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年,即順治和康熙年間,後宮有一個十分奇特的現象,稱為“宮中待年”。所謂的”宮中待年“指的是那些還未成年的少女還未到冊封或侍寢的年齡,便被皇帝納入後宮,暫時撫養於宮中,這種現象與選秀有著明顯差異。
今天筆者要講的這位便是順治後宮一位“宮中待年”的妃子,她便是悼妃。
家世分析
悼妃姓博爾濟吉特氏,父親是蒙古第一代達爾罕親王滿珠習禮。其實,清朝初年,能夠待年宮中的妃子,來歷都很不一般,那麼,這位悼妃究竟有什麼來頭呢?
原來,悼妃的父親滿珠習禮是孝莊太后的親兄弟,也就是說,悼妃是孝莊太后的孃家侄女,即順治帝的表妹。當時,清朝剛剛入關不久,在全國統治仍不穩固,急需蒙古部落的強力支援,因此,才出現了科爾沁部多位公主被皇帝納入後宮的現象。
比如說,悼妃有兩個侄女同樣被順治納入了後宮,一個是順治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另一個便是淑惠妃。
待年宮中
關於悼妃是何時被順治納入後宮的,史料中沒有記載。不過,我們可以根據順治後宮的一些大事件,以及悼妃的年齡來進行分析。
順治十年,順治將第一任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廢黜(注:這位廢后是悼妃的堂姐),降為靜妃,改居側室。第二年,順治便將悼妃的兩個侄女孝惠章皇后與淑惠妃納入了後宮,雖然孝莊不停地將孃家人塞給自己的兒子,但順治對這些蒙古來的女人並不感冒,因此,這些蒙古后妃一直沒能給順治生兒育女。
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讓蒙古后妃誕育皇嗣,孝莊只得再次從孃家科爾沁部找尋佳人,或許悼妃便是在這種情況下被納入後宮的,因此,悼妃入宮時間應該在順治十一年之後,當時她也就十歲左右,還不到冊封的年齡,只得暫時被撫養於宮中,稱“宮中待年”。
紅顏薄命
其實,悼妃能夠被選入後宮,固然有其幸運的一面,不過,從順治帝對蒙古后妃的態度來看,悼妃的人生註定不會太美好。或許是遠離家鄉的苦楚,抑或是生活上的不習慣,悼妃入宮不久便病倒了。
順治十五年三月初五,後宮傳出悼妃去世的訊息。聽聞悼妃去世,順治立刻下旨:“科爾沁和碩達爾汗親王之女,選進宮中,因待年未行冊封。今遽爾長逝,朕心深切軫悼,宜追封為妃其封號及應行典禮,爾部即察例議奏。尋追封悼妃。”
很明顯,這份旨意多半是孝莊太后的意思,畢竟悼妃是她的親侄女,總要給她一個名分的。就這樣,還未經歷人間美好的悼妃匆匆地結束了自己的一生,估計去世時,年齡也就在十幾歲左右。
悼妃去世後,由於當時順治皇陵還未修建,清廷暫時將其葬在黃花山下,取名為“悼妃陵”。一直到康熙五十七年,順治孝東陵建成,孝惠章皇后入葬後,順治其他妃嬪也葬入這座皇陵,就這樣,去世60年之後,悼妃最終與自己的侄女葬在了一起。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世祖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