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公元前403年 —公元前222年 )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
戰國七雄之一。
趙國疆域版圖
戰國時期趙國疆域非常遼闊,極盛時期版圖跨越了河北、山西、陝西、內蒙四個省區以及河南、山東兩省的部分地區。趙氏立國之初,趙襄子甫一即位便實施北進戰略,並逐漸將大部分代戎之地兼併,開始了對該地區的經營。
趙國國君嬴姓趙氏。趙國始祖造父,為商朝名臣飛廉(蜚廉)次子季勝之後,因征伐徐國有功,受封於趙城,由此為趙氏。趙氏歷經二十餘代,傳至趙簡子趙鞅、趙襄子趙毋恤。趙鞅打破了晉國六卿的格局,趙毋恤力戰智、韓、魏的圍攻,簡襄之烈確立了趙國版圖。
前403年,韓、趙、魏正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始命趙烈侯趙籍為侯。 國都曾先後在晉陽(今太原)、中牟(今鶴壁)、邯鄲(今邯鄲),前372年又立信都(今邢臺)為趙之別都。
至趙武靈王時,趙國稱王,施行胡服騎射,沿陰山修築趙長城,前296年滅中山國。疆土囊括了河北省的大部分、山西省的大部分、內蒙古的陰山以南的部分。成為東方六國最強大的國家,與秦國展開了數十年的爭霸。
前228年,趙國都城邯鄲被秦軍攻破。趙國大夫們北逃到代,共同擁立趙代王嘉繼續抵抗秦軍。前222年,秦軍攻滅趙代王嘉,趙國滅亡。
趙國貴族出自商朝名門嬴姓部族,為商紂王手下大將嬴飛廉(蜚廉)的直系子孫。始祖造父為飛廉的四世孫。趙國國君為黃帝五世孫伯益(大費)之後,與秦王族本是同一祖先。伯益因輔助大禹治水而被舜帝賜為嬴姓,其部族為嬴姓部族。夏朝末年,伯益次子若木之玄孫費昌棄夏投商,為商湯駕車,輔助商湯滅夏立商,成為商朝的功臣。嬴姓部族成為商朝貴族,世代輔佐商朝。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紂,嬴姓部族的惡來與父親蜚廉一起為紂王效力,惡來後被周武王所殺。周武王去世後,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商紂王之子武庚趁機挑唆發動三監之亂,嬴姓部族捲入。蜚廉還有一個兒子叫季勝。季勝生孟增。孟增有寵於周成王,他就是宅皋狼。宅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
造父為周穆王駕車,並在周穆王平定徐國徐偃王造反時立了大功,被周穆王封賞趙城(今山西洪洞)。自此以後,造父族就稱為趙氏,為趙國始祖。
趙國是戰國七雄之一的諸侯國,初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後遷都中牟邑(今鶴壁),又遷至邯鄲(今河北省邯鄲),成侯時期又立邢為信都(邢臺),秦末漢初,趙氏復國後仍以信都(邢臺)為都,地處四戰之地,疆土主要有當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陝西省東北隅。西有秦國,南有魏國,東有齊國,東北燕國,北方則是林胡、樓煩、東胡等遊牧民族的地域。另外趙國附近還有小國中山國。
遠古時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為二。 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團的徽章,氏是一個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標誌。姓氏合二為一,是秦漢時才開始的。《漢書地理志注》和《說文解字》記少昊氏為嬴姓。嬴即燕的異字,且又同音,故嬴即燕。少昊氏初以燕(玄鳥)為圖騰,故成為嬴姓的始祖。趙人的先祖即嬴姓(少昊氏之後),趙氏(趙城叔帶之後),世代輔佐殷商。
