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一死,武則天熬出了頭。她有些女漢子的做派卻頗得性格懦弱的唐高宗李治喜歡,野心勃勃的武則天肚皮也給力,生了兒子,她抓住機會,煽惑得皇帝全力支援廢掉王皇后、立她當皇后。
以長孫無忌為首的文武大臣從大局出發,極力反對這件事。
正在皇帝和武昭儀一籌莫展時,原以為鐵板一塊、團結一致的大臣中,卻跳出了一股主動迎合他們的力量,那是一批官場失意者(以許敬宗和李義府為核心)。
他們看準這是一個風口,想當一隻飛起的豬。
明著支援武則天、其實想著藉機升官發財。
皇帝和武則天頓時有了底氣,覺得不需要再藏著掖著,直接挑明瞭說。
皇上召長孫無忌、褚遂良、李績、于志寧四位宰相到內殿議事,可李績稱病溜了。
剩下的三位,長孫無忌是領頭人,級別最高,又是皇帝的舅舅。
於是,皇帝直接對著他說話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現在皇后沒有兒子,武昭儀生了兒子,我打算把皇后廢掉,立武昭儀為皇后,你們意下如何?
按照三人事先約定,長孫無忌沒說話,褚遂良發言了。
褚遂良說:皇后出身世家,是名門閨秀,是先皇為陛下所娶,她賢良淑德,沒有失職行為。先皇病重時,拉著我的手囑咐:我的好兒子,好媳婦就託付給你了。陛下您當時也在旁邊,不會忘了吧?
褚遂良和長孫無忌一樣,也是深得李世民信任的顧命大臣。
他反對廢王立武的理由有三:
第一,皇后必須出生世家大族。這是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傳統,皇帝要和社會上最有實力的家族通婚,來加強自己的力量。
王皇后出自名家,而武則天家是暴發戶,出身就不符。
第二,王皇后是“先朝所娶”,按照孝道,皇帝不能違反父親心願,隨便把皇后廢掉。
第三,皇后沒犯什麼錯,沒有廢掉的理由。
所以,褚遂良很硬氣地說:皇后無錯,為什麼要廢?
褚遂良的反對有理有據,高宗雖不悅,也只能無奈作罷。
第一回合,外廷贏了。
但武則天豈能善罷甘休,她鬥志昂揚,皇帝被推著,只能進不能退。
第二天,唐高宗又把這幾個人召集到一起,商量此事,上次以生病為由半路跑掉的李績這次乾脆稱病沒上朝,還是那三個宰相到內殿和皇帝商議。
這次,褚遂良直接退了一步:皇上,您如果真不喜歡王皇后,可以另選皇后。為什麼非選武氏呢?
下面一句話直戳高宗的痛處。
“武氏當過先帝的才人,那是先帝的小老婆。天下人會怎麼說?”
說白了就是武氏歷史不清不楚,怎麼能當皇后?
說完這些,褚遂良直接上了肢體動作,摘下官帽,開始咚咚地磕頭,額頭都快磕出血了。
邊磕頭邊說:若陛下不聽微臣的意見,就讓我回家種地去吧。
好脾氣的唐高宗面對此景也生氣了,大聲說:把這個褚遂良給我拉下去!
皇帝還沒怎麼著,你一個大臣先要死要活的,眼裡還有沒有我這個皇帝。
你是顧命大臣,我讓你連自己的命都顧不了。
正在朝堂上拉拉扯扯亂做一團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朝堂的簾子後面突然傳來一個高亢的女聲:何不把這個老蠻子打死!
說話的不是別人,正是武昭儀。
周圍的人都傻了。皇帝和大臣議事,後宮的武昭儀卻來偷聽,偷聽不說,還衝出來發表意見,成何體統?
這一聲怒喝,把武昭儀強悍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到了關鍵時刻,真性情就露出來了,和當年剛進宮時訓獅子驄的做派別無二致。
武則天,就是一個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的女人。
出現這種場面,皇帝、大臣都不自在。
長孫無忌經驗老到,趕緊說,遂良受先朝顧命,有罪不可加刑。
君臣又是不歡而散。
可這麼一鬧,皇帝想在小範圍內解決問題不可能了。
接著,高宗原本沒有通知的宰相韓瑗也上表,聲稱如果立武昭儀做皇后可能傾覆大唐。
很快,另一位宰相來濟也上書反對,宰相集團步步緊逼,唐高宗、武則天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事情發展到現在,七位宰相已經有六位登場。
褚遂良、韓瑗、來濟旗幟鮮明地表示反對;
長孫無忌、于志寧雖然沒有明確表態,但顯然也選擇站在皇帝的對立面;
此外侍中崔中禮行將就木,可以忽略;
可還有一位重要人物一直稱病沒有露面,那就是宰相——李績。
唐高宗隱隱感覺,李績有可能是他開啟局面的缺口。
於是,皇帝單獨召見李績,說:我想立武昭儀為皇后,可褚遂良十分反對,他是顧命大臣,這事是不是……
唐高宗一臉希望地看著李績,李績是個有大智慧之人,他沒有正面回答,只是笑著說了一句:這是陛下您的家事,何必要問外人?
