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秦賦的熱播,傳奇商人呂不韋逐漸為更多人所知。
歷史上的呂不韋從一介商賈,運用自己的投機眼光,華麗逆襲成為大秦相國,並且執掌大秦朝政十三年。
作為執掌秦國朝政十三年的權臣,呂不韋為秦國統一中國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更是被後世之人認為其是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最大功臣。
可是,大家對呂不韋的關注,更多的是對其所謂“奇貨可居”的傳奇故事上,以及其與嬴政母親趙姬的感情八卦上,對於呂不韋在政治上的作為反而知之甚少。
那麼今天,我們就撇開所謂的情感八卦故事,認認真真聊一聊,呂不韋在秦國這十三年都幹了啥?為什麼說他是秦國統一的最大功臣。
當年,呂不韋在在邯鄲街頭偶遇落魄的秦質子子楚,呂不韋認為此乃“奇貨可居”,遂以其財資助子楚,並親自攜巨資赴秦為其遊說,終使子楚立為太子。
公元前 249 年,子楚即位,是為秦莊襄王。
莊襄王“以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開啟呂不韋執掌秦國的序幕。
呂不韋入秦之初,從公元前251年到公元前247年,在這四年之內,秦國連喪三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
而剛即位的秦王嬴政,又是一個未成年的幼童,所謂主少而國疑。
一直被秦王壓迫的關東六國也趁機發動猛烈進攻,而秦國內部又發生了嚴重的蝗災、瘟疫和叛亂。
可謂是天災人禍,內外交困,這一連串的變故使得秦國陷入前所未有的政治動盪之中。
身為相國的呂不韋,在這嚴重的時刻,有效的安定了秦國的內政,又帶領秦國擊退強敵,順利的渡過了嚴重的內外交困時期,有效的儲存了秦國的實力。
也因此被登基不久的秦王嬴政尊稱為仲父,代為執掌朝政,由此開始了呂不韋在秦國大刀闊斧的改革。
政治改革呂不韋做丞相開府後,徹查了秦國的政務案卷,發現各級官署的法令版本竟然不一致,自秦惠王以來,很多遺留問題懸而未決。
秦國自商鞅變法百餘年來,律條未曾增刪,而世事變遷,法律更應與時俱進。
為使秦法成為一部完整的治國大法,他大膽對商君之法進行了改動,拾遺補闕、寬嚴相濟。
由此,秦國實施了自商鞅變法以來最大的一次改革。
呂不韋首先徹查政務,整頓官吏。驅逐濫竽充數的貴族子弟,要求他們若是想升遷,必須從基層工作做起。
要求平者讓、能者上、庸者下。經過整治的秦國官場,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其次是整肅法紀,健全法官法吏制度,設立專職法官。
要求秦國所有執法人員學習法律規範執法程式,避免了盲目執法、錯誤執法和執法不力的行為。
第三,則是校正之前的法律文字。
因為先秦的法律條都是刻在竹簡上,時間長了難免有模糊,再加上竹簡所能承載的內容少,為了方便記錄,文字話語都是言簡意賅的。
這導致法官與屬吏對法律文字解讀不到位歪曲其本意,在執法過程中出現失誤,導致很冤假錯案的出現。
為此,呂不韋設定專門負責點校法律文字的機構,由各郡縣把文字整理好後,上報丞相府,再由丞相府派督查機構驗收文字,凡錯必糾。
第四項新政是為之前的冤案昭雪。
一是給商鞅正名,商鞅主導的變法,使得秦國受益,但是商鞅本人卻因為政治鬥爭慘遭極刑車裂。於是,呂不韋為商鞅昭雪正名,並修建商君祠堂,讓國人祭奠。
二是武安君白起屢戰屢勝對秦有大功,但因其抗命被逼自殺,案有冤情,呂不韋為其昭雪,並建白起祠堂。
軍事改革他針對秦國軍隊所存在的問題,呂不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之前,秦國的習慣是老秦部族成年男子一律從軍,而偏遠的漁獵遊牧民族卻一兵不用。久而久之,關中本土男丁稀缺,農業發展受到了很大打擊。
而呂不韋一是健全募兵制,按郡縣人口比例徵兵,地域分開,兵員一年一徵。