武王伐紂,諸姬並起。與殷商屬於近枝的嬴姓就走向了衰落,尤其是蜚廉這一支嬴姓部落因愚忠於紂王而被周王室所厭棄。惡來戰死,失去了宗主之位,在周王室的安排下,惡來之弟季勝擔任蜚廉族的宗主。季勝曾孫造父善御戎,相傳造父為周穆王御,因助周平定徐偃王之亂,封於趙城,其後以趙為氏。造父善於御戎,侄子大駱(惡來之後)善於繁衍馬匹。受造父之薦,周王室不計前嫌,啟用罪臣惡來之後大駱,封於汧(qiān,千)河、渭河之間管理馬匹。大駱孫秦仲封大夫,秦仲之子趙其是為秦莊公,故秦趙同宗。後造父六世孫奄父救周宣王於千畝之戰,其子叔帶為周朝卿士,因不滿周幽王的昏庸,離開周王,侍奉晉文侯。從此趙氏便在晉國落腳,漸成望族。
前497年7月,晉國最強大的範氏、中行氏,圍攻趙氏,趙簡子逃往晉陽避禍,晉陽城於是被包圍。11月,智氏、韓氏、魏氏三家軍隊奉晉定公之命攻打範氏、中行氏。但由於範氏、中行氏太過強大,智氏、韓氏、魏氏反而被範氏、中行氏打敗。範氏、中行氏決定向晉定公發動進攻,以下犯上,終於遭到了眾叛親離。
戰爭持續到前490年,曾經在晉國最強大的範氏、中行氏日益呈現劣勢,無法在晉國立足,棄城而逃亡齊國。長達近8年之久的晉國內戰結束,晉國六卿制衡的格局終於被打破了。
前454年,智伯率韓、魏二家圍攻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南晉源鎮),趙襄子堅守城池,並策反韓氏、魏氏二家共同滅智氏。前453年,趙、魏、韓三家瓜分了智氏的領地。從此之後,一直到邯鄲淪陷時的公元前228年,趙國領土大致為今山西省北部和中部,河北省西部和南部、內蒙古的陰山以南的部分。
趙襄子死後,其弟趙桓子自立為君。桓子死後,襄子之兄趙伯魯之孫趙浣,是為趙獻子。獻子之子趙籍後來繼位,即趙烈侯,是趙國的開國國君。在前403年,趙烈侯與韓、魏三家分晉,建立趙國。
趙武靈王時期由於受到與中山之戰失敗的恥辱,信宮(今邢臺)大朝五日,釋出胡服騎射的國策,在全國開始了影響深遠的“胡服騎射”,全國士兵改變傳統的寬大戰服改為緊小為特徵的胡服,改變傳統的步兵為主體的軍隊結構改為騎兵和弓弩兵為主體的軍隊構成。
“胡服騎射”政策,放棄中原人的寬衣博帶和戰車戰術,換以短衣緊袖、皮帶束身、腳穿皮靴的胡服和單人騎兵戰術,國力大強。趙於東北攻滅了中山國(請參看趙滅中山之戰。),西北打敗了林胡、樓煩。在北邊新開闢的地區設定了雲中(今呼和浩特托克托縣)、雁門(今山西忻州市代縣)、代(今河北蔚縣)三郡,並從今天的河北張家口到內蒙古巴彥淖爾盟五原縣修築“趙長城”。
前284年齊國吞併宋國後遭到列國一直反對,燕、趙、秦、魏、韓五國拜樂毅為將,大破齊國。齊國遭到五國伐齊的沉重打擊雖然勉強復國但實力極大衰落,從此一蹶不振,趙國在東方挫敗了最大的競爭對手齊國,同時,趙武靈王進行的胡服騎射改革使趙國建立起中國第一支制式騎兵部隊,使趙國一躍成為關東六國之首。
趙武靈王更親自喬裝使者入秦,考察秦國地形,意圖於九原出擊繞開函谷關攻滅秦國。沙丘宮變之後,趙武靈王去世,趙惠文王繼位。期間趙國名將名相輩出,數敗秦軍。於澠池與秦盟會後,趁秦攻楚的機會出擊關東,奪取齊的高唐,又遍擊關東諸國,奪取土地。一時在關東聲威無量,直至因上黨郡歸屬問題導致的長平之戰。
戰國時期,北方的趙國自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進行了相當徹底的軍事改革。趙武靈王志向遠大,眼光不凡、意志堅定、立排眾議大膽的推行移風易俗,並選練精銳弩弓騎兵。趙國在六國中率先組建起了強大的騎兵部隊。在前307年至前296年的十二年間,趙國西破林胡、樓煩、北滅中山,拓地千餘里。
趙國君臣睦、將相和。肥義、樓緩、虞卿、樂毅、田單、趙奢、藺相如、廉頗、趙勝、李牧等良相名將輩出。趙國民風剽悍、崇尚氣力、慷慨悲涼之士甚多,又得兵法之教,故迅速成為戰國中後期的北方軍事強國。其崛起速度之快,出乎天下人意料之外,足令六國為之側目。在戰國中後期,東方三強(魏、齊、楚)相繼衰落,秦國之威獨步天下之時,趙國時為中流砥柱,其作用可謂是舉足輕重。
趙國對秦國而言可謂是東出的最大的阻礙,秦趙兩國統治集團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外交伐謀是越演越烈。武靈王使秦、完璧歸趙與澠池相會等重大外交事件的發生,就是秦趙雙方相互試探、暗中較勁的真實體現。秦昭襄王威震天下,卻受辱於趙國大臣藺相如並非其心甘情願,實是迫於趙國實力,不敢造次發難、迫不得已耳。這一輪政治外交上的較量,秦國外厲內荏,趙國爭鋒相對,秦國沒有討得任何便宜。前269 年秦派大將胡陽率精兵數萬越韓境上黨進攻趙國的閼與,反而在閼與之戰中,被趙奢所統領的趙軍精銳突騎所擊敗。
