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是歷史上非常厲害的謀士,從古代的時候,就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在歷史上,劉伯溫可是媲美諸葛亮的人物,不可否認的是,劉伯溫對明朝的功績是非常大的。
不過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朱元璋開始卸磨殺驢了。
對於這些明朝的開國功臣來說,本來能夠享盡榮華富貴,可是到了之後,洪武四大案出現了。
在這四大案中,大部分明朝的開國功臣全被殺死了。
由於洪武四大案的出現,讓明朝數萬人遭受到了牽連,由此死傷數萬人之多。這時候在明朝做官有危險!
不過還有一些官員活了下來。作為明朝的開國功臣,劉伯溫肯定是其中之一,他對明朝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劉伯溫的結局還算是不錯的。劉備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其次還有“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劉伯溫與姜子牙、諸葛亮併成為中國歷史上的“謀略三聖”。
由此可見劉伯溫即使是在古代史上,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就連朱元璋自己都評價劉伯溫為“吾之子房也。”
洪武三年,在功臣封賞中被封為誠意伯。
不過現在看來,與其他明朝的開國功臣相比,劉伯溫的封爵明顯低了很多。這其中自有朱元璋的用意。
眾所周知的是,劉伯溫的神機妙算不比袁天罡差什麼,後人對劉伯溫的作品也是熟悉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燒餅歌》,這個作品已經是人人皆知了。
對於朱元璋的心思,劉伯溫肯定是知道的。原因就是劉伯溫神機妙算,對於這樣的皇帝來說,劉伯溫這樣的大臣應該是懂得進退的。
當時的劉伯溫看到了朝廷的勢頭不對,於是便以自己“身體患病”為由,於洪武四年,告老還鄉了。
雖說劉伯溫告老還鄉了,但是朱元璋仍然不放心。
劉伯溫告老還鄉之後,不問世事,這時候朱元璋仍然對他不放心。
回到家鄉之後,劉伯溫每日裡學習經史子集,這時候的劉伯溫逐漸走向了人生的盡頭。洪武八年正月,劉基感染風寒。
知道此事之後,朱元璋立即派出了胡惟庸前往探望,與其說是探望,不如說是讓胡惟庸看看劉伯溫有沒有謀反之心。
看到了劉伯溫的情況後,朱元璋指派的御醫來給劉伯溫看病。
這位御醫是朱元璋親自指派的,為得就是讓御醫看看劉伯溫是不是真的有病了。
御醫開出了藥方,不過這時候的劉伯溫已經病入膏肓了,吃什麼藥都沒用。
去世之前,劉伯溫給了胡惟庸一筐魚,囑託將這筐魚帶給朱元璋。
史書對此記載為“上知誠意伯薨,涕袍而悲,撫籍而嘆,獨不知魚為何意,喟左右宮人:劉基善弄巧謀,影弓昭危,死亦為之,其性如此。”
朱元璋知道劉伯溫病逝後,非常傷心,可是朱元璋根本不知道這筐魚有什麼用意。
朱元璋看著一筐魚疑惑不解,但是不久劉伯溫便去世了,又死無對證。
洪武二十五年,劉伯溫已經去世17年了,也就是在這一年中,朱元璋明白了劉伯溫的用意。
當時胡惟庸將一筐魚送到,卻因為擁擠而死,這個意思不就是說皇子皇孫們,都擠在京城,為了“奪嫡”最後都身死了麼?
這不是劉伯溫在提醒自己不要把兒子們集中在一起嗎?
於是朱元璋沒過多久,就將皇子分封為藩王,前往了自己的封地。
後來朱元璋想起了一件事,就是這些藩王都前往了自己的封地。
但是劉伯溫說了一句“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也。”
這就是暗時朱元璋,皇位的繼承人要選擇最小的皇太孫,這樣就避免了皇子們的爭奪。由此朱元璋聽從了這個建議。
於是朱元璋便立了朱標的兒子皇太孫朱允炆為太子,可是朱允炆繼位之後,開始不斷的實施削藩。
在這樣的情況下,朱元璋成為了靖難之役的“罪魁禍首”。
這樣的做法無疑是對的,朱棣繼位後,出現了永樂盛世。可是最終這筐魚竟然全部死光了。
現在看來,魚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死光是很正常的,但是朱元璋不這樣看,他不由得冷汗直冒。
此時的朱元璋更加感到後怕,他彷彿看到自己所有子孫像這一筐魚一樣都死掉了。
劉伯溫不僅預測了17年後,更預算到了252年後大明王朝被滅亡後的那一幕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