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良好的家風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有助於涵養好的作風、政風、社風和民風。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紀念日到來之際,湖南省婦聯推出“紅色家風潤三湘 家國情懷故事匯”系列報道,介紹湘籍老一輩革命家、現代名人等人物好家風好家規的故事,歡迎您的關注。

策劃:湖南省婦聯宣傳部

執行:今日女報/鳳網

文:陳泱 漫畫:潘晶慧

人物簡介

粟裕,1907年8月出生於湖南省會同縣,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領導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大將”之一。

粟裕的名字,同解放軍波瀾壯闊的戰鬥歷程緊緊聯絡在一起。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他南征北戰,馳騁沙場,出生入死,歷盡艱辛,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勳。

這樣一位鐵骨錚錚的軍人,“理所當然”地將“軍事化育兒”理念貫徹到對子女的培養上。粟裕把孩子們送到部隊,並用“勇敢、吃苦、耐勞、嚴肅、頑強”的“十字訣”家訓鍛鍊他們——唯一一次“走後門”,也是把剛從邊疆調回內地的兒子再一次送到軍情嚴峻的北國。“嚴父”的背後,是一位金戈鐵馬、赤膽忠心的共和國將領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也是一個父親對兒女的深情厚愛與無限寄望。

勇敢:把幼子“扔”進水裡學游泳

粟裕有三個子女,長子粟戎生、次子粟寒生、女兒粟惠寧。

在孩子們的記憶裡,父親“很凶”。

粟戎生剛滿3歲,粟裕與夫人楚青帶著他去河邊游泳。粟裕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竹筒,塞給孩子說:“抱緊了,跳下去!”粟戎生還沒反應過來,就被父親猛地拋進了水裡。小戎生嚇壞了,大聲呼救,而粟裕卻在岸上喊:“不要怕,自己遊!”因為抱著竹筒,粟戎生勉強浮在水面,手腳忙亂地撲騰著。楚青在一旁著急上火,粟裕卻說:“就是要把他扔進水裡,要不老是學不會。你看怎麼樣?不是也沒淹著嗎!”

粟裕把這份嚴厲貫穿到了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粟戎生說,父親特別不滿意他們兄妹幾個邊說話邊慢騰騰吃飯,只要動作磨蹭、拖沓一點兒,就會受到批評。粟裕的“苛刻”,甚至讓粟戎生的中學老師十分懷疑:“你到底是不是親生的?”

吃苦:哪裡艱苦就到哪裡去

一生清廉的粟裕曾走過一次“後門”,就是將在祖國南疆駐守了4年、剛剛隨部隊返回內地的大兒子粟戎生,再次送往局勢緊張的中蘇邊境。

粟裕常對孩子們說,“年輕人不要貪戀小家庭,只想著坐機關”。為此,粟裕總是利用做父親的“權力”,把子女下放到最艱苦的環境中接受鍛鍊。

一生清廉的粟裕曾走過一次“後門”。 大兒子粟戎生從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畢業後,前往援越抗美的一個導彈分隊,從一名普通士兵幹起,在祖國南疆駐紮了4年。當這支部隊調回內地時,恰逢中蘇邊境形勢緊張,珍寶島燃起戰火,粟裕託“關係”、走“後門”,把粟戎生送到了前線。

小兒子粟寒生入伍後,也一直在條件艱苦的海軍艦艇上工作,因長期海上作業,落下了風溼性關節炎的病根,轉業到交通部。粟裕又支援他繼續上遠洋輪工作,所以粟寒生又轉業到了遠洋公司。粟裕還經常寫信,鼓勵小兒子要不畏艱難困苦,要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成績,為祖國交通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耐勞:人的進步不能光靠外力

粟裕並不只是對兩個兒子這麼嚴厲,對女兒粟惠寧也一視同仁。惠寧當兵的頭三年,就幹過通訊值機員、宣傳隊員、炊事兵等多種工作。她看到有些幹部子女往條件好的單位調動,而自己工作變動頻繁,影響進步,便寫信給父親“彙報”,想要換單位。

沒想到,粟裕的回信更快:“生活環境固然對人的進步有影響,但這只是外部的條件,而決定的因素還是要靠自己的自覺。高爾基不曾是一個洗碗筷、燒鍋爐的嗎?但由於他自己勤奮,成了世界聞名的革命文學家。所以決定的關鍵還在於自己。”“你們是在甜水裡生長的,更要自覺地鍛鍊吃苦耐勞的能力啊!”