公元前262年,秦國出兵攻伐韓國的野王(古地名)。野王投降秦國。韓國上黨郡與本國的聯絡被切斷。韓桓惠王懼怕秦軍兵鋒,決定主動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息戰禍。上黨郡守卻不願降秦。韓桓惠王於是派馮亭接替上黨郡守遂行降秦的相關事宜。馮亭也不願降秦,為避免加強秦國,同時利用趙國力量抗秦,他獻郡於趙國,趙孝成王接受,封馮亭為華陽君同時仍任上黨郡守,派平原君趙勝領五萬趙軍接收上黨。公元前261年,秦國進攻韓國,斷絕了韓國上黨郡與韓國本土的聯絡。
公元前261年4月,秦國派王齕領兵進攻上黨,意欲一舉兼併之。廉頗領兵二十萬救援上黨。其時,上黨大部分土地已被秦軍攻陷。馮亭率殘部歸附於廉頗軍中。
秦軍(王齕)與趙軍(廉頗)的首次遭遇戰中,秦軍前鋒斬趙裨將茄。初戰不利後,趙軍據守空倉嶺防線。秦軍攻擊前進突破防線,佔領趙軍堅固堡壘。趙軍被迫往長平方向退卻,於石長城以西的丹河一線構築長壘防禦。秦軍再次強攻趙軍陣地。趙軍戰敗,堅守百里石長城。石長城建築于丹朱嶺至馬鞍壑一線的分水嶺上,面向秦軍的南坡形勢陡峻。石長城底寬4米,隔段築有堡壘,依山勢綿延百里,只在中段有一天然隘口名為故關,為南北交通的必經之路,築有城門與長城渾然一體。
趙軍於百里石長城全線佈防,以故關為重點防禦地段。居高臨下抵禦秦軍。秦軍進攻受挫,約趙軍出長城決戰。趙軍拒不出戰。在廉頗的統御下,趙軍堅壁以戰成功的遏制了秦軍的攻勢。
秦軍攻戰數月毫無進展,因補給線漫長後勤壓力太大。為扭轉局勢,秦利用趙國派使者入咸陽和談的機會,示好於趙,其他諸侯國懼怕秦趙媾和於己不利不敢支援趙國;同時使用反間計,在邯鄲散佈謠言:“秦之所惡,獨畏馬伕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年輕氣盛的趙孝成王本自惱怒廉頗軍隊傷亡很多,屢次戰敗卻堅守營壘不敢出戰,謠言四起,不啻於火上澆油。於是趙王力排眾議,臨陣換將,以自己喜愛的年輕將領趙括(趙國著名將領馬服君趙奢之子)替代廉頗為長平前線最高統帥。
公元前260年夏,趙括接管長平前線四十五萬趙軍。秦國得知訊息後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抵達長平接替王齕指揮秦軍。趙括到達前線後,立即改變原有的軍事部署和防守戰略並撤換大批中下級軍官,收縮兵力準備主動出擊,企圖一戰殲滅秦軍,收復上黨。
白起針對趙軍的動態,以丹河東岸的長平為依託,沿丹河東岸的天然髙崗構築起長達18公里的主陣地,右翼一直延伸到小倉東河北岸,以抵禦趙軍主力的進攻。另安排25000人在決戰開始後切斷從石長城出擊的趙軍退路;另5000騎兵遮絕留守石長城的趙軍與趙軍主力之間的聯絡。
趙括在對秦軍所知甚少的情況下,指揮主力出擊屯紮在故關前的秦軍部隊。秦軍按照白起的將令,接戰不久後便詐敗,沿直通長平的大道逃跑,把追擊的趙軍主力引誘到預設戰場。趙括不知中計,指揮全軍猛攻秦軍陣地,給予秦軍重大殺傷,但秦軍頑強抵抗,趙軍無法攻破。此時趙軍主力已經遠離故關12公里。預伏在小東倉河北岸的兩萬五千名秦軍突然出擊佔領韓王山,切斷了趙軍的退路。五千騎兵也兵臨故關前,使留守故關的趙軍不敢支援。趙軍被完全分為兩段。趙軍出擊主力失去後勤保障,秦軍抓住有利態勢,從兩翼攻擊趙軍。趙軍分兵作戰,不能取勝,被秦軍壓縮在了秦軍防禦壁壘所在的將軍嶺與韓王山所夾挾的一片低凹的山谷。
面對險惡戰局,趙括命令部隊原地築壘防禦等待援兵。秦軍乘勢合圍趙軍於谷地。趙軍被圍的訊息報到邯鄲。趙孝成王意欲合縱抗秦,遣使求救於臨近的楚、魏等國。但由於之前趙國使者入咸陽和談得秦昭襄王厚遇,諸侯國不願救趙。趙孝成王只得派出本國的部隊趕往長平前線救援。秦國方面,得知趙軍主力已被合圍,昭襄王親自趕到河內郡,給所有的郡民賜爵一級,命郡內十五歲以上男丁悉數出徵支援長平前線,阻擊趙國援軍,被圍的趙軍無法得到援助。9月,在被困46天后,趙括在突圍時被秦軍射殺。趙軍傷病餓殍無法再戰,只得全體投降。秦軍俘虜趙軍近40萬人,己方傷亡過半。
