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為君者,對於臣子自然是心生防備,自古以來稱霸業者必須召集能臣且給予他們權力為自己效力,但如若打下江山,這些人也就成為了最大的威脅。杯酒釋兵權可謂是最為人道的帝王行為,功臣們可以舒舒服服的過日子,皇上也可以放心的治理國家。但並不是每一位帝王都會這麼做,而這時功高震主的臣子便只好自尋良策。
聰慧如王翦從他帶走秦國60萬大軍的那一刻起,他明白秦王的擔憂開始了。
為打消秦王的疑慮,王翦想出了最佳對策。正常來說討要封賞的行為是君王所不爽的,但對於此時的秦王來說,他非常開心。這次出征的王翦與往日不同,出兵前便懇求秦王賜予他田地與財物,且剛出了函谷關,就連續五次派人到秦王宮中,提醒嬴政千萬別忘了給自己的承諾。
“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按理說這種數次討要的行為是非常討人厭的,但此時卻透漏著王翦的智慧。他手握重兵,這場出征敗則一死,即便是勝了,60萬大軍在手的他又怎能讓秦王放心?數次討要封賞無疑向秦王傳達著一個資訊,我只想要錢財與舒適的生活,不想要權力。而對於秦王來說,他不怕王翦是個貪財之人,只怕他奪權篡位。而此時,一個貪財的王翦形象豎立在秦王心中,對於王翦來說,他躲過了一劫。
避禍的蕭何作為大漢的管家,也不是時時都能得到劉邦的信任。與開國功臣的鬥爭使得劉邦的內心愈發陰暗,對於那個曾無比放心的蕭何也漸漸起疑,而此時的蕭何也有了對策。
名聲太好是劉邦起義的關鍵一處,蕭何的名聲甚至超過了劉邦,這對於劉邦來說是無法接受的。而蕭何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幹壞事成為了蕭何的首要手段。強搶民宅,欺壓百姓成為了蕭何的日常行為,而得之此事的劉邦確是長舒了一口氣。頂多是批評兩句再象徵性的扣點工資,劉邦並不會把一個名聲惡劣的蕭何怎麼樣,反貪也不是劉邦認為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蕭何躲過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