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歷史上,唐玄宗李隆基與楊玉環的愛情故事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尤其是著名詩人白居易以此為背景寫得《長恨歌》傳世後,這一故事更被賦予很多神話色彩,成為很多少男少女心中完美的愛情典範。然而,撥開歷史迷霧重新審視馬嵬之變不難發現,其中有很多可疑之處。世人對馬嵬之變的瞭解多來自白居易的《長恨歌》,而白居易所在時代距離馬嵬之變已經過去很久,他本人又不是核心朝廷成員,所得到資訊非常有限,所以白居易筆下動人心絃的馬嵬之變可能只是皇權交割過程中一個冷酷的陰謀。
白居易的《長恨歌》雖傳世,但他本人並非玄宗時代人,更毋庸提了解馬嵬之變前因後果
一、“神奇”的兵變
翻開世界歷史不難發現,任何國家任何時代,一旦發生兵變往往伴隨著大量流血,尤其是最高領導者。其中邏輯非常簡單,組織變亂者是對當前秩序或利益現狀不滿,而最高領導者恰恰是現狀的重要維護者,若不能除掉最高領導者,則變亂等同於無。而且在殘酷的皇室鬥爭中,“秋後算賬”屢見不鮮,任何一個頭腦清醒的兵變組織者都不會放過最高領導者,至少要將之軟禁。可這恰恰是馬嵬之變的“神奇”之處,作為大唐帝國最高統治者,唐玄宗不僅在兵變中全身而退,參與兵變的將領竟在處決楊貴妃後主動結束兵變。此後,大唐王朝更是完成一次混亂但穩妥的權力交接。整場兵變在非常平和氣氛中結束,除楊氏一族外沒有多餘的犧牲,處處透著不可思議,使人不得不懷疑所謂的“馬嵬之變”是李隆基為幫助兒子李亨掃平“障礙”。(也有一種說法是李亨聯合陳玄禮發動馬嵬之變,但既無史料佐證也不符合馬嵬之變前後邏輯與現實,所以不做討論)
歷史上的楊貴妃很少出現在公共場合,知道她的人很有限
二、“幸運”的陳玄禮
如果說馬嵬之變非常“神奇”那這場兵變的直接指揮者陳玄禮就堪稱“幸運”,一場大動盪結束,不僅沒有受到波及,還能一路繼續追隨李隆基入蜀,返回長安後得封蔡國公,堪稱“幸運”。這位參與平定韋皇后一系的玄宗親信將領在“安史之亂”前就已經是龍武大將軍,掌管禁軍,是李隆基的親信之一。從李隆基核心“親信圈”中的高力士和李林甫可以看出,他對於身邊親信的選拔眼光獨到且準確,所以陳玄禮能出任禁軍高階將領,對李隆基的忠誠肯定不會有問題。在《新唐書》中也有他多次向李隆基勸諫的記載,可以看出他在玄宗一朝的特殊地位。但對他而言最“幸運”的事卻是馬嵬之變後,李隆基在蜀地有無數機會可以除掉他,可最終不僅沒有動手,反而和他一同返回長安,陳玄禮本人也加官進爵,全然不像曾發動兵變將領該有的待遇。
李隆基並不是一位昏庸的君主,親自選拔的禁軍將領怎能輕易被他人滲透?
三、不該“熟悉”的楊貴妃
楊貴妃是馬嵬之變的主角之一,以陳玄禮為首的禁軍要求除掉楊貴妃。這本就是一個奇怪的要求,陳玄禮不會不知道除掉玄宗妃子的後果,等於將他自己逼到牆角,這與他後來的“反正”行為完全矛盾。可這裡還有一個被人忽略的問題,那就是以陳玄禮為首的禁軍為什麼會“認識”楊貴妃。受很多影視與文學作品影響,世人想當然認為李隆基與楊貴妃會像現代夫妻一樣經常共同拋頭露面。但實質上,按唐代禮制,除個別級別很高宴會,楊貴妃根本沒有太多機會走出宮殿。即使在特殊級別宴會上,參加的朝臣對於楊貴妃也要守禮,不能直視,所以朝廷中真正知道有楊貴妃其人的朝臣非常少,知道其長相的人更是鳳毛麟角,像陳玄禮這種主要在外廷活動的武將則幾乎沒機會知道。可就是這樣一個“外人”卻熟悉“不該熟悉的人”,精準除掉楊貴妃,這其中到底是誰提供的資訊就非常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