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歷史:
渭南作為縣名,始於前秦苻堅甘露二年(公元360年),以縣城在渭河南岸得名。考其沿革,更為悠久。
夏(約前21-前16世紀):傳說屬雍州,為有扈氏族活動區。
商(約前16-前11世紀):為驪戎國之地。
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屬畿內(京城效區)。
東周(前770年-前256):春秋時屬晉。秦武公十年(前688)秦伐土吉戎,在今年內渭河以北置下吉縣,縣治在今年內故市鎮附近的故縣村。次年置鄭縣,轄今渭河之南地。戰國時,渭南先屬魏,魏襄王五年(前314年)獻於秦,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置驪邑,轄渭河以南地區。
秦(前221-前206):渭河以南屬驪邑,渭河以北屬下吉。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設內史,轄驪邑、下吉等,此時,北部還設有蓮勺縣,據《漢書· 地理志》載:“當屬內史”。
西漢高祖元年(前206):項羽進軍關中,封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驪邑、下吉一度屬之,蓮勺亦當屬之。二年(前205年),漢設渭南,河上二郡。鄭、驪邑屬渭南郡,蓮勺屬河上郡,復隸內史。前197年七月,驪邑更名新豐。建元六年(前135年),分內史為左右。新豐、鄭、下吉屬右內史,蓮勺屬左內史。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右內史為京兆尹,左內史為左馮翊。新豐、下吉、鄭縣屬京兆尹,蓮勺屬左馮翊。新莽始建國元年到地皇四年(9年-23年),設烈郡、新豐、下吉、蓮勺各縣屬之。
晉(265年-316年),新豐、鄭縣仍隸雍州京兆郡,下吉、蓮勺仍隸雍州馮翊郡。東晉前秦苻堅甘露二年(360年)正月,割新豐、鄭縣地,置渭南縣(縣域在今老城北),隸雍州京兆郡。下吉、蓮勺仍屬雍州馮翊郡,後秦時,渭南、下吉隸屬未變,唯據《太平寰宇記》載:“姚萇廢蓮勺縣”。
隋初,置雍州,不久改為京兆郡,渭南屬之。開皇三年(583年),廢延壽郡。大業元年(605年),改夏封為下吉,並蓮勺,屬馮翊郡。大業十年(614年),將下吉縣治遷到今下吉城,隸同州。《兩京地理志》載,開皇十四年(594年),隋文帝過渭南,見塬上缺水,將縣城由明光塬遷至今老城。
歷史名人:
倉頡 :(約公元前4200年左右K)今白水縣城東洛河東岸史官鎮人,生平無可考。清人輯《世本·作篇》中說他是黃帝的“右史”,世謂倉頡為中國文字的創造者,稱之“倉聖”。
杜康:(約公元前十世紀),字仲寧,白水縣康家衛(今杜康鎮)人。生卒無可考。相傳他是周朝時釀酒術的發明者。被稱作酒祖。
寇準:(961-1023)字平仲,華州下邽(今臨渭區下吉鎮)人。北宋真宗朝三任宰相,封為萊國公,諡號忠愍,是著名的愛國主義政治家。
司馬遷:(公元前145—公元90?)字子長,馮翊夏陽(今渭南市韓城)人。西漢時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