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中常侍把持朝政。大將軍竇武與中常侍之間進行了一場鬥爭較量,結果因為忽視了細節,引發了一場政變,自己被殺,自己的女兒竇太后被廢。這就像是下棋,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啊!

竇武:一個好官,嚴於律己,清正廉潔,體恤百姓,救出被宦官逮捕的官員,扶助漢靈帝登基

竇武,字遊平,扶風平陵人,是安豐侯竇融的玄孫;其父親竇奉,曾做過定襄太守。竇武年輕時以經術品行著稱於世,經常在大片的沼澤中給學生講課,名聲顯揚於關西地區。

延熹八年,竇武的大女兒被選入宮,被漢桓帝冊封為貴人,竇武入朝任郎中的官職。這年冬天,竇貴人被冊立為皇后,竇武升任越騎校尉,封槐裡侯,食邑五千戶。第二年,竇武升任城門校尉。

竇武家境貧寒,為官清正,重用賢人名士,嫉惡如仇,不接受其他官員的賄賂,妻子兒女僅能維持溫飽生活。當時羌、蠻等族作亂,莊稼欠收,百姓生活貧困,竇武把皇帝、太后給他的賞賜全部散給太學的學生,並裝載糧食到大街上賑濟百姓。他的侄子竇紹性格放蕩不羈,生活奢侈,任虎賁中郎將。竇武多次嚴厲斥責他改正,但竇紹仍不改正。於是,竇武奏請撤掉竇紹的職務,並責備自己管教不嚴,應受處罰。從此,竇紹改邪歸正,竇家沒有人敢違反禮法制度。

當時朝政多有失當之處,宦官受到寵信,李膺、杜密等人被捕入獄。於是,永康元年,竇武上奏勸諫,然後稱病請求辭職,交還城門校尉、槐裡侯的印綬。皇帝不准許他辭職,下詔釋放李膺、杜密等人,各監獄在押囚犯罪輕的都赦免出獄。

這年冬天,漢桓帝駕崩,沒有子嗣。竇武奏請竇太后冊立劉宏為皇帝,即漢靈帝。竇武被封為大將軍、聞喜侯,輔佐朝政。

開端:日食是個好機會,雖然剷除了部分宦官,但太后不忍心趕盡殺絕

當時五月正好發生了日食,陳蕃(時年八十歲)提出,應當藉此機會罷黜宦官、趙夫人、女尚書們。於是,竇武進宮面奏太后:黃門、常侍現在參與政事、位高權重,其子弟遍佈朝廷,專做貪婪殘暴之事,應當將他們全部誅滅。太后認為,漢朝歷來的慣例很多,只應誅滅有罪的宦官,不可全部廢掉。隨後,竇武奏請殺掉中常侍管霸(很有才略,專斷朝政事務)、蘇康等人,終於將這些人處死。後來,竇武又奏請殺掉中常侍曹節等人,但太后下不了這個狠心,猶豫不決,導致很久沒有動手。

星辰異象,機會再次來臨,但行動不密、不速

八月,太白星出現在西方。擅長天文的劉瑜(竇武提拔任用)奏請太后:這種星象出現,寓意應當關閉宮門,將相將有不利的事情發生,奸人在皇帝周圍,希望趕緊防備。然後,他又給竇武、陳蕃寫信:星辰位置顛倒,不利於大臣,應當速速決斷大計。竇武等二人收到信後,決定立即動手。第一步,將司隸校尉、河南尹、洛陽令都換上自己的人。第二步,竇武奏請免除黃門令魏彪的職務,由自己親信的小黃門山冰代行其職。第三步,竇武命山冰彈劾長樂尚書鄭颯(向來狡猾、胡作非為),送往北寺監獄關押。陳蕃說:“這樣的人就應該立即殺掉,還審問幹什麼?”但竇武不聽,命山冰、尹勳、祝瑨三人一起審問鄭颯,牽扯出曹節、王甫。第四步,山冰、尹勳上書請求抓捕曹節等人,由劉瑜入宮上奏。

功虧一簣,宦官瘋狂反撲,形勢急轉直下,引發一場政變

事情到了這裡,竇武以為勝券在握,於是回府歇息去了,但他忽略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宦官集團專權,他們的爪牙遍佈朝廷內外,在把他們完全扳倒前,任何的疏忽都可能導致前功盡棄、反動派的瘋狂反撲,這可是兩派勢力的生死較量啊。果然,掌管宮中文書的人把此事告訴了朱瑀(長樂五官史;東漢末年大內文書的保密工作一直是個問題,之前談到的蔡邕的秘密奏章被曹節偷看而洩密,也是如此)。

朱瑀看了奏章後,大罵:“胡作非為的宦官,當然可以殺掉。但我們這些人有什麼罪,竟然要被滅族?”於是,朱瑀大喊:“陳蕃、竇武上奏太后要廢掉皇帝,大逆不道!”連夜召集他平時親信、體格健壯的長樂從官史共普、張亮等十七人,歃血為盟,發誓共殺竇武等人。曹節聽到這個訊息,驚懼而起,稟告漢靈帝:“外面形勢緊迫,請陛下出臨德陽前殿。”曹節讓漢靈帝做出拔劍姿勢,乳母趙嬈等人在周圍保護,傳令關閉宮門;召來尚書檯官員,逼迫他們起草詔書,任命王甫為黃門令,拿著符節到北寺監獄捉拿山冰、尹勳。

