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三十年代,滿清政府雖然已經被推翻二十餘年,但是絕大多數國人的思想還是因循守舊。而洋人在中國的土地上依舊趾高氣昂,自認為高中國人一等。
當時確實有一些中國人崇洋媚外,主動對外國人卑躬屈膝,卻也有一些熱血的中華兒女,渴望著向世界證明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
而當時有一個叫潘德明的年輕人,用了一種即使放在仍然非常新奇和振奮人心的方式——徒步和腳踏車環球旅行的方式,向世界證明了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的精神。
為彰顯民族精神拋棄事業潘德明1908年出生於浙江省湖州,他從小喜歡參加各種體育活動,爬山長跑等不在話下。後來就讀於上海南洋高階商校,是個高材生。畢業後從商,算是個上層人士。
1930年,在上海有幾個滿腔熱血的年輕人成立了一個叫作“中國青年亞細亞步行團”的民間組織。
他們在當時著名的報紙《申報》上發表宣告,說感嘆中華民族被列強凌辱,而人們卻整日麻木不仁,毫無民族精神可言,這個步行團打算透過徒步走向亞洲的方式。
宣揚中國五千年曆史的光榮,讓全世界都知道中華民族是威武不屈的。宣告一經登報,立刻引起了全國的轟動。
當時的潘德明正在南京開著一家餐館。看到報紙上的聲明後,潘德明感覺全身的民族之血都沸騰了。
沒有絲毫猶豫,他就毅然放棄了自己的餐館生意,隻身乘車來到上海意圖加入步行團。可惜的是當他到達上海後,步行團已經出發前往杭州。
潘德明隨即追到杭州,好在步行團造出了不小的聲勢,潘德明到了杭州後很快就找到了他們。
在跟步行團的團員們表達了一番自己的慷慨激昂之後,步行團欣然接納了他成為新的團員,開始亞洲之旅。潘德明歡欣不已,和一行人留下了一張珍貴的合影後,一起動身出發。
獨自一人決心環遊世界步行團一共八人,都是青年。旅行之路一路艱辛,經過浙江、福建後,他們又沿著廣東和廣西終於越過邊境,徒步進入越南。
緊接著一路又走到清化。此時步行團已經疲憊不堪,心中的雄心也被數月的枯燥乏味磨滅。他們已經堅持了很久,但顯然旅行需要的毅力高於他們的預期。
步行團的發起者們紛紛終止了原定的計劃折返,他們覺得已經走出國門,中華民族精神已經得到彰顯。
此時潘德明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條是繼續走向亞洲,另一條是跟同伴們一起回中國。可是,不尋常的人就有不尋常的想法,潘德明選了第三條,他要突破亞洲,進一步環遊世界。
總之到了最後,唯有潘德明這個後來者一人,堅持要繼續這一具有特殊意義的旅程。
就好像旅遊的時候,人們總喜歡留下個“到此一遊”一樣,潘德明也覺得應該為他的旅行留下點印記。1931年,已經身在越南西貢的潘德明,製作了一個大筆記本叫,起名《名人留墨集》,重達四公斤。
每到一個地方,他都要去拜訪當地的知名人士,請人題字留墨。一來以作紀念,二來宣揚國人。也由此,從越南西貢開始,潘德明正式開始了他一個人的環球之旅,開始丈量這個世界。
政要名流競相接見純步行整個世界有點勉強,潘德明於是買了一輛腳踏車。他從越南西貢開始,一路騎著腳踏車經過了東南亞的泰國、馬來西亞等國。
在東南亞,有著大量從我國沿海地區,例如福建廣東渡海而去的華僑,雖然身在異鄉,但仍然自認是中國的一份子,對事關中華民族的事情都很是熱衷。
潘德明想透過世界旅行來揚我中華民族精神的事蹟,慢慢的見之於一些當地的華文報端。很多華僑富商都被潘德明深深感動。潘德明所到之處,常常有華僑聞名來接應,並給予資助,好幫潘德明繼續之後的旅程。
經過新加坡,潘德明來到了印度,並且拜見了印度的文學泰斗、著名的詩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泰戈爾。
在印度,潘德明還如願以償的接受了甘地的接見。泰戈爾和甘地都是當時世界上影響力數一數二的人物。他們的接見讓潘德明不僅在華人界,更是在全世界都聲名鵲起。
再之後,潘德明所到之處,無論什麼國家,所有的名流都非常願意接見他,並給他題詞。
從印度出發,潘德明經過中東的伊朗、敘利亞等國、西渡蘇伊士運河後,來到了非洲大陸的埃及,而後又從亞里山大港乘船,度過地中海到達希臘。
從而來到了當時世界文明最璀璨的歐洲,開始了其歐洲之旅。在希臘,潘德明專門拜訪了奧林匹亞山。
這是奧林匹克的發祥地。由於種種原因,中國沒能參加1932的洛杉磯奧運會,潘德明特意來到這裡,在古運動場遺址內的柱子上貼上了一張紙條,上面用中英文寫著:“中國人潘德明步行到此。”
潘德明來到歐洲的時候,張少帥正在巴黎養病,平時深居簡出,概不見客。聽說潘德明來了,也饒有興趣的要見上一面,並在《名人留墨集》上題詞“壯遊”二字。
除此之外,此時的歐洲雖然希特勒在德國已經上臺,但樂觀的歐洲人還沒有意識到若干年後整個大陸都將燃燒在戰火之中。潘德明的行為堪稱浪漫主義的極致,一下俘獲了歐洲人的心。
潘德明遊歷歐洲十五國,各國的名流紛紛接見潘德明,包括希臘首相、英國首相、法國總統等等二十多位世界政要。
而從今天的眼光來看,其中最特別的就是要數當時的德國總理希特勒了。希特勒接待了潘德明整整兩天,饒有興趣的聽潘德明講述途徑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臨別的時候,曾是美術生的希特勒,還專門給潘德明畫了一張肖像。
能讓希特勒給畫像的人,估計世界上也數不出幾個來。
游完歐洲,潘德明又去到美國,美國總統羅斯福送了潘德明一枚金牌。旅程的最後一站本來是日本,但是當時日本已經佔領了東三省,潘德明氣憤不過,直接就回國了。
回國後不久,抗戰爆發,潘德明看著祖國遭到日本蹂躪心如刀割,有感而發,把原本籌集來勘探資源的十萬美金全都捐到了抗日前線,而他本人則從此隱姓埋名,不知道去了哪裡,只留下一本《名人留墨集》。
從潘德明出發到歸國,一共歷時7年,遊歷了40多個國家和地區。除了少數地區是騎腳踏車外,基本都是徒步。
潘德明可以說是徒步環球旅行的世界第一人。而他留下的《名人留墨集》則成了研究近代史的一本珍貴的史料。
我們很難知道潘德明最後為什麼突然銷聲匿跡。但試想如此理想浪漫主義的一個人,在大約百年前完成了如此壯舉,對自己和中華民族一定是非常的自傲和熱愛。
當他滿心以為世界可能因他而重新認識中華民族時,侵略者用鐵蹄用槍炮重重的砸碎了他的理想。
他的內心一定是悲涼而絕望的。假設是真的如此,其實潘德明大可不必如此,《名人留墨集》已經向世界證明了中華民族是如何的自強不息。
而且彼時他本人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影響力,如果他能把他的這種影響力化作抗戰的力量,豈不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