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8年(武德元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國號“唐”。
此時雖然唐朝建立了,但朝廷只統轄著關中(今陝西)、河東(今山西)一隅,其他地方還都是軍閥割據狀態,各地比較大的勢力有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杜伏威等武裝集團。
劉武周是盤踞在山西一代的軍閥勢力,619年3月,他接受妹夫宋金剛“入圖晉陽(太原),南向以爭天下”的建議,率數萬兵馬攻打太原。
太原當時是除長安、洛陽之外的全國第三大城市,也是李淵“太原起兵”的龍興之地,自然在李淵的心目中高看一眼,所以派自己四兒子齊王李元吉親自駐守。
但那李元吉就是個繡花枕頭,和劉武周交手幾次,唐軍連戰連敗,多次全軍覆沒。
李淵一看李元吉中看不中用,連忙又任命太常少卿李仲文為行營總管、和左衛大將軍姜寶誼,聯合前去救援,但誰知這倆人也不是劉武周的對手,慘敗於雀鼠谷(山西介休)。
呵呵,這回算是遇到硬茬子了。
李淵一看,趕快換將吧,又派右僕射裴寂為晉州道行軍總管,去抗擊劉武周。裴寂領兵到了介休,雙方又在索原度打了一仗,唐軍全軍潰敗,裴寂隻身逃回晉州。
這一下李淵傻眼了,心說,這個硬茬子還真是“剛硬剛硬”的。
但眼下手頭再派不出兵了,怎麼辦呢?恰好秦王李世民剛打完薛仁杲歸來,沒辦法,只好又派李世民前去討伐了。沒辦法呀,別人都不行,只有兒子辛苦一趟了,誰讓你是朕的“倚天劍”呢。
李世民一來,形勢頓時變了。
他遣兵部尚書殷開山、總管秦叔寶等人,和劉武周手下大將敬德,在美良川打了一仗,激戰過後,尉遲敬德被斬殺2000餘人,大敗而逃。
“頃之,敬德、尋相潛引精騎援王行本於蒲反,世民自將步騎三千從間道夜趨安邑,大破之。敬德、相僅以身免,悉俘其眾,復歸柏壁。”(《資治通鑑·唐紀第四》)
此戰是唐軍與劉武周軍隊交戰以來,所打的第一個大勝仗。一舉改變了唐軍以往屢吃敗仗的頹勢。
擺平尉遲敬德之後,李世民面對的,就是很善用兵的大將宋金剛了。
美良川之戰後,戰爭的天平開始向李唐傾斜,此時擺在宋金剛面前的有三條路可走:
一是撤軍回介休,以待時機;
二是向太原的劉武周請求援軍,一鼓作氣攻克柏壁,消滅唐軍主力;
三是死守柏壁城。
宋金剛幾經琢磨,選擇了第三條路。
既然選擇了堅守,那就對峙吧,看誰能耗過誰。
到620年4月,雙方相持已經有半年,宋金剛軍團糧草斷絕,無法繼續作戰。
而李世民這邊情況卻不一樣了,他們有關中物資支援,唐軍士氣非常旺盛。
後來宋金剛實在耗不住了,他知道如果這樣耗下去,不戰死也要給餓死了,於是被迫向北撤退:
“宋金剛軍中食盡;丁未,金剛北走,秦王世民追之。”(《資治通鑑 唐紀第四》)
想逃?哪兒那麼容易?
宋金剛前面逃,李世民的大軍就在後邊緊追。
於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一場追擊戰,從此拉開序幕。
李世民帶領的是輕騎兵,是他剛組建的“快速反應部隊”,北撤的宋金剛只好不斷的拋棄輜重和步兵,匆匆向北奔逃。
大軍在後面死死咬住緊追不捨,不給宋金剛一絲喘息的機會。就這樣,李世民2天沒吃飯,3天沒解甲,依然死死追擊。
當大軍追至高壁嶺時,由於連續作戰,沒有停歇,將士們不但肚子餓,又沒水喝,還全身乏力。
行軍總管劉弘基拉住李世民的馬韁繩,苦勸道:“敵人已經逃遁,現在將士們都飢餓,疲憊不堪,應當稍事休息,等兵馬糧草補充夠了,然後再追擊也不遲啊?”
平時很能納善言的李世民,此刻卻決絕的說:“宋金剛如今已經軍心渙散,我們必須一鼓作氣消滅他。如果停下來,等他們緩過勁來,那就得不償失了。”
說完就大吼一聲,又揚鞭策馬,率大軍繼續追擊。
“秦王世民追及尋相於呂州,大破之,乘勝逐北,一晝夜行二百餘里,戰數十合。”(《資治通鑑 唐紀第四》)
晝夜兼程,一天就急行軍200餘里,而且還與敵軍大戰數十個回合,可見狀況慘烈。
最後終於在雀鼠谷追上了敵人,一場大仗下來,斬殺俘擄數萬人,獲輜重千餘輛,宋金剛只帶幾十人逃脫。
在幷州的劉武周得知宋金剛兵敗,頓時嚇破了膽,率五百騎向北逃竄突厥。
兵敗的宋金剛也和劉武週一樣,帶領一百多名騎兵逃往突厥,但還是沒能救回一命,他被突厥兵腰斬。
至此,劉武周、宋金剛勢力集團土崩瓦解。
打了勝仗的李世民好不得意,此時也不覺得鞍馬勞頓了,騎在馬上,哼著小曲,悠然而歸。
他以為沒事了,誰知道回到自己大營,又出現一個小插曲。
當李世民這支部隊,突然出現在浩州城外的時候,浩州行軍總管樊伯通手下士兵,看著這群“泥猴”一樣計程車兵,因認不出他們而不予放行。
這一下可給李世民氣壞了,“我打了幾天仗,難道脫相了?”
隨即一想,馬上就明白了。只見他摘去頭盔,露出本來面目。
秦王,是秦王!
秦王的部隊回來了。
此時激動計程車兵才趕快拉開柵欄門。
樊伯通、張德政聽說後,頓時喜極而泣。馬上獻上酒菜,李世民立馬狂嚼大咽,得以飽餐一頓。
參考資料“《新唐書》 《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