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歷三世而亡,秦始皇死後不到三年大秦就分崩離析,而且嬴姓一族也被屠滅殆盡,可以說令後世感到頗為惋惜。賈誼在《過秦論》一文中指出,秦朝滅亡的原因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個結論過於簡單,也過於膚淺了。有人說,如果公子扶蘇即位,大秦或可延續,怎樣怎樣.......。但是歷史沒有如果,所有歷史的演進都存在著偶然中的必然,我們可以嘗試著跳出具體人物、計謀、策略、政治等層面來看這個問題,從歷史大勢當中去分析,或許答案會更合理。
秦始皇統一天下,使天下凝一,難道真的就完成歷史社會的變革了嗎?其實並沒有,秦始皇只是完成了歷史社會變革的第一步,他也是順應天下大勢而為。那什麼才算是完成歷史社會變革呢?對戰國末期的社會而言,社會的根本變革就是要徹底推翻以周朝分封天下而確立的貴族統治階級對天下的統治,整個社會推倒重來,重新構建新的統治模式和統治階級。秦始皇滅六國,推翻了六國的原有統治階級,但秦國的統治階級依然屬於舊的社會遺存,也應一起被歷史埋葬。所以秦滅六國之後,秦國就成了社會矛盾的焦點。原六國貴族、士人、平民階層皆認為自己的國家是被秦國所滅,自己成了“亡國奴”。當時社會並沒有形成統一的華夏族系的概念,人們的觀念依然停留在原有的秦人、趙人、燕人、齊人、楚人、韓人、魏人的認知範圍內,所以秦滅六國,原六國遺民會認為自己的國家是被異族所滅,亡國滅種的仇恨積聚胸中。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也並沒有與民休養生息,依然窮兵黷武,北據匈奴,南征百越,聚天下民力修皇陵、建直道,耗盡民力,天下積怨甚深,而這些怨恨的矛頭全部指向了大秦王朝,秦朝滅亡已成必然。後來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之後,關東六國紛紛響應,一時間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大秦帝國瞬間土崩瓦解,歷代先祖經過五百餘年奮鬥建立起來的大一統王朝毀於一旦。可以說,大秦真的是“巔峰即落幕”。
秦滅之後,原有的以周王朝分封而確立的各諸侯國統治階層基本全部覆滅,但舊有的貴族階層勢力依然比較強大,這其中項羽就是典型的代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項羽完成了他滅秦的使命,但他所代表的仍然是當時社會中舊有的統治階層。項羽稱霸天下之後行分封,其統治依然是周王朝社會的延續,沒有從根本上實現社會變革。所以,項羽的失敗也是歷史的“安排”,不如此,則歷史社會無法進一步發展,歷史的洪流滾滾向前是誰也無法阻擋的。最終以劉邦為代表的平民革命階層取得社會統治權,完成社會變革,漢朝得以建立。
可以說漢朝是建立在秦朝的基礎之上的,秦始皇替劉邦完成了社會變革的所有步驟,廢分封,行郡縣,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等等,但秦始皇無法完成的最後一步就是革大秦自己的命。所以劉邦建立漢朝之後,所有的制度、文化、政治的統一早在秦始皇手裡就完成了,漢朝也不用再因為這些變革而去承擔社會矛盾,因為秦朝的覆滅已經讓之前社會變革的矛盾得以釋放,天下對漢已無仇無怨,秦已經幫漢吸收完了火力。漢承秦制,劉邦可以說是撿了個現成的。自此之後,華夏一統的大漢民族概念開始形成,後世無論社會如何動盪,各路英雄紛紛以天下一統為己任,也由此使中華文明延續至今而經久不衰,大一統的觀念植根於每一箇中華兒女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