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這麼想過,古代的王朝其實和現代的公司差不多,王朝的建立和滅亡,就像是企業的建立和破產解散。老皇帝的死亡以及新皇帝的登基,像企業的高層領導發生變更,而朝廷的這些官吏們,就像是企業的僱員,在朝廷這所大公司中。我們往往把任職多年,經過多位皇帝的大臣,稱之為幾朝元老。

在清朝的時候,就有這麼一位大臣,他伺候過三位皇帝,任職長達半個世紀,輔佐皇帝開創了著名的康乾盛世。那麼,這位老臣究竟憑著什麼本事,可以歷經三朝而不倒呢。

他二十八歲中進士,三十三歲被領導一眼看中,這其中,他究竟展現了怎樣的過人之處,他並沒有太多顯赫的功績,卻為何三位皇帝都把他當作心腹,他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擔任宰相,始終屹立於朝廷之巔,那麼這其中又有著怎樣的訣竅呢?我今天跟您聊聊張廷玉的處世之道。

話說這個張廷玉,在他二十八歲那一年考中了進士,進入朝廷供職之後,他擔任過吏部侍郎、戶部尚書、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學士等多個職位,成為橫跨康雍乾三朝元老重臣,此後還得到了配享太廟的最高榮譽。

那什麼叫配享太廟呢?這個太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廟,所謂的配享太廟就是指這人在死了之後,把他的牌位也供奉到太廟之中,享受後世皇帝們的祭拜。大清朝建立以來,得到配享太廟榮譽的大臣一共只有二十六位,並且大部分是因為軍功授獎,這其中,只有張廷玉這一個人是漢人,這足以看出他得到了多麼高的榮譽了。那麼,張廷玉究竟有著怎樣的功勳,使得這三位皇帝都對他賞識有加呢?

如果翻開清史,我們就會發現,張廷玉既沒有獲過開疆擴土的軍功,也沒有做出過什麼經濟改革之類的業績,史書中對他功績的介紹,也只有區區的三件小事,其中還包括建議給守節十五年的婦女進行表彰這種無足輕重的小事,而後人對他功績的總結,也僅限於他協助組建了成為朝廷核心機關的軍機處,以及他協調規範了清政府的奏章制度。

回顧張廷玉的職業生涯,他的身份說到底,也就是皇帝身邊的一個機要祕書而已。然而就是這個小小的機要祕書,卻能夠在朝廷裡供職半個世紀。那麼這其中到底有什麼樣的祕訣呢?

首先,張廷玉應該說是很有才華,而且頭腦十分的機敏,如果是一個飯桶,那是不可能在朝廷中屢屢得到提拔的。張廷玉出身於書香門第,父親是康熙朝的大學士張英,所謂老子英雄兒好漢,有這麼一位有才華的爹,這做兒子的水平自然不會太差。

在張廷玉二十八歲那年,他考中了朝廷的進士,隨即進入了翰林院,擔任了史官,並且在那一呆就是五年。翰林院的地位,相當於今天的國家最高階的學府以及研究機構了。五年之後,一次偶然的機會,張廷玉的命運開始發生驚人的轉變,那麼改變他命運的是誰呢?

張廷玉三十三歲那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召見,兩個人進行了一次面談,這次面談給康熙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當即提拔張廷玉進入南書房,成為了皇帝的貼身祕書,從此開始了張廷玉輝煌的官場生涯。說到這兒,我們應該能看得出來吧,人家張廷玉能夠通過一次短短的面談,就盡展自己的才華,這就說明他的頭腦非常的機敏,而且他是非常善於把握機遇的。

在張廷玉進入到南書房的那一刻起,他就充分展現出自己出色的祕書天才,不論是康熙時期,還是在雍正繼位之後,但凡有需要頒佈詔書的時候,皇帝只需要口述大意,張廷玉就能在皇帝口述的同時,迅速整理記錄,等皇帝口述完畢,片刻的功夫,人家就把詔書整理完成了。特別是在雍正剛剛即位之初的那段時間,雍正皇帝一天之內頒佈的詔書不下十多個,而張廷玉呢,處理的是有條不紊,沒有出過任何的差錯。他這種敏捷的文字功底,確實不是一般人可以企及的。除了良好的文字水平之外,張廷玉還有一項特殊的才能,那就是記憶力驚人。作為一個合格的祕書,張廷玉能夠將朝廷內所有的人事情況,清清楚楚的記錄在自己的頭腦中,不論是各部主管的大臣,還是是封疆大吏,以及各府各縣,甚至是底層的官吏們,所有人的姓名、籍貫、出生經歷,他都能夠絲毫不差的講出來,簡直就是一個活的檔案庫啊。

話說在雍正五年的時候,朝廷準備派遣軍隊征伐準噶爾,為了配合這次軍事行動,雍正皇帝下旨在朝廷中設立軍需房,後來又改名為軍機處,張廷玉憑藉他出色的祕書水平,進入了這個朝廷的核心部門,成為了三位軍機大臣之一。他在軍機處的主要工作就是負責公文流轉,協調各部門之間的配合。當然,張廷玉能夠進入軍機處供職,這並不完全是由於他自身的才幹。單靠才華,並不足以換來皇帝的信任,更不一定會進入最高的權力中樞,那麼,張廷玉還有哪些與眾不同之處呢?