秦軍對近40萬降卒心有餘悸。白起假意許諾說準備把降兵中身體強健的帶回秦國,而年老體弱傷殘幼小的會放歸趙國。趙人不疑。白起又以酒肉安撫降卒,後令秦兵以白布裹頭,吩咐說“凡首無白布者,即系趙人,當盡殺之。”趙國降卒不曾準備,又無器械,束手就戮。40萬趙軍,一夜俱盡。史載當時“血流淙淙有聲,楊谷之水皆變為丹,至今號為丹水”。唯有240名年紀幼小的趙兵被秦軍放歸趙國以散佈恐慌,震懾山東六國。坑殺趙卒的訊息傳入趙國,整個國家中“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孫,妻哭其夫,沿街滿市,號痛之聲不絕”。
秦雖然取得長平之戰的勝利,但士卒死傷過半,糧草消耗巨大,秦無力繼續攻邯鄲滅趙。且士卒連年征戰,士氣低靡,戰線太長補給困難。加上新佔之地民心不固,隨時都有可能叛亂。韓魏楚蠢蠢欲動,其側翼相當不安全(其後秦正是因此而敗)。故秦接受了趙國的割地求和。
然而,趙在割地上卻分歧擴大。最終趙王決定不履行和約,轉而備戰。秦昭襄王大怒,遂以舉國之兵攻趙,邯鄲之戰爆發。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趙孝成王六年元月,秦聚兵約五十萬人,分兵三路,左路司馬梗率軍進攻趙之太原,取之,以牽制趙北方主力使不得南下;右路約十萬增兵南陽,以拒魏楚聯軍;中路軍約三十萬人,直取趙之邯鄲。七、八月間,趙之武安、皮牢,兩座趙都唯一可依賴的戰略屏障被秦攻破。次年十月秦圍邯鄲。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正月至八月間,趙國採取堅壁清野的戰略,放棄野戰和衛星城,集中各地的守軍及糧食全力保衛都城邯鄲。而此時趙國的精銳士兵早已於長平之戰中損失殆盡,邯鄲城內士卒多為剛徵集的下民,約三四十萬人,且多為40歲左右的老人(古40歲即為老)或13到18歲的弱童。而年輕力壯計程車卒不超過十萬,其中包括趙王的宮衛步兵和少量騎兵,大約一二萬人,這些構成了趙日夜突襲秦兵的主力。守將為大將軍廉頗、宮衛統領樂乘,而平原君趙勝成為邯鄲之戰實際的最高指揮官。但是,邯鄲的下民因長平之戰,幾乎每家皆有喪子、喪夫、喪父,故同仇敵愾,誓衛趙都。
秦軍以五大夫王陵為將,軍眾在三十萬左右,以武安為據,包圍邯鄲。秦軍構成以步弓兵為主,且攻城器頗多。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前258)秋,十月,五大夫王陵率軍急攻邯鄲城,秦弓弩手,將數十萬支箭射向邯鄲城上,掩護步兵攻城,而步兵分兩隊,一隊肩扛雲梯,強登邯鄲城牆,一隊推衝車直攻城門,且秦分三軍不分晝夜輪攻趙都。但是一個月下來,秦軍僅校官就戰死五名,傷亡近兩萬人,而且不得停下休整,邯鄲城卻並未攻下,遂轉為小規模進攻以奪趙志。然而,趙軍卻一再出精銳步兵甚至少量騎兵突襲秦軍營柵,竟使秦累有傷亡,反使秦軍日夜防備,士兵多有懈怠。
邯鄲前線的戰況飛快的傳到秦昭襄王的手中,秦昭襄王十分的生氣,而是時武安君病重,不得行,只好一面書信督促王陵,一面組織援軍。收到信的王陵軍於十二月間,在寒風中向趙都邯鄲發起第二次大規模的攻擊,但疲憊的秦軍,在趙軍弓弩下,多有傷亡,士卒戰皆不利。趙出兵擊之,卻秦數十里,秦折兵數千人。
邯鄲城內,天寒地凍,傷員遍城,但士兵依舊士氣高昂。平原君趙勝將府內積糧存衣,散佈趙民,並令其家人搶救傷員,大將軍廉頗帶甲上城親自督戰,平原君亦往之。趙兵多弱,廉頗命弱者立城,強者於城內休養,逢戰而輪換,又命善射者集而射秦。期間趙之精銳常出城,多有不回,但秦亦傷亡慘重。
秦昭襄王五十年正月,將軍王齕率兵十萬及大量的兵備糧草到達邯鄲。五大夫王陵即調整兵力準備向邯鄲發動第三次,也是攻趙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可以相信王陵已經知道秦王的不滿及以王齕代之的先兆,可以肯定的是王陵軍第三次的進攻相當猛烈。
