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經濟是決定性的歷史力量,是任何時期的政治首腦人物都不能忽視的生存支柱。當年,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財政改革的種種舉措,今天看來依舊有著深刻的啟示和借鑑意義。
王永江
一、重用理財能手
1916年,張作霖以盛武將軍督理奉天軍務,當上北洋政府任命的奉天省最高軍政長官。兩年以後又當東三省巡閱使,成了名符其實的“東北王”。然而,擺在他面前的嚴峻問題是財政困窘,入不敷出,金融危機,商民凋敝。1916年,奉天省積欠約300萬元,欠外債1000餘萬元,財政赤字高達130萬元之多,而當時全省歲人僅1000餘萬元,全部用於抵債尚且不足,財政形勢是相當嚴峻的。
張作霖雖然出身綠林,沒有文化,卻在江湖生涯中悟出了正確的從政道理,深知“吾此位得自馬上,然馬上得之,不可馬上治之”。他懂得治世人才的重要性,甘言厚幣,廣攬名人賢達,尤重理財能手。當時,王樹翰和王永江,並稱“奉天二王”,“皆以善治財賦名”。張作霖選中“二王”,整頓奉省財政。
1916年5月29日,張作霖任命王樹翰為奉天省財政廳長,謀求解決財政危機。王樹翰面臨著“奉票擠兌”的金融風潮。由於“奉票”跌落,錢商搶兌銀元,造成金融市場混亂舊幣乘機而入。張作霖支援王樹翰“揚湯止沸”的對策,力圖扼制通貨膨脹。他用“築堤疊壩”的理財方法,以行政手段限制兌換數量,向日本人借外債維持財政支付,又用武力壓制搶兌“奉票”的不法分子,對投機倒把的錢商起了威懾作用。王樹翰確是理財能手,但是並不想助長疆帥擴軍備戰的實力,主張“藏富於民”,顯然不符合張作霖的需要,他任職一年餘便辭職。
1917年5月,張作霖改任王永江為奉天省財政廳長兼東三省官銀號督辦。王永江精明嚴峻,勇於任事,曾任數縣稅捐局長,主持遼陽等地警政,“群推為全省警務之冠”,深受張作霖器重。經他大力整頓財政,取得日趨穩定的顯著效果,說明張作霖治理財政方略,首在知人善任。
二、剔除流弊,厲禁中飽私囊
財政廳長王永江是個有膽有識的人,他上任之後,先從調查研究入手,發現奉天省財政紊亂的根源在於主管財政部門的官員口是心非,掛羊頭賣狗肉,混水摸魚,營私舞弊,貪汙中飽,層層剝削。王永江上任不到3個月提出了一份《整頓金融意見書》,得到了張作霖的全力支援,以“秋霜烈日”的精神,大刀闊斧地進行了財政改革。
王永江首重綱紀,厲禁中飽,用嚴格的財務制度來限制官員貪汙公款。他對財政隊伍全面進行審查,將不良的稅捐局長盡行撤換,改變了以往各縣知事與稅捐局長虛報、貪汙的積弊。“一時摧稅之吏,皆股慄聽命。”財政面貌為之一新。
王永江注意節省政府財政開支,防止官員揮霍浪費,認真審查各行政部門財政預算,壓縮用款,預算以外用款嚴格控制,絕難批准。機關人員編制極為精簡,節制冗費。從政府機關抓起,解決財政困境,可以說是抓住了“節流”的根本點。
三、建立稅務獎懲制度
張作霖支援王永江理財,以整頓稅務為中心,建立規章制度。他規定各稅捐局,都有明確的指標、年額,凡是收稅超額完成定額指標的,按規定提取若干成作為獎金。從局長到巡員又按職務級別“合理提成”,都能分得獎金。如果發現有舞弊行為,要受嚴厲處分。於是,各地稅捐局都努力爭取超額完成收稅任務。據記載:“局長所得年皆鉅萬,省庫亦因之大盈,財政廳人員例亦分稅局之長征提成。”,稅務人員有了積極性,從不馬虎從事。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助長了官吏搜刮百姓,激起民憤,例如鳳城等地曾經發生群眾抗捐鬥爭。
四、改革“奉票”,整頓金融