張廷玉的另一個特點,那就是忠心耿耿,小心翼翼,作為官宦人家出身的子弟,張廷玉非常清楚為官之道,作為最高領導的皇帝,他對自己的屬下最擔心的無非有兩點:一是,屬下的忠誠;另一個呢,就是屬下的私心了。如果屬下不夠忠誠,那會直接威脅到皇帝的地位,而如果屬下私心過重,那就有可能構建黨羽,為自己營私舞弊,同樣也會威脅到皇帝的地位。說到底,都是一個權力的問題,如果誰敢去觸碰這個禁區,那下場無疑是死得很難看。特別是對於雍正皇帝來說,咱們拋開無數的野史怪談不算,單從他的同胞兄弟的數量上就能夠看得出來,雍正能夠順利繼承皇位,那絕對是經過激烈的競爭的,這對於一個歷盡艱辛,才能從眾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爬上最高寶座的統治者來說,他對於屬下的忠誠度的要求,那是要高於其他歷屆皇帝們的。對於膽敢結黨營私的屬下,無論曾經有過怎樣的功勞,雍正皇帝都會嚴厲的處置,毫不留情。

比如說著名的撫遠大將軍年羹堯,人家本身跟皇家還有親戚關係,他也曾經帶兵,平定過西藏以及青海的叛亂,立下了赫赫的戰功,可就是因為結黨營私,這一條,就被雍正皇帝一擼到底,列舉了大罪九十二條,削去了所有的官職,一直到被逼自盡,張廷玉是十分了解皇帝的這種保護權利的心理。所以他對於自己做官的方式有著清醒的認識,他和朝廷裡的同事們,除了業務往來之外,沒有任何私下的交往,避免給皇帝造成結黨營私的印象。在他進入軍機處之後,那他的小心謹慎更是達到了極致。每天下班回到家中,張廷玉都要把這一天之中的大事小事細細的梳理一遍,看看有沒有說錯的話做錯的事。清代的官吏們,往往有記錄日記的習慣,其中包含了大量對朝廷中的人和事的記載,而張廷玉呢,堅決不記日記,甚至不在家中保留任何涉及工作內容的文稿,更不讓家人子弟了解他工作中的事情。雍正對他是極為信任的,人事決策一般也都向他諮詢,張廷玉從來不會透露任何一絲風聲,他默默的做事從不張揚,許多人經過他的推薦而受到了重用,卻終生不知道自己被啟用的背景。與此同時呢,張廷玉還時時刻刻給別人營造了一種自己淡薄名利、無慾無求的印象。他平時,沒有過多的嗜好,也不接受任何的賄賂。在他身居高位的同時,堅決避免為自己的親人謀取私利。對於皇帝給予的賞賜,張廷玉也是儘量的謙虛退讓。張廷玉的這種淡泊名利,反而達到了以退為進的效果。雍正皇帝對他的賞賜只多不少,動輒那都是以萬兩白銀計算,甚至啊,還賞賜過一家當鋪給他用以補貼家用。

在雍正十一年的時候,張廷玉的長子張若靄參加科舉,考中了一甲第三名探花,張廷玉得知此事大為驚慌啊,立刻更換朝服進入宮中,拜見雍正皇帝,請求皇帝降低自己兒子的名字。他的理由是什麼呢?他說天下人才眾多,每逢三年才有一次大考,天下才子全都盼望著問鼎三甲,所有的官宦之子不應占天下寒士之銜啊。雍正皇帝聽到了張廷玉的這個理由非常感動,於是,他就按照張廷玉的意見,把他的兒子張若靄降為了二甲第一名,但是,儘管張若靄被降低了名字,但是這件事情卻被雍正寫入了諭旨,向全國公佈,反而為張廷玉徵得了極好的名聲。

對於一般的官吏來說,往往需要性格強硬,才能夠在朝廷中立足,而張廷玉卻與所有人相反,他的性格異常的柔順,為什麼一個性格柔順的官吏,卻能夠在政府的核心機關中生存呢?