山冰生疑,不肯奉詔,被王甫殺死。同時,王甫殺死尹勳,將鄭颯釋放。王甫等人然後劫持竇太后,奪到玉璽詔書,命人把守南宮門,關閉宮門,斷絕南、北宮之間的複道。派鄭颯等人拿著符節,去逮捕竇武等人。竇武不接受詔書,騎馬跑入步兵校尉的軍營,與竇紹一起射死使者。竇武召集北軍五營計程車卒數千人屯駐在都亭附近,說:“黃門常侍造反,凡盡力者封侯重賞。”此時,宦官又讓皇帝下詔命周靖攝行車騎將軍之職,拿著符節,與張奐(護匈奴將軍)一起,率領北軍五營計程車兵討伐竇武。黎明時,王甫率領虎賁、羽林等千餘人,出屯朱雀掖門,與張奐會合。

天明後,宦官軍隊全部屯於闕下,與竇武軍隊對陣。王甫的軍隊逐漸增多,命令士兵大聲召喚竇武計程車兵:“竇武謀反,你們都是禁衛軍,應該保衛宮禁,為何跟隨謀反之人?先投降者有賞。”各營軍隊本來就畏懼宦官,於是竇武的軍隊漸漸投降王甫。從早晨到吃飯時,竇武的軍隊幾乎走光。竇武、竇紹只好逃走,王甫大軍追趕包圍,竇武兩人被迫自殺,他倆的頭顱被砍下掛在洛陽都亭。隨後,竇武的族人親屬、賓客、姻親,都被逮捕殺掉,劉瑜等人被滅族,竇武的家屬被遷往日南郡,竇太后被遷往雲臺。此時,宦官小人得志,士大夫都垂頭喪氣。竇武生前的府掾、學生胡騰獨自收斂殯葬了竇武的屍體,並給他行喪,被罰禁錮。竇武的孫子竇輔當時兩歲,由於逃竄在外而儲存了性命。

學法太期點評

竇武是一個好官,以身作則,為官清正,體恤百姓,在東漢末年宦官專權的烏煙瘴氣中是難能可貴的,是一股清流正氣;他輔政掌權後,想剷除宦官集團、匡正朝廷風氣,無疑也是正確的。但是,在以他為首的文官集團與宦官集團的鬥爭中,結果他卻失敗被殺,許多文官被滅族,太后被廢,致使宦官專權更加厲害、氣焰更加囂張。他本來擁有很大的優勢,或者可以說有絕對的優勢:他是輔政大臣,手中權力不可謂不大,比如他一開始就提拔重用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太后是自己的女兒,自己的意見基本上能被採納,太后是自己的靠山。但是,他把一副好牌打成了爛牌。經過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辦事循規蹈矩,講究程式,不懂權變。他有文化、有學識、品行高,無疑是一個好官,辦事都要講究程式、尊重禮法。如果是平時,這是一個大臣的本分,是正確的;但此時是關係勝敗生死的兩派殘酷鬥爭,不是平時,而是戰時,就不能循規蹈矩,而應當隨機應變,講究權變。比如,很多事情,他都要去奏請太后批准;太后不同意,他就不敢或不願做;陳蕃說得對,對於鄭颯這樣的人,就應當就地正法,還審訊什麼?太浪費時間了,此時是分秒必爭啊!如果換作是陳湯、班超那樣的人,他們就會立即行動,事後再去上奏,即先斬後奏。反觀宦官的行動,反應是何等迅速:朱瑀連夜召集十七人歃血為盟;曹節很快就得到了這個訊息,就採取了行動。二者對比,高下立判!還有,兩軍對陣時,王甫讓士兵喊話,以瓦解、動搖竇武軍隊的軍心,而此時竇武沒有反擊,而是聽之任之,也說明他權變不足,沒有發揮主帥的穩定軍心的作用。比如,他此時也可公開宣揚:王甫等人是假傳聖旨。這樣,或許可以振奮己方軍隊計程車氣,也不至於己方士兵逃得一個不剩。所以,這是竇武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是竇武的人事提拔,偏重於文官,而忽視了軍隊,沒有牢固掌握軍權。雖然他自己是大將軍,也曾經是將軍(做過越騎校尉、城門校尉),但他對軍隊的控制並不是很牢固。他推行剷除宦官集團的計劃後,提拔任用的基本上都是行政、司法官員,而沒有任命軍隊將領,沒有把軍權掌握牢牢在自己手裡。所以,後來兩軍對陣,竇武計程車兵走光了,只剩下他一個光桿司令和侄子竇紹,這仗還怎麼打?如果軍隊裡面都安插的是他的親信,而不是宦官集團的人,就算有太后、皇帝的符節、詔書,也不至於出現將士逃得一個不剩的情況。所以,後人總結出“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是完全正確的。

三是竇武的疏忽大意,沒有認識到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殘酷鬥爭。他採取了措施後,就回府歇息去了,以為勝券在握。如果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此時就會先派人去抓捕曹節等人,抓不到就睡不著,還有心情去睡覺?結果,他的疏忽,使他丟了腦袋。

綜上,竇武是一個好的大臣、好官,但不是一個政治家。如果他的行動成功了,就會使朝廷風氣得到匡正,說不定還能出現再次中興的景象,東漢的歷史也許會延長一段時間。他的失敗,的確令人嘆息!

參考資料

《後漢書·竇武列傳》

26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嚇死司馬,逼死諸葛,出場太晚的三國第一武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