此時邯鄲被圍將近四個月,城內兵員損耗和糧食供給已顯危機,人心在冬季更顯得脆弱。但在廉頗、樂乘諸位良將的率領下趙軍依然士氣高昂。同時秦軍在受到增援後士氣也開始高漲。戰事進行月餘,趙兵拼死抵禦秦軍進攻並取得勝利。秦軍傷亡慘重,士卒多怨。秦王以陵戰不善,免,王齕代將。其後王齕率軍連續攻打邯鄲近五個月,依然沒有攻下。十月,秦王殺了白起後又命鄭安平率軍五萬支援王齕。此時邯鄲城處於最危急的時候,糧草早已斷絕,據《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記載:“楚使春申君將兵赴救趙,魏信陵君亦矯奪晉鄙軍往救趙,皆未至。秦急圍邯鄲,邯鄲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
趙軍依舊不屈的抵抗著。同時平原君趙勝的外交戰開始起作用,至十二月初,終於,魏軍八萬楚軍十萬均已趕到邯鄲外圍,秦國也不斷的增兵汾城(河東之地)以為聲援,雙方大戰一觸即發。同年十二月,信陵君指揮魏楚聯軍,對秦軍發動了強大的攻勢,魏軍擊於西,楚軍擊於東,趙軍應於內,秦軍三面受敵,全線崩潰。王齕率秦軍主力向西急退數百里,入汾城才稍事喘息。在邯鄲城南駐防的秦軍鄭安平部約兩萬人,被趙軍重重圍困。鄭安平部遠離主力,糧草斷絕,突圍無望,只得全軍降趙。三國聯軍乘勝進攻汾城,秦軍大敗,被迫撤至河西,夾河對峙。聯軍乘勢收復河東六百里之地,其威大震。
長平邯鄲之戰後,趙國實力迅速下滑,再也無力同秦國爭霸天下 。東方六國從此再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單獨抗衡秦國。戰國進入了諸侯合縱抗秦的時代。
長平之戰、邯鄲之戰後,趙國實力及其地位一落千丈。廉頗在趙國之敗後,被趙王重新任用相國並封為信平君,於趙孝成王十五年破燕軍;十六年圍燕都;二十一年取魏繁陽。其後因事逃奔魏,後轉至楚為將,率軍作戰因楚兵不如趙兵,戰不得志,在壽春抑鬱而終,臨死思報趙國。龐煖在廉頗出走後,面對秦國、燕國的進攻毅然挑起了趙國的大梁。趙悼襄王三年,燕犯趙,龐煖率軍抵。於常山東垣戰燕軍。此戰,趙兵多用強弓勁弩,其傷亡甚重。燕軍皆不利。後撤,遇李牧。又撤,遇龐煖。大敗。此戰死燕兵二萬餘人,其餘的奔潰或投降了趙軍。其後與李牧合兵下燕,武遂、方城。趙王贊其曰:“將軍武勇,廉頗還趙”。趙悼襄王四年,龐煖統率趙、楚、魏、燕之銳師五十萬攻秦。趙悼襄王六年秦長安君及大將軍蒙驁率軍十萬攻趙,龐煖領軍十萬御之,殺秦軍三萬,射殺蒙驁。趙國頓時國威大震。
趙幽繆王三年,秦將桓齮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深入趙國後方,攻佔了赤麗、宜安(今河北葶城西南),對趙都邯鄲構成嚴重威脅。李牧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抗擊秦軍。李牧率邊防軍主力與邯鄲派出的趙軍會合後,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他認為秦軍連續獲勝,士氣甚高,如倉促迎戰,勢難取勝。遂採取築壘固守,避免決戰,俟敵疲憊,伺機反攻的方針,拒不出戰。桓齮認為,過去廉頗以堅壘拒王齕,今天李牧亦用此計;秦軍遠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進攻肥下,企圖誘使趙軍往援,俟其脫離營壘後,將其擊殲於運動之中。李牧洞悉敵情,不為所動。當趙將趙蔥建議救援肥下時,他說“敵攻而我救,是致於人”,乃“兵家所忌”。
秦軍主力去肥後,營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於多日來趙軍採取守勢,拒不出戰,秦軍習以為常,疏於戒備。李牧遂乘機一舉襲佔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秦軍及輜重。李牧判斷桓齮必將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擊敵人,將主力配置於兩翼。當正面趙軍與撤回秦軍接觸時,立即指揮兩翼趙軍實施鉗攻。經激烈戰鬥,10萬餘秦軍,全部被殲。桓齮僅率少量親兵衝出重圍,畏罪逃奔燕國。