張作霖支援王永江改革“奉票”計劃,發行“奉大洋票”,改“奉小洋票”為“奉大洋票”本位。“奉小洋票”因發行量過多而貶值。1917年8月,奉天省政府下令廢除“奉小洋票”本位,改為“奉大洋票”本位,規定“奉大洋票"1元等於“奉小洋票"1元2角,收回“奉小洋票”。“奉大洋票”與全國通用現大洋銀元貨幣單位統一,與日本正金鈔1元相等,防止錢商從兌換差價中牟利。同時發行“匯兌券”,防止銀元外流。奉票搶兌風潮逐漸平息。張作霖又頒佈《收銷各縣私貼章程》、《查收私貼考成辦法》,下令取締各類雜幣私貼在奉天省流通,提高了東三省官銀號發行奉票的地位,取消殖邊銀行、華富銀行、商業銀行的紙幣發行權,實行統一的奉票貨幣,整頓金融市場,穩定了財政秩序。
五、廣開財源,增加政府收入
張作霖認為開荒耕種,擴大農業生產是增加財政收入的主要渠道。他批准整頓財政方針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開墾荒地,獎勵移民。奉天省所屬荒地甚多,從1915年秋,奉天省官地清丈局開始丈放省屬閒荒。1916年,到局報領者已有300餘起,共丈放21.59萬餘畝。從1915年到1916年,奉天省共放出官荒581635畝。1916年,張作霖強迫達爾罕親王開放遼河南北蒙荒4000餘方。同時,張作霖下令對放熟地畝普遍清丈,透過丈放浮多地畝和督促墾地升科來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例如,奉天省清丈民地數額。1916年為534843畝,1918年為585538畝,1919年為1950143畝。東三省耕地增長指數,如以1908年為100,1913年為117,1918年為134。由於招民墾荒,東三省人口迅速增加。1912年總數為1877.4萬人,1917年增至2106.9萬人。
在城鎮,張作霖透過擴大工商的辦法增加財政收入。1917年3月15日,國務院致電各省督軍“擴張實業,救濟金融”。張作霖於3月17日命令奉天總商會“密行各分會妥為勸導,勿滋疑慮。一面擴張商業,以應時需”。據統計,1917年奉天省共有商會“個,會員5547人,為東三省之冠。奉天雜貨商鋪陸續增加,工廠、公司紛紛成立,到1919年約有商鋪3000多家。商稅鋪捐成為張作霖又一個生財之道。
張作霖還下令將奉天省內的礦山開採權完全收為官營,又廢止了嚴重虧損、將來沒有收益希望的官營事業,經營不善的官有財產,如有歸民經營必要的,儘快歸民管理,減少損失,開源節流。
六、抵制北京政府攤派增稅
張作霖在處理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財政關係上,採取了維持現狀,抵制增稅的態度。例如,1917年北洋政府國務院擬增收奉天省田賦、貨物稅、屠宰稅等項捐稅總計345萬元。張作霖覆電國務院,“奉省比年不登,民力凋敝,賦稅收入,逐年退減”。“如果力能作到,敢不龜勉以圖,內以濟中央之急,外以纖地方之困。無如商困已極,民艱尤甚,縱施竭澤之策,亦無益財之方。”“與其虛懸此格,無益財用,似不若仍列原額,稗歸實際。”張作霖主張依照原額上交,反對增加捐稅,以維持與中央的財政關係,爭取地方財政經濟的迅速好轉。
張作霖在動盪時局中著眼扭轉財政危機,表現出經濟思想中的成功因素。他力施改革財政,經過3年時間,使奉省經濟狀況發生根本變化,還清外債400萬元,省庫存餘1100萬元,一改奉天多年財政危機狀況,面目為之一新,是清末歷屆東三省總督無法比擬的。張作霖改革財政的業績對奉系軍閥的發展產生深刻影響,也是東北近代財政史上一次重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