惠寧看了父親的來信,也明白了父親的苦心和希望,從此後不再為環境和工作的變化而影響自己的情緒了。

嚴肅:在家也要保持戰鬥狀態

作為一名軍人,粟裕也將部隊的作風在家中演繹得淋漓盡致。

“父親總是把襯衣、毛衣紮在褲腰裡,只要穿上軍裝就扣好風紀扣,從沒敞開過。晚年病重,他已偏癱,別人協助他穿衣,他仍然這樣要求。”在粟戎生的記憶中,父親對自己嚴格要求,很注意軍人姿態,對子女也是如此,甚至要求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保有高度的戰鬥警惕性。

有一次,在外當兵的粟戎生休假回家,因為沒有繼續保持在部隊的習慣,揹包不打、內務不整就到院子與人說話,結果被粟裕看到了——不得了,好大一通批評,“你是怎麼搞的,鞋子亂放,沒有個規矩”!

粟戎生一看,自己的鞋子並不是亂扔,只是放得不像平時一樣工整,就說:“不是回家休假了嗎?我平時不是這樣的。”粟裕不高興地說:“什麼是平時,現在就不是平時!”

隨後,粟裕要求大兒子將所有東西放在固定的地方,要“隨手能摸到,一有情況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準備”。

頑強:面對迫害不可退縮動搖

不單是生活和工作上的嚴厲,粟裕在意的還有子女政治上的堅定。

上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許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被強加上各種“罪名”,粟裕在1958年也開始遭到厄運。

家庭遭到無辜打擊,孩子們對此都感到悲憤和茫然。關鍵時刻,粟裕召集家人,開了一場家庭會議。他說:“中國革命的成果是政治流氓扒不去的!你們千萬不可失去對共產主義事業必勝的信念,歷史將證明當前發生的這一切不過是革命鬥爭道路上的一段插曲!”

此後,粟裕一再囑咐兒女,不論遭遇何種困頓,一定不要消沉,一定要頑強,一定要保持堅定的革命意志,一定要對共產主義事業充滿必勝的信念。正是有了父親經受打擊而不倒的堅強教育,孩子們才在“四人幫”的迫害下堅持下來,並且在各自的生活和工作中取得了進步。

2007年8月,粟裕百年誕辰。追思緬懷結束後,眾人離去,粟裕的夫人楚青帶領兒女將客人送到門口——客人來訪,無論職位高低都要親自送出門,這是粟裕留下的規矩。

後記>>

1983年5月,大兒子粟戎生被調任為某陸軍野戰部隊師長。行前,他去醫院向父親辭行,“這時父親的病情很重了,說話已吃力。他只是說,師這一級很關鍵,連、團、師的鍛鍊對軍隊幹部極為重要。”和以往一樣,粟裕沒聊家務瑣事,這也是他留給兒子的最後一句話。

儘管看起來嚴苛到近乎無情,但粟裕的教子“十字訣”卻照耀了三個孩子的一生。作為長子,粟戎生選擇了和父親同樣的道路。從軍45年,粟戎生一步一個腳印,從士兵升到中將,再升任北京軍區副司令員,終於成長為一名合格的高階將領。“父親沒有給我們留下物質上的東西,除了三塊從骨灰裡篩出的彈片。我們把最大的一片捐給了國家,剩下的兩小塊,可以說是我們‘傳家寶’。父親留給我們的精神食糧十分富足!”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齊齊哈爾歷史」建華區的歷史沿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