此話一出,高宗和武則天在廢立皇后問題上的困惑一下子煙消雲散了。
人們常說人微言輕,可李績的身份地位很不一般,所以他的話很有份量。
李績,民間傳說中大名鼎鼎的徐茂公,瓦崗寨英雄,唐初的名將。
民間早有“呼風喚雨諸葛亮,神機妙算徐茂公”的傳說。
李績對皇上忠誠,對朋友義氣,在人們心目中是個道德高尚的人,在唐朝打江山的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而且李績出道早,比同時代的將領年輕。當年那些開國元勳,老的老死的死,只有李績還活躍在政治舞臺上,成了軍方的代表人物。
他如此表態,就代表軍方的態度,不想摻和到宮廷鬥爭之中。
這等於給皇帝吃了一顆定心丸。
因為如果李績代表的軍方和長孫無忌他們的意見一致,有可能因“廢王立武”搞事情,把皇帝換掉,這在當時是可能做到的。
長孫無忌等人都是文官,秀才造反,很難成事。
李績態度一明朗,許敬宗馬上在朝堂上逢迎:一個農民多收了十鬥麥子,都想換個老婆;皇帝擁有天下,換個皇后有什麼了不起?關咱們什麼事?
許敬宗當然奉命行事。
他一到處宣揚,明顯就是皇上派出的代言人,於是大多數朝臣選擇沉默,中間派的力量又強大了。
發展到此,針對廢立皇后的事情,出現三個意見鮮明的派別。
第一,長孫無忌為首的反武派;
第二,李績為首的中間派;
第三,許敬忠為首的挺武派。
那麼這三個派別是怎麼形成的,我們做一下分析:
首先看反武派。這些人總體是關隴貴族出身,其中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是顧命大臣,而且大多數是從太宗時代就活躍於政治舞臺的元老重臣,都是宰相,掌握著巨大的權力,是既得利益者。
他們之所以反對,一是傳統觀念,二是對太宗政治路線的忠誠,三是維持現有的政治局面,不要自己的地位利益有所動搖。
挺武派,都是些官場上懷才不遇或者有才無德的小人,為了追逐一己私利,可以不擇手段。
而以李績為首的中間派,手握重兵的軍方人士,一般不願意捲入內戰。
如果介入,成功了,很容易受到猜忌,功高震主就會有殺身之禍。
再者,李績此人天生行事謹慎,謹慎到了圓滑的程度。他不願意捲入皇家事務。他從來和長孫無忌就不是一個陣營的,沒必要跟著他反對皇帝的決策。
李績明白,自己無論如何也沒有長孫無忌的勢力大。在高宗一朝,李績雖然官居一品司空,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都不出聲,韜光養晦,也是一種政治智慧。
朝廷中有了派別,皇帝和武則天利用手中的權勢,利用支援派,團結中間派,打壓反對派,很快形勢開始扭轉。
反對派雖然佔據宰相的大多數,但他們缺乏軍隊的支援,並不具備優勢。
武則天和唐高宗勝券在握,他們不需要再顧及什麼。
沒過多久,反對派中最激烈的顧命大臣褚遂良,被貶為潭州都督,潭州就是今天的湖南長沙,就是把他從首都長安貶到了長沙,哪裡涼快到哪兒待著去吧。
殺雞儆猴的效果立竿見影,褚遂良被貶之後,反對派集體選擇了沉默。
武昭儀的厲害有目共睹。
至此,內宮外廷的障礙都已經消除。
永徽六年(655年)12月12日,唐高宗下詔書:王皇后、蕭淑妃謀行鳩毒,廢為庶人,母及兄弟,併除名,流嶺南。
王皇后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本來讓武則天進宮排擠蕭淑妃,沒想到直接讓人家把自己擠下了皇后的寶座。
女人吶,戀愛時智商為零;爭風吃醋時,智商直接成了負數。
皇后被廢,中宮不可一日無主。
六天之後,許敬宗聯絡百官上表,請求重立中宮。
當天,皇帝就頒佈了立武昭儀為皇后的詔書。
詔書中對武昭儀極盡誇獎之能事。
說她門第好,是國家的勳臣之後。才華高,品德優,所以被選入後宮,在後宮深得眾人喜歡。我當年當太子,整天侍奉父親於床前,父親看我如此周到用心,就把武則天賞賜給我。這事兒與漢朝的王政軍如出一轍,所以現在要立她為後。
如此詔書,幾乎每一句都針對反對派的反對理由給出駁斥,直接讓他們無話可說。
這篇詔書就出自溜鬚拍馬者許敬宗之手,他的滿腹經綸終於有了用武之地。
武則天從貞觀十一年進宮,經過18年的坎坷,終於實現了自己的皇后夢!
與眾不同的是,武則天冊立皇后的當日,竟然接受了朝中百官和四夷酋長的朝拜,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
以往的皇后只接受有職銜的婦女的朝拜,而武則天還接受了百官的朝拜,顯然她不願意只做六宮之主。
前進的路沒有盡頭,武則天下一步要做什麼,且看下節內容。
官場就是職場,領導意見不一,你選擇如何站隊,決定你在職場的輸贏。
如何成為職場贏家,是一種綜合素質,切不可為了一時之利,做損人利己的小人。
只是應該懂得職場就是戰場,一招不慎,可能導致滿盤皆輸!一定要謹慎吆!
脫口秀紅人李雪琴說,她就喜歡看領導吵架,誰贏她就站在誰那方。當然,這是一種調侃,但也是一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