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只要是開啟電視,就可以看到清宮戲,可以說是想不看都難,因為火爆的劇都是清宮劇。正是因為看得太多,以至於人們對清朝女子的造型了如指掌。
不管是在康熙順治時期還是在清末,後宮嬪妃們無論在什麼場合都在頭頂上戴著那高聳的“大拉翅”,但是清代女子的髮式也有其自身的演變過程,就如同男子髮式一樣,從開始的“金錢鼠尾”慢慢演變為之後的“陰陽”半包頭式的辮子。
在滿漢文化經過時間變遷融合的基礎上,滿族女子的髮式被漢族女子模仿;漢族女子的髮式也在不同程度上被滿族女子模仿,這種文化的模仿,形成了滿、漢族女子髮式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風格。因此,那時期的女子髮型有較多的樣式。
什麼是“大拉翅”?其實就是旗頭,看還珠格格時,格格們頭上戴的大牌子。出現於晚清時期。
清朝早期的時候,滿族女子基本都是辮髮盤在頭上,樣式較為簡單且樸實,比如孝莊皇太后常服袍坐像,就是這種髮型。
滿族入關後,滿人融合了漢族服飾,逐漸在清中期出現了“如意頭”“架子頭”等髮式,到了道光年間才出現了旗頭的雛形――兩把頭。
兩把頭被廣泛流行後,由於其形態是把頭髮纏在扁方上,這樣一來,頭上就有了較多的操作空間,所以後妃們開始大量的往頭上插花,以及各種髮飾。
不知是審美出現變化還是生活過於奢靡,至清光緒時期,兩把頭就不再滿足人們的審美了,那時候開始后妃們的髮型逐漸往詭異方向發展,兩把頭慢慢變大,往上面插的東西也越來越多,甚至有的宮女還將假髮、黑緞子戴在兩把頭上,也就成了後來的“旗頭”,即“大拉翅”。
將緞子用在頭上的第一位后妃還是慈禧,那時候慈禧因年老頭髮稀少,她本人又極其愛美,受不了自己那稀少的髮量,於是就用緞子做出假的來,戴到頭上,以顯示出自己有濃厚的頭髮。
有了假髮和緞子的使用後,旗頭的發展更是越來越“奇特”,直到後來演變成類似旗頭的帽子,直接戴上,也算是髮飾了。
至於這種審美,我們現代是無法理解,頭上頂著那麼重的髮飾,走路都困難,每天什麼也沒幹,就腰痠背痛了,實在是看著都覺得重!難道是“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估計也只能這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