張廷玉曾經對歷代大臣的政治生涯有過深刻的分析。他認為,作為大臣,特別是位高權重的高階大臣,有這麼幾點忌諱:

第一,是性格過於耿直,那是不行的,比如比干,甚至是海瑞,他們不講究方式方法,一味的跟皇帝作對,那能有什麼好下場呢;

第二,就是做事過於講究原則,不會變通,那也是不行的,比如說岳飛,只是從國家民族的角度考慮問題,這麼做雖然沒錯,卻往往忽視了皇帝的個人感受,以及心裡的隱私,那自然會招惹皇帝的反感,那下場同樣只能是悲劇了;

第三,就是權力過大,不知謹慎。歷史上那些倒黴的大臣,一般都是如此,遠的如明朝的張居正,近的如康熙時期的納蘭明珠、索額圖都是這樣,一但位高權重,臣子與皇帝之間必然發生碰撞。由於皇帝與大臣考慮問題的出發點不同,性格、氣質、思維方式甚至是個人的偏好都不同,那不可能事事都想到一塊去。大臣們大權在手,難免會氣焰日盛,言談舉止也不再檢點了。與皇帝意見相左的事情越來越多,難免積怨日益加深,那必然招來殺身大禍。

除了前面這三點之外,還有一點,說起來很奇怪,也很有意思,非常具有中國的,讀書人的文化特色,那就是這些讀書的大臣們呢,愛惜名聲,甚至是不惜獲罪。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中國的傳統儒學,一方面要求讀書人要盡力為皇帝服務,同時也要求讀書人們,不能放棄自己人格尊嚴的堅持以及精神價值的追求。可是這種對自我完善的人格獨立的追求,恰恰被歷代的皇帝,尤其是清朝以來的幾位皇帝所大大的忌諱的。

清朝建立以來,在這方面表現得更甚。滿族皇帝們認為,如果大臣們特別是漢族的大臣們,如果過於注重自身修養,過於在乎自身的名譽,那會妨礙他們全心全意的不打折扣的為滿族皇帝服務的。出於這樣的考慮,雍正皇帝就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那就是,大臣們不但不能圖利,也不能圖名。

話說就在雍正以及乾隆朝的時候,都有大臣因為圖名而被皇帝嚴厲打擊的,比如雍正朝的楊明時,那是一個有著很高操守的政治家。在很多的問題上與皇帝意見不同,他做了很多減輕農民負擔的好事情,可他就忘了把功勞歸於皇帝。最後,雍正皇帝索性就說,他喜歡沽名釣譽,隨便找了個藉口,就把他抓進了大牢。所以,張廷玉對於做臣子的這幾點注意事項,那是領悟頗深,最終促成了自己在官場中柔順的性格。說白了,這其實就是一種處理上下級關係的態度,他總結出了自己為官的政治信條,那就是,不要因為政治思路的差異,而與君主產生衝突;領導說的話,永遠是對,作為下屬,你所做的只能是提出建議,然後服從。因此,張廷玉不做政治家只做大祕書,不做思想者只做執行者,他是那種有才幹有風度,沒思想沒堅守的典型。

話說在雍正剛剛繼位那幾年,張廷玉奉命編寫了《清聖祖實錄》,也就是記錄康熙皇帝言行的史書,由於這個雍正繼位的合法性一直被外界質疑。因此,雍正皇帝也就暗示張廷玉,希望將史書中對自己不利的那部分給他刪了。你想作為一個史官,最重要的就是要按照歷史的真相進行記錄,前面有司馬遷這樣的榜樣啊,然而張廷玉為了維護雍正的利益,特意的就把康熙去世當晚的情形進行了修正,編造了一個康熙向八個人傳授遺詔的場景。

按照他的編寫呢,康熙皇帝在去世的當晚,向七位皇子以及顧命大臣隆科多下旨,傳位給了雍正皇帝。在下旨的時候雍正並不在場,等他趕到的時候康熙就已經駕崩了,於是就由隆科多待宣遺詔,雍正皇帝當時甚至沒有做好當皇帝的思想準備呢,聽到遺詔以後,他在地上失聲痛哭,而那七位皇子以及隆科多向雍正磕頭,懇求雍正,這才勉強同意繼位登基呀。

這種赤裸裸的杜撰,那在中國曆代史書中是罕見的,然而張廷玉作為一個史官,他選擇了順從皇帝的意見,不於自己的領導發生衝突。憑藉這種柔順的性格,咱們可以想象,張廷玉如果遇到的領導者是一個昏君,那麼他依然可以坦然的在官場上生存,成為一個不會對國家有任何貢獻的局外人。可萬幸的是啊,張廷玉遇到的康熙、雍正、乾隆這三位皇帝還算是勤政廉明的君主。

那麼張廷玉作為皇帝的祕書,成為了君王與下級官吏之間的介面,而他這種柔順的性格也恰好成為了皇帝和臣子們之間的潤滑劑,他的柔順使得他可以適應三位君主完全不同的領導風格,也能夠幫助三位君主應對所有性格迥異的下屬官員們。如果把朝廷想象成一部機器,那麼張廷玉就是這部機器中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為什麼呢?那是潤滑油嘛。

其實不止是在當時的朝廷中,即便是在現在的企業環境之中,也需要像他這樣的人存在。回望張廷玉的一生,他的才華,他的小心謹慎,他的柔順,使他能夠成為三朝元老的根本原因。他的處事原則和為官之道,恰好適應了這一時期朝廷內部的生存環境和政治格局,也使得他能夠以賢臣的美名流傳後世了,好了,張廷玉的故事,我就跟你聊到這兒。

喜歡記得給個關注,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我們下期再見。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此人是漢初第一外交家,一張嘴取得70城,為何被活活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