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直隸井陘老百姓心情不錯,這一年大豐收。
配圖,圖文無關
當時,井陘縣的知縣叫周尚親,是個典型的魚肉百姓的昏官。知縣一年的工資收入加起來也就一百兩銀子左右,這點錢根本不夠周尚親花銷。於是,他就打起了公糧的主意。井陘縣當時一共徵收了3000石公糧,按規定,公糧的價格應該每石九錢三分銀子,結果周尚親給的價格是每石六錢銀子,私自剋扣三錢三分。井陘的老百姓知道後立刻炸了鍋,集體到縣衙討說法。
配圖,圖文無關
白花花的銀子剛進了腰包還沒捂熱,周尚親怎麼捨得吐出來。他不僅不退錢,還把前來討說法的百姓打出了衙門。老百姓忍無可忍,把狀紙遞到了正定府。
正定知府方立經接過狀紙,轉過臉就把告狀的事兒告訴了周尚親:“你們井陘的百姓來我這兒告你的狀,你準備怎麼辦啊?”
周尚親是多聰明的人,一聽這話趕緊備了一份厚禮送去,還裝作一副可憐巴巴的樣子說:“大人,您可千萬別聽那些刁民胡說,他們這就是聚眾鬧事,攜私報復。您可得好好治治這些刁民,這樣才能維護咱大清的社稷穩定。”
配圖,圖文無關
這真是顛倒黑白,狗嘴裡吐不出象牙來。方立經也知道,井陘知縣周尚親和直隸總督周元理是同鄉,有總督大人罩著,還怕什麼。村民們又次被趕出了正定府。
事情越鬧越大,正定知府方立經給村民們扣上刁民聚眾鬧事的帽子,還派衙役到村裡抓寫狀紙的秀才,鄉民們拿出魚叉、鋤頭等農具,把前來抓人的衙役圍得水洩不通,打得抱頭鼠竄。
當時,正定隆興寺裡有一位欽差。這名飲差是工部侍郎劉浩,響噹噹的二品大員。可是,這個人當官的原則一直是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事,聽到有人來告狀,乾脆把門關起來,自己待在屋裡飲酒清閒。村民們不肯善罷甘休,一直在寺外請願,圍觀的百姓越來越多。劉欽差一看直躲著也不是辦法,就讓部下傳話:本欽差是皇上派來管理工程建設的,不能隨便插手地方的事務,我給你們指一條明路,你們去保定的清河道臺去告狀,我也會把你們的情況向上面轉達,你們趕緊散了吧。
配圖,圖文無關
周元理是以舉人出身入仕,學歷上有虧,官場上自然能放得下身段,加上性情通透,會來事兒,一生仕途走的是“暖男”路線。上級離不了他,用著特順手,下級都願意接近他,肯給下面的人罩著、護短。他任直隸總督時,年事已高,但頭腦還算清醒,出了這麼大的事兒,他知道必須親自出面。
他對井陘知縣周尚親一直印象不錯,一來是浙江同鄉,二來周尚親年過節經常拜望,來來去去,就多了幾分和諧之意。
周元理有意維護這個浙江老鄉,況且自己也是州縣出身,深知做地方小吏不容易。但是,為了保險起見,他還是傳見了正定知府方立經和井陘知縣周尚親,詢問情況。
配圖,圖文無關
對於總督的詢問,周尚親巧言辯解:“回大人,根本沒有剋扣購糧款之事。收公糧的時候是因為公款不夠,只發給老百姓六錢,其餘的三錢三分過一段時間再補上。哪知道老百姓不僅不聽解釋,還三番五次到縣衙鬧事,這就是梁綠野等人挾私報復,故意聚眾鬧事,請大人明察。”
周元理久居官場,一聽就知道怎麼回事。他決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他對周尚親說:“你趕緊把欠的銀子全部退還給老百姓,這樣他們不就師出無名了嗎?”周元理給乾隆皇帝彙報說,根本沒有剋扣公糧款的事兒,是一些平民百姓聚眾滋事,對抗官府。
周尚親回到井陘,馬上將剋扣的每石三錢三分購糧款如數返還。但是金柱村拒絕領取,道理很簡單,之前好說好要你不給,現在事情鬧大了,想這麼簡單了事,沒門兒!
配圖,圖文無關
要不怎麼說偏聽則暗,樹欲靜而風不止呢?乾隆聽信了周元理的彙報,批示捉拿帶頭鬧事兒的人,一旦查明,就地正法。當時寫狀紙的秀才梁綠野身在保定,僥倖躲過了抓捕,在朋友的幫助下,喬裝打扮潛入了京城,準備告御狀。
也趕巧了,梁綠野打聽到有個叫單邦傑的公公在王府裡當差,是井陘人,就託人把事情告訴了單公公。單公公一聽,心想:倘若不是有莫大的冤情,定不會千里迢迢冒死告御狀。於是,單公公就細心打聽出乾隆的行蹤,把時間和地點告訴他,幫著他攔轎子,告御狀。
配圖,圖文無關
這個御狀分量也是夠重的,乾隆派刑部尚書福隆安為欽差大臣,到正定徹查此事。結果,可想而知,紙是包不住火的。
案件真相水落石出,乾隆大發雷霆:大膽奴才,竟然敢合起夥來欺瞞朕?!他下旨,將周尚親當眾絞死,以平民憤;只管工程不理案子的欽差劉浩,從一品降為三品;正定知府方立經革職為民,發配新疆……
周元理因為沒有原則袒護下屬,也被革職,由直隸總督的從一品降為三品,在正定隆興寺管理廟工,效力贖罪。
配圖,圖文無關
如果事情就到這兒,井陘百姓也應該滿意了,但乾隆認為梁綠野等人觸犯了大清律例,全部處斬,其中,梁綠野的四叔梁進文被斬首時,已經83歲高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