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率五國聯軍大破秦國於河外,趙也有參與。其後,燕國派遣當年與樂毅攻齊的劇辛為帥,率軍攻趙,趙將李牧、龐暖抵抗,大破燕軍,劇辛自殺而死。龐暖擊敗燕後,組織聯軍攻秦,舉春申君為帥。五國聯軍與秦軍於潼關附近與呂不韋決戰,秦將王翦建議先襲最遠來的楚軍,楚軍聞知而逃,四國聯軍也退。其後一直沒有再發生大規模的戰鬥,直到前229年。
前229年,秦攻趙國,趙幽繆王派李牧、司馬尚率軍抵抗。秦將使用反間計使幽繆王殺李牧、司馬尚。秦將王翦於是率大軍攻趙,突破井陘口。前228年,攻陷邯鄲,俘虜了趙幽繆王。
趙國逃亡的大夫們共立趙嘉為王,在代稱王六年。曾在前226年之間,與燕軍合兵於易水之西,大戰秦軍。戰敗後,燕王交出太子丹。前222年秦軍向代進軍,破滅趙代王 嘉,至此,趙國滅亡。
趙國國都
趙國三選都地:
初都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
後遷中牟(今河南鶴壁西),
再遷邯鄲(今河北邯鄲)。
趙國名人趙國公子
平原君趙勝(? - 前251年),即平原君。戰國時趙國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人。趙武靈王子,趙惠文王弟。相惠文王及孝成王。封於東武城(今山東省武城縣西北),號平原君。喜賓客,養食客數千人。趙孝成王七年(前259年),秦圍趙都邯鄲(今屬河北省),他在城中堅守三年,後率毛遂等門客求救於楚、魏,擊敗秦軍,遂存趙國。與齊孟嘗君、楚春申君、魏信陵君齊名,時稱四公子。
安陽君趙章 《(約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95年),嬴姓,趙氏,名章,趙武靈王長子,趙惠文王異母兄,母韓氏。趙章原為太子,因趙武靈王寵幸吳娃,於是改立吳娃之子趙何為太子。但趙武靈王見趙章失位,而且侍奉弟弟,於心不忍,一度想將趙國一分為二,由二子各自為王,但為大臣們所阻。最後將其封於代郡,號稱安陽君,以田不禮為國相輔佐。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禪位給趙何,是為趙惠文王,趙武靈王自稱主父(君主之父)。公元前295年,趙章得知趙武靈王與趙惠文王在沙丘遊獵,於是和田不禮趁機發動兵變,史稱沙丘之亂,可此戰只殺死了國相肥義,沒能殺死他的弟弟趙惠文王。將領高信率軍平亂,趙章逃亡到趙武靈王行宮中,趙武靈王接納了他。後來公子成與將軍李兌等從邯鄲領兵前來增援,圍困趙武靈王,將趙章誅殺,趙武靈王因無法突圍,最終餓死於沙丘宮中。》
平陽君趙豹 《趙惠文王之母弟,是戰國時期趙國貴族。》
文臣
郭開《 (戰國末年趙國大臣)戰國時期趙國奸臣,趙王遷寵臣。歷仕趙悼襄王、趙幽繆王兩代君主。》
郭開
張耳《(前264年-前202年),河南開封(今河南開封市)人。漢朝開國元勳。初為信陵君門客,授外黃縣令。 參加陳勝起義,擔任校尉。支援武臣為趙王,擔任右丞相。武臣死後,擁立趙歇為趙王,扶趙抗秦。項羽分封諸侯時,受封常山王,定都襄國(今河北邢臺市)。受到陳餘攻擊,歸順漢王劉邦,參加楚漢之爭。隨從韓信平定趙國,受封趙王。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去世,時年六十三歲,諡號為景,史稱趙景王。》
鄭朱《鄭朱,戰國時期趙國大臣,活躍於趙惠文王、趙孝成王時期,為趙國貴臣,先後兩度代表趙國與秦溝通。》
仇液《仇液,又作仇郝,戰國趙國人,宋國的相國。公元前306年,仇液奉趙武靈王命令出使韓國。公元前298年,秦昭王攻楚國,取得析(今河南西峽)十六城,趙國樓緩入秦國為相。齊國、魏國、韓國攻秦至函谷關。楚國想和齊國結盟,魏國勸說趙國、宋國同齊國、魏國、韓國三國聯合,以孤立秦國。趙國拉攏宋國,便以仇郝相宋,趙國、秦國、宋國聯盟,對抗齊國、魏國、韓國的聯盟。公元前295年,秦國免除樓緩,宋康王也免除仇液。一說,趙國認為樓緩開始不利於己,讓仇液到秦國,仇液用門客宋突的計策,使秦國免除樓緩用魏冉為相。》
