表現得最為顯著。

先是漢尼拔帶領龐大的軍隊、大象跨過埃布羅河、翻越比利牛斯山,與強大的羅馬軍團作戰。但軍事天才迦太基的決定,起初並未得到民眾和元老們的支援,他們擔心這樣的遠征耗資不菲,還可能干擾自己的正常貿易。等到漢尼拔不斷獲得勝利,不僅沒有增加國民的負擔,反而運回大量戰利品時,質疑之聲迅速平息,轉為對漢尼拔的支援。

在戰爭前期,迦太基軍隊接連挫敗羅馬軍團,本可以一鼓作氣攻下羅馬,但漢尼拔沒有這麼做,而是中途轉向了亞得里亞海。這其中有希望儘早與迦太基取得聯絡、讓疲憊計程車兵得到休息等考慮,但迦太基人對征服的興趣不高、和謹慎的性格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當戰爭持續了近十年,大西庇阿的羅馬軍團開始逆轉戰局時,迦太基元老院內部的鷹派與鴿派紛爭再起,在和談與戰爭之間左右搖擺。談判破裂導致了慘烈的扎馬大會戰,最後以迦太基人敗北、向羅馬求和告終。

戰敗後的迦太基面臨著支付鉅額賠償金、歸還領地、運送奴隸到羅馬等苛刻條款,但令羅馬人始料未及的是,迦太基人在漢尼拔的帶領下,在政治、經濟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迦太基人的經商天性再次發揮作用,經濟得以奇蹟般的復甦。

原本要花50年支付的戰爭賠款,迦太基人竟主動提出要提前償還。作為戰敗國的羅馬,雖然獲得了不少的戰利品,但苦於長期征戰的巨大軍事開支,財政還一度出現赤字,只是維持著表面奢華罷了。

迦太基人的“觸底反彈”,讓羅馬人心生恐懼,在老加圖等人看來,迦太基和希臘文化是羅馬面臨的兩大隱患,“迦太基威脅論”一時甚囂塵上,催生了那句著名的“迦太基必須毀滅”,以及羅馬軍團發動的第三次布匿戰爭。

04 結語:金錢永不眠,但人不能只為金錢而活

森本哲郎在總結迦太基的興衰史時說:以武力建國者,必滅於武力;以財富興盛者,必亡於財富

財富、利益、貿易,圍繞著金錢,迦太基人在北非一隅打造出強大的商業帝國,同時也是這些誘人的詞彙,一步步將迦太基拖進戰爭與毀滅的泥潭。

早於迦太基被羅馬征服的古希臘,雖然輸掉了戰爭的遊戲,但其文明的光芒滲透進了羅馬的各個角落,直到今天仍然在歐洲的文學、哲學、戲劇、科學等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反觀迦太基,曾與希臘比肩的海洋霸主,留給今人的除了斷壁殘垣和漢尼拔的悲劇英雄傳說,傳承下來的精神遺產要遠遜於古希臘。

“人類不能只為金錢而活”,這是迦太基700年興衰史給人們帶來的啟示,對於國家還是個人,都是如此。物質與精神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如何在二者間取得微妙的平衡,才是最考驗人性的一個課題,否則就很有可能落入新的“迦太基陷阱”。

30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大秦賦爛在玩秦始皇嬴政的父親到底是誰這個“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