而不像以往那樣徵兵地點往往集中在同一個地方,新兵訓練的時間也相對充分和從容。
其次,秦國兵器歷來由軍營作坊和官府作坊承辦,各種兵器的制式和規格互不統一,一旦損壞也無法及時更換,容易貽誤戰機。
呂不韋結合傳統,將所有兵器的規格和制式統一起來,並將此統一的規格制度頒發所有作坊,規定尺寸、用料,還要刻上監管官吏和製作者的姓名。
這樣既能保證質量,又利配套使用,大大提高了秦國的戰鬥力。
而民間作坊也能根據此等規格利用自己的優勢,來承接國家的訂單製作軍隊武器。
如此,不僅發展了秦國的手工業,也引導經營兵器的商賈把山東六國最好的兵器匯聚到秦國。
第三,是建設邊塞城防和軍事設施要聽取專業人員的建議,由將相共同制定方案,但是具體施工一律由郡縣實施,實行軍政分離,不讓軍隊過度干預地方。
第四,為了保護耕地,呂不韋下令秦國腹地以農耕為主不允許在關中核心地帶開設養馬場,軍隊所需戰馬以和遊牧民族購買為主,養馬為輔。
第五,是關外郡縣廣設糧倉,建立儲備糧制度,以備不時之需。
第六,是加大對烈士遺屬的撫慰措施,所有對有功將士的賞賜和對烈士家屬的撫慰工作,由各郡縣負責實施,改國尉府進行監督,確保撫慰工作做到位。
實行“克其國,不及其民,獨誅所誅而矣”的“義兵”制度。商鞅變法時立有“計首授爵”、“尚首功”政策,即按照斬獲敵人首級的數量以賞軍功。
這項政策雖然對提高秦軍的戰鬥力,會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也造成秦軍在戰爭中殺戮過重,這種屠殺引起了山東六國的驚恐和拼命抵抗,使秦統一戰爭遇到了極大的障礙。
正是由於呂不韋提倡“義兵”,放棄了“計首授爵”政策,在他當政的1 3年期間,再沒見過大規模的記錄。
以後的秦國繼續執行呂不韋的“義兵”政策,減少了統一戰爭中的阻力,使秦得以勢如破竹而統一中國。
經濟改革農業是古代經濟的基礎,在農業方面,呂不韋繼承了商鞅的土地改革制度,並進一步推行土地改革制度的發展和完善。
一方面,繼續推行土地私有制,另一方面,設定專門的管理部門進行監督和管理,使農業發展更加科學化、系統化,並組織人力興修水利。
而且,在《呂氏春秋》中有《上農》、《任地》、《辨土》、《審時》四篇文章專門講農業生產科學化的問題。
對農業經營管理,土質的好壞,植物種植的疏密,耕種是否適時等問題,都進行闡述和論證。
其次,呂不韋對農民實行嚴格的管制,實行戶籍制度嚴格限制農民的活動範圍,以保障農業活動的順利進行。
這些措施大大提升了秦國的農業的生產力,提高了秦國的糧食產量。
其次,由於出身的問題,雖然呂不韋重視農業,但並不向其他人那樣敵視商業。他堅持以農業為重,商業為輔的政策。
於是,在秦國,呂不韋下令免徵商業稅,並開放更多的商道,使各地的貨物流通更加方便。有效地提升市場貨物的流通量,使秦國的商業貿易更加繁榮。
其次,呂不韋主持進行錢幣的製造,使錢幣在市場中流通,規範了市場的執行機制,使錢幣在秦國的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三,制定賦稅制度。呂不韋要求對於同類型的商品,無論出售者的身份高低,都要以統一的賦稅標準進行嚴格的徵收。
呂不韋明文規定了專稅專用的原則。也就是對每一項稅收,都明確標識其用途,使得政府的賦稅管理和應用體系能更加完善,具有科學性。
呂不韋的改革,壯大了秦國的軍事實力,為秦始皇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大大推進了歷史前進的程序。
但是,自西漢以後,儒家思想成為至尊,作為暴秦的死敵,儒家可謂是極盡所能的抹黑秦朝。
加上呂不韋更是以商人投機政治,而獲得權位。這讓重農抑商的儒家更是對其充滿了偏見。
而世人的對的關注,更多是因為其與趙姬的情感糾纏,以及其究竟是不是嬴政的生父,這且八卦問題,對於呂不韋作為一個政治家的所作所為卻知之甚少。
但是,幸而有一部《呂氏春秋》流傳至今,讓我們得以一窺呂不韋的真容,瞭解除了那些八卦問題,其在政治上的所作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