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昌平君熊啟(羋啟),可謂是戰國晚期最具傳奇色彩的一位大人物。在電視劇《大秦賦》裡,很少見地描寫了昌平君的主要事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因為這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實在是太特殊了!

昌平君,原本是秦朝丞相,曾是秦王嬴政之下最具權勢的人物。但最後他卻背叛秦國並當上了楚王,甚至讓秦軍遭遇了統一前最後的一次大敗仗,變成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後一道障礙。

在這裡,我們應該事先強調一點:昌平君熊啟(也叫做羋啟)的名字竟在史書上一直消失了兩千多年,事蹟也大多被史書遺忘。

在這裡,我們結合史書和考古的線索,以及學者們的研究,先大致梳理一下昌平君的人生經歷。

公元前272年(楚頃襄王二十七年),楚國太子熊完(後來的楚考烈王)被派到秦國當人質。後世分析,秦昭襄王按照習俗將女兒嫁給了熊完,生下了昌平君,另外還可能生下了昌文君。所以,昌平君應該是楚幽王(熊悍)、楚哀王(熊猶)和楚王熊負芻的兄弟。

昌平君自誕生後,就一直生活在秦國,為秦王效力。由於秦國和楚國一直有聯姻關係,例如秦昭襄王母親宣太后(羋八子)就來自楚國王室,秦孝文王的王后華陽夫人,即後來的華陽太后也是楚人,兩位太后都曾經權傾一時。因此,昌平君作為華陽夫人(太后)的親族,再加上是秦昭襄王的外甥,所以後來有機會在秦國身居高位。

在平定嫪毐之亂時,秦王嬴政“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昌平君此時在秦國的地位,僅次於秦王和丞相呂不韋。呂不韋罷相後,昌平君升任丞相,並任職長達十年以上。在秦國攻滅韓國、趙國、燕國的時候,昌平君都是負責秦國行政的最高長官。

但是,當秦國出兵攻擊楚國的時候,卻發生了一次鉅變。那就是原秦國丞相昌平君,在負責鎮守陳地時,竟然叛變投向了楚國,導致作為秦軍後方基地的陳落入楚軍之手。在名為“城父之戰”的這場大戰中,李信指揮的二十萬秦軍腹背受敵,被楚將項燕打得幾乎全軍覆沒,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前遭遇的最後一次大敗。

隨後就是大家熟悉的典故:老將王翦又向秦王要求指揮六十萬大軍攻楚。在王翦的指揮下,項燕的楚軍最終被擊敗,楚王負芻被殺。楚國覆亡之際,昌平君在項燕支援下,當上了最後一代楚王,然後兩人雙雙戰死沙場,書寫了楚國壯烈的一段悲歌。

“昌平君叛變”這個事件,可謂是戰國後期最富戲劇性和悲劇性的一幕。不僅如此,昌平君事件還影響到了未來二十年秦朝的政局走向,甚至為秦國滅亡埋下了不少因果。這些暫時先不細說。

然而,就是這麼一位在戰國後期歷史影響僅次於秦始皇的大人物,包括《史記》在內的所有史書,關於他的記載極為稀少,而且完全沒有記錄下昌平君的名字!

學者們一般認為,昌平君在秦國的地位和影響過於重大,內部牽涉關係極多。西漢賈誼的《過秦論》曾指出:“秦俗多忌諱之禁”。在秦始皇焚書等一系列封鎖言論行動中,昌平君的事蹟甚至名字都銷聲匿跡。

《大秦賦》的劇情就展示了不少關於昌平君事蹟的新看法,例如認為秦王嬴政的正室夫人就是昌平君之女,長子扶蘇就是羋姓熊氏夫人所生。這個說法也解釋了若干歷史謎團,包括秦始皇的皇后為何史書沒有記載,長子扶蘇遲遲不被秦始皇立為太子等等。

正由於昌平君成為了秦始皇最痛恨的物件,所以他的多數事蹟都被秦國史書刻意隱瞞。《史記》也只記載下一些流傳的隻言片語,包括昌平君參加過平嫪毐之亂,當上楚王等短短几句而已。更多秦國曆史的細節,都是比照各種史書和考古發現,才逐一被解讀出來的。

那麼,昌平君的名字“熊啟”或“羋啟”,到底是什麼時候被發現的呢?實際上,昌平君的名字直到1982年才透過考古研究被發現。

當時,天津市文管所從薊縣發現的一批破銅爛鐵裡,找到了一件殘破秦式銅戈,銅戈上刻有鑄造時留下的銘文“十七年,丞相啟、狀造,合陽……”。這是兩位當時秦國丞相的名,分別是啟和狀。

薊縣屬於燕國地盤,只有戰國中後期可能出現秦國兵器,而戰國後期只有秦昭襄王和秦王嬴政在位超過十七年,再對比符合時間的秦國丞相。最終確認,銘文所留下的兩個秦國丞相名,只能是右丞相昌平君,和左丞相隗狀(隗林),秦國以右為尊,右丞相高於左丞相。昌平君被罷相後,隗狀升任為右丞相,這在史料中也有明確記載。

至此,昌平君的名字才被發現叫作“啟”,由於他是楚國王室出身,所以為羋姓,熊氏。這也是電視劇《大秦賦》裡昌平君被稱為“羋啟”的由來。所以說,昌平君戰死後足足花了兩千年,後人才找到他的真名。考古在歷史研究中的巨大價值,由此可見。

18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齊武帝蕭賾,節儉愛民重教創永明之治,保社會安定推動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