公孫龍《戰國時期名家離堅白派的代表人物-公孫龍(前320年-前250年),字子秉,趙國邯鄲(今河北邯鄲)人。 “名家”離堅白派的代表人物。“詭變學”的祖師。為名家代表人物之一。名家是活躍於戰國中後期,提倡“正名實”學說的流派,即要“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實相符”。名家善於辯論,以進行邏輯分析和探尋思維規律見長,故又稱“辯者”,西漢始稱“名家”。馮友蘭在他的《中國哲學史》中將名家分為“合同異”與“離堅白”兩派,前者的代表人物為惠施,後者的代表人物為公孫龍。》
毛遂《戰國時期趙國平原君門客-( 公元前285年- 公元前228年),一說為戰國時期薛國(今山東省棗莊市滕州)人,另一說為戰國時期滎陽郡陽武(今河南新鄉市原陽縣)人》
藺相如《藺相如(生卒年不詳),今保定市曲陽縣相如村人,戰國時期趙國上卿,趙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最重要的有三個事件: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 。藺相如原為宦者令繆賢的舍人。趙惠文王時,秦昭王寫信給趙王,願以十五個城池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和氏璧”來到秦國,據理力爭,機智周旋,終於完璧歸趙。公元前279年,秦王與趙王相會於澠池(今河南澠池西),他隨侍趙惠文王,當面斥責強大的秦國,不辱國體,使趙王沒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為上卿,居官於廉頗之上。廉頗居功自恃,不服相如,恥居其下,並揚言要羞辱相如。藺相如為保持將相和睦,不使外敵有隙可乘,始終迴避忍讓。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善自謙抑的精神感動了廉頗,於是親自到藺相如府上負荊請罪,二人成為刎頸之交。》
藺相如
虞卿《名信,卿是他的官職,舜帝后代,卿姓的得姓始祖,趙國中牟(今河南鶴壁)人,戰國時期名士。 虞卿善於戰略謀劃,在長平之戰前主張聯合楚魏迫秦求和;邯鄲解圍後,力斥趙郝、樓緩的媚秦政策,堅持主張以趙為主聯合齊魏抵抗秦國。後因拯救魏相魏齊的緣故,拋棄高官厚祿離開趙國,終困於魏都大梁,於是發憤著書。著有《虞氏徵傳》、《虞氏春秋》15篇。》
虞卿
許歷《周赧王四十六年(趙惠文王三十年,前270年),秦軍派重兵圍困閼與(今山西和順縣)。趙惠文王召趙奢商議。趙奢認為:“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附《趙奢傳》)趙奢此議與趙王不謀而合。於是,趙王任命趙奢為將,率軍往解閼與之圍(參見閼與之戰)。許歷當時僅身為一名普通百夫長,隨軍出征》
肥義《(?—公元前295年),肥氏,名義,戰國時趙國大臣,邯鄲(今邯鄲市肥鄉區)人。本為趙肅侯的貴臣,趙武靈王繼位後由其輔政。他的思想開明豁達,在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遇到阻力時,極力勸說武靈王,堅持改革,不必顧慮,使武靈王下定了改革的決心。之後又精心輔佐幼主趙何,在"沙丘宮變"中,為保護趙惠文王而慘遭殺害。》
武將
趙奢《趙奢(生卒年不詳),趙國名將,戰國時期東方六國八大名將之一,趙武靈王之子,現陝西西安碑林中有一通《大隋故蕩邊將軍信州典籤馬君墓誌銘》。為隋朝開皇二十年(600年)刻。該碑文曰: “君諱禾犀,字老生,扶風郿邑人也。其先則趙靈王之子馬服君之後。》
龐暖《龐暖是著名的兵家和縱橫家。《漢書·藝文志》兵權謀家著錄有《龐暖》三篇,縱橫家又著錄有《龐暖》二篇。龐暖是趙悼襄王時的將軍,公元前二四二年(趙悼襄王三年)龐暖曾擒殺燕將劇辛,次年曾率趙、楚、魏、燕四國的銳師攻秦。《鶡冠子·世兵篇》曾講到“劇辛為燕將,與趙戰,軍敗,劇辛自剄,燕以失五城”。》
