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明末的袁崇煥雖是書生,但是,身上卻是自帶著一股武人的“不服他人”傲氣,也正是由於他自身的不“謙遜”,被“極刑”了斷了一生,還落得了被老百姓分食其肉的悽慘下場。袁崇煥不屑一般官員的“見風使舵”,在皇帝面前居然也敢毫無保留說出自己的想法,這在官場上應是個大忌。也許是“恃才”的個性使然,才導致了袁崇煥過於自信。

但是,這在外人看來,就是“狂妄”了。

皇帝有時並不計較大臣的“口出狂言”,但是,這得有個前提條件,那就是:說的話要兌現。

袁崇煥的事蹟、評論幾百年來一直爭論不休,正如孟森在《明本兵梁廷棟請斬袁崇煥原疏附跋》中提及:“明末時期歷史記載十分混亂,即使是與其耳目相關的人,其恩怨糾葛也尤其複雜。其中,主要爭議的集中點是袁崇煥殺死毛文龍之過及是否背叛明朝政府等。”但是,筆者認為,袁崇煥後來之所以落得慘死下場,還是跟他對崇禎的一句承諾有關。

話說,在崇禎帝繼位後,他一心想振興明朝,這期間,啟用了不少大臣,其中,就有袁崇煥。所以,為了“親測”這位書生將領的真實才能,崇禎特意召見其奏對。哪知,這一次的入宮,卻是註定了袁崇煥後來的悽慘下場。當時的明朝,在內,要應付各地的不斷起義,對外,又要提防努爾哈赤的“不良圖謀”,內憂外患的形勢下,年輕的崇禎更想做出一番作為。

所以,召見袁崇煥的用意,就是想聽聽他對於平定遼東有何看法。不知道是不是袁崇煥太想表現自己,還是想安撫崇禎那“不安”的情緒,居然開口就來了句:“五年可以平定。”當然,這是有前設條件的,那就是袁崇煥能“自由行事”。這還了得,這可是明晃晃的,當面要崇禎授權給他。不過,這個海口開的有點大了,事實也證明了,這個“五年計劃”沒有成功。

崇禎心裡當然不會痛快了,不過,袁崇煥的“豪言壯語”還是打動了他。他還真是賜給了袁“尚方寶劍”,並同意他去平遼。也許是崇禎這一次的“相信”,讓袁在後續的事情中完全不照顧皇帝的情緒了,也將自己一步一步送到了不歸之路。不過,對於其他官員的質疑,袁崇煥對自己說過的話卻是另一番解釋,大意就是:“安慰皇帝罷了”。

這在其他官員聽來,那可就是“欺君大罪”啊。

但袁崇煥卻依舊我行我素,不理會他人的議論,按照自己的節奏趕往遼東。

這時,朝中的其他人才反應過來,作戰的很多事情細節都沒有落實啊,這人就跑了,這人也太不靠譜了吧。袁崇煥當然有自己的想法,考慮到熊廷弼及孫承宗等人的被排擠陷害,為了讓自己的計劃可以順利的展開,他繼續上書給崇禎,說:出了自己對於遼東收復的具體方案,強調“防守是正規的策略,攻戰是變通的策略,和議是輔助策略。”

可見,之前袁對於那些官員的迴應應是“敷衍”罷了。如何佈局作戰那是自己的事,只要讓皇帝得知自己的計劃就可以了,至於其他人,估計袁承煥都沒有將其放在眼裡。但是,大家可是眼巴巴守著這個“五年之約”,一點小把柄都會成為他們“攻擊”的武器。

再說,袁崇煥對於毛文龍的“擅自處理”,會讓外人更加覺得:袁崇煥壓根沒將皇帝當回事,給你“尚方寶劍”充其量就是個“信任”之意,壓根就不是讓袁隨意處置任何人的,更何況,毛文龍本身也是一員大將,就算有問題,最後的定奪權還得由崇禎說了算。

不向皇帝請示,這已經是很嚴重的“態度”問題了。袁崇煥卻依舊很是“自大”,居然還私自和努爾哈赤通訊,這更說明了袁崇煥當時根本沒有將崇禎帝太放在心上。

對於此事,崇禎依舊毫不知情。

後來,袁崇煥得知後金軍入關之後,就率兵千里來救援。當時,後金軍入關的關口是屬於薊遼總理劉策所管。袁崇煥自認為自己有功,但朝中的大部分官員卻是指責是他將“人”放了進來。

那麼,為何袁崇煥被懷疑和後金軍有染?

因為,努爾哈赤忌憚袁承煥,不願意和其正面交鋒,於是,就採用了“流言”戰術,說:袁崇煥已經是他們的人了。袁崇煥本就和朝廷的大臣走的不近,做事又激進,所以,大家都寧可相信此事是真的。再說,崇禎本就疑心重,所以,等待袁崇煥的,也只有一條路了。

根據《劍橋中國明代史》記載:由於,崇禎相信了謠言,於1630年9月22日在北京殺了他最有才能的將領袁崇煥,家人被流徙三千里,並抄沒家產,實則家無餘財。有意思的是,袁崇煥被處於凌遲之後,一支軍隊也憑空不見了。

這就是由孫承宗和袁崇煥組建,可以抗擊後金八旗騎兵的關寧鐵騎。“關”是指山海關,“寧”指寧遠,山海關、寧遠、錦州等遼土是大明抵禦後金的重要防線,“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因此,在歸附的遼民中精選身體強壯者充實軍隊。

不過,這支軍隊在史料裡並沒有任何文字記載。

12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刑場上他笑著赴死,曾投敵叛國卻被追認為烈士,他到底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