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943年1月,反法西斯陣營在各個戰場捷報頻傳,這意味著同盟國度過了二戰中最困難的時期,勝利的天平已逐漸向其傾斜。心情不錯的羅斯福、丘吉爾從未來世界格局出發,決定舉行三國首腦會議,這就是著名的“卡薩布蘭卡會議”。

對西方國家不信任的蘇聯統帥,尤其是對丘吉爾沒有誠意的做法極為不滿,以忙於戰事為由不參加了。果不其然,英國人為了自身利益試圖在美國人面前,再次擺出一副“老大”的樣子。但讓他們失望的是,美國人不再言聽計從,而是據理力爭。

美國人的底氣來自哪裡?

與丘吉爾試圖在戰後領導一個歐洲集團不同的是,羅斯福更看重主宰全世界,因此希望開闢第二戰場,幫助蘇聯抗擊德國。但英國人總想在美國人面前充當“老大哥”,將其綁在英國人的戰車上,但在這次會議上,美國人的態度卻很強硬。

首先,巴布亞半島戰役勝利結束,以及瓜島戰役也在收官之際,都意味著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與蘇聯抗擊德國,英軍在非洲反攻一樣,美軍不再是一年前“初出茅廬”的樣子。如今,美國人有實力和資格與英國人“叫板”。

其次,從本質上看,拉薩布蘭卡會議是一場純粹的軍事會議。隨著美國進入戰時體制一年多,同盟國的武器裝備更加有賴於美國的支援和幫助,擁有戰備物資分配權的美國,自然不願再聽英國人的“吆五喝六”,他們要有自己的話語權和主導權。

更重要的一點,一年前的“阿卡迪亞會議”,美國人放著眼前的日本人不打,卻要全力支援歐洲戰場,顯然是被丘吉爾忽悠得一愣一愣的。馬歇爾等人一致認為,過去吃的虧,一定要扳回來,這裡面不僅是臉面問題,更多的是“誰聽誰”的問題。

不過,讓馬歇爾、金上將等人倍感意外的是,英國人參加這次會議做了充分的準備,除了三軍參謀長外,還有一支龐大的參謀團隊,甚至還有一艘6000噸的通訊船。尤其是離開倫敦前,丘吉爾特意囑咐參會人員,要有“滴水石穿”的耐心。

同時,丘吉爾還做了進一步分工,由他負責做羅斯福的工作,參謀長們則全力爭取馬歇爾,至於死硬的“反英分子”金上將,乾脆不用理他。英國人為了實現其進攻義大利,打擊德國“軟腹部”的戰略意圖,可謂是做足了功課,勢在必得。

馬歇爾與金上將掘棄前嫌,“一致對外”。

著名的“卡薩布蘭卡會議”,表面上看似盟軍“大團結”的景象,但實際上,雙方從第一天的談判開始,圍繞著是否開闢第二戰場等問題爭得不可開交。有備而來的英國人,反對馬歇爾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的提議,建議擴大地中海的攻勢。

有意思的是,雖然美國陸、海軍兩軍種矛盾由來已久,但在英國人面前,馬歇爾與金上將掘棄前嫌、義無反顧地表現出精誠團結、一致對外。馬歇爾堅持按照“先歐後亞”戰略,強調集結重兵登陸法國,才是消耗德軍有生力量的捷徑。

金上將也及時“補刀”稱:“對多數美國人來說,主戰場是太平洋而不是歐洲”。他認為,瓜島和新幾內亞戰役取得的勝利果實,必須透過進一步的行動來鞏固,而避免日軍重新奪回主動權,就不能“讓日本人得到任何喘息之機”,要“痛打落水狗”。

他甚至提議,調整歐洲和太平洋戰場的武器和物資分配比例,將用在太平洋戰區兵員、飛機和艦隻的投入,由原來的15%提高到30%,並要求英國人積極採取行動,在緬甸同時發動攻勢。馬歇爾和金上將“一唱一和”,維持著美國的利益。

雙方的爭論僵持了4天,軍事會議“逢開必吵”。到最後,一向反感英國人的金上將,乾脆對其提出的所有建議,不分青紅皂白地一律反對,並要求英國人在出兵緬甸的問題上做出承諾。英軍將領們遇到近似“無賴”的金上將,只能是無可奈何。

面對英國人的支支吾吾,馬歇爾毫不客氣地威脅道:“倘若英軍無法在緬甸打通滇緬公路,導致中國軍隊放棄和日本人作戰,那麼美國就有必要遺憾地放棄對歐洲戰區承擔的義務”。說白了,歐洲戰爭美國人不參與了,英國人自己玩去吧。

幸好,在羅斯福、丘吉爾的斡旋下,雙方還是草擬了一份同盟國1943年目標的協議。其中“盟軍在太平洋上的行動,將繼續以保持對日本的壓力為目標”,金上將對此十分滿意,因為太平洋戰區對日作戰的行動,超越了完全防禦的限度。

好說話的馬歇爾,他的提議則放在了1944年以後。看來,有時候耍耍“無賴”還是有好處的,尤其是對紳士的英國人,讓其感到“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的痛苦,才好辦事。總之,蘇聯統帥沒來是對的,開闢第二戰場又一次擱淺。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2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歷史上嘉慶皇帝遇刺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