廉頗《(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廉頗(前327~前243) ,嬴姓,廉氏,名頗,字洪野 ,中山郡苦陘縣(今河北省定州市邢邑鎮)人。 戰國末期趙國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李牧《(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李牧(?~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趙國柏仁(今河北省隆堯縣)人 ,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樂乘《(戰國時期趙國將領)樂乘,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趙國將領,與樂毅、樂間父子同族。樂乘本是燕國將領。公元前256年,樂乘與慶舍擊敗秦國將領王齕。公元前251年,樂乘隨軍攻打趙國,結果燕軍大敗,樂乘遭趙軍俘虜,於是投靠趙國,趙孝成王封其為武襄君。公元前250年,樂乘與廉頗率軍圍攻燕國,燕國以重禮求和。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去世,趙悼襄王即位。趙悼襄王聽信讒言,派樂乘代替廉頗掌兵。廉頗因怒攻打樂乘,樂乘逃走,而廉頗流亡到魏國。其後事蹟不詳。》
司馬尚《(戰國時期趙國將領)司馬尚,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趙國將領,因趙王遷聽信讒言,被廢。》
賈偃《趙國將領,生卒年不詳,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率趙軍聯合魏軍攻韓之華陽,秦軍救援韓國(詳見華陽之戰),趙魏聯軍被秦將白起擊敗,魏國損兵13萬,趙國損兵2萬》
趙括《(戰國時期趙國將領)趙括(?-公元前260年),嬴姓,趙氏,名括。戰國時期趙國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熟讀兵書,但缺乏戰場經驗,不懂得靈活應變。趙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中,趙孝成王急於求勝,趙國中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老將廉頗。趙括一反廉頗的策略,改守為攻,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動全線出擊,向秦軍發起進攻。秦將白起分兵兩路:一路佯敗,把趙軍吸引到秦軍壁壘周圍;一路切斷趙軍後路,實行反包圍,使趙軍糧道斷絕,困於長平。最後,趙軍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圍五次不成,趙括親自率勇士突圍,英勇殺敵,被秦軍射殺而死,數十萬趙國士兵投降,後來被秦軍坑殺。》
扈輒《(戰國時期趙國將領)扈輒,趙國將領。趙王遷二年(前234年),秦將桓齮進攻趙國的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武城(今河北磁縣西南),扈輒率軍救援,兵敗被殺,秦軍攻佔平陽、武城,十萬趙軍戰死。》
趙蔥《(戰國時期趙國將領)趙蔥,男,戰國末期趙國將領。王翦因急擊趙,大破殺趙蔥,虜趙王遷及其將顏聚。次年十月,邯鄲併入秦。》
顏聚《顏聚是戰國末期趙國將領,原本是投奔來趙國的齊國人。趙王遷七年(前229年),秦派王翦攻趙,趙以李牧、司馬尚統軍。秦軍不得進,就以重金賄賂趙王寵臣郭開,他在趙王面前散佈李牧、司馬尚想謀反。昏聵的趙王遷一聽到這些謠言,不加調查證實,立即委派宗室趙怱和顏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馬尚。李牧不從命,趙國暗中佈置圈套捕獲李牧並斬殺了他,撤換了司馬尚。三個月後,王翦因急擊趙,大破趙軍,趙怱被殺,顏聚和趙王遷都被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