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在三國演義裡,濃墨重彩。當時湧現了很多影帝。第一位自然非周郎莫屬。尤其是面對前來勸說自己的蔣幹。周公瑾演技高超,不費吹灰之力,第一次見蔣幹讓蔡瑁張允人頭落地,第二次又把龐士元送到曹操身邊,這次用計,居然讓曹操八十三萬人馬燒得片甲不回。
且看周郎妙計安天下:
蔣幹第一次上場:一方面周瑜暗窺曹軍水寨,心下大憂。正欲設計除去蔡瑁張允;另一方面曹操輸陣挫銳,又被周瑜窺探,也思計破之。 值此關鍵時刻,蔣幹上場:“某自幼與周郎同窗交契,願憑三寸不爛之舌,往江東說此人來降。” 這便是自作聰明的蔣幹。周瑜何許人也?那是孫策的結義兄弟,又是孫策的兩連襟。和孫策孫權兄弟情同骨肉,要去勸降的蔣幹如此不知,卻要厚顏無恥的去勸降,怎麼會成功?“操問曰:‘子翼與周公瑾相厚乎?’幹曰:‘丞相放心。幹到江左,必要成功。’
其一,兩軍陣前,豈有相厚?幼時同窗之誼,親於諸葛瑾諸葛亮同胞之誼否?親於魯肅對孔明軍中迴護相救之誼否?此兩者尚不可說,何況周郎自孫策起兵時便倚為臂膀,又有臨終託孤之情,再者此時蒙孫權“外託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必行,計必從,禍福共之”,蔣幹這“必要成功”,到底所憑何來?
其二,退一步講,即便真有相厚,或真可說,蔣幹與周瑜真相厚否?餘者不論,只是盜書一節,周郎在吳荷軍國大任,蔣幹趁機窺其機密盜其書信,如此豈是至交所做之事?自己不念情誼而痴想周郎念之,不是自欺欺人是什麼? 如果說諸葛亮是導演系畢業的,那無疑周瑜就是影帝,且極其擅長即興表演。且看他如何安排下香餌釣蔣幹這隻土鱉。先是佈局:“周瑜正在帳中議事,聞將幹至,笑謂諸將曰:‘說客至矣!’遂與眾將附耳低言,如此如此。”何為談笑用兵?便是如此!
接下來開始了華麗麗的表演。周郎先塞其口。以直擊曲,開門見山發問,可笑蔣幹只有佯做無辜的否認,那好吧,既不是說客,遠道而來,咱們宴飲為樂:“瑜告眾官曰:‘此吾同窗契友也。雖從江北到此,卻不是曹家說客。公等勿疑。’遂解佩劍付太史慈曰:‘公可佩我劍作監酒:今日宴飲,但敘朋友交情;如有提起曹操與東吳軍旅之事者,即斬之!’太史慈應諾,按劍坐於席上。蔣幹驚愕,不敢多言。”看到此處,不由又發睏惑,話說蔣幹自到江左,處處為周瑜所制,言無所出,這個“幹到江左,必要成功”到底所憑何來啊所憑何來?
話說周瑜安排下的排場還真不小,文官武將,各穿錦衣;帳下偏裨將校,都披銀鎧,一面武士雄壯,一面糧草如山。當中周郎大笑暢飲豪氣英發。影帝周瑜不過是在透露給蔣幹兩個訊息:
一、“假使蘇秦、張儀、陸賈、酈生復出,口似懸河,舌如利刃,安能動我心哉!”;
二、少年得意,壯志躊躇,同窗來此,現一下風光,權當衣錦還鄉,現下的得意忘形,也是為了稍後的大醉大意失書埋下伏筆。
於是子翼兄乖乖上鉤,因說不動周瑜,輾轉反側,看見那一案文書,“乃起床偷視之”,加上週郎的演戲演全套,夢話和私語,蔣幹便無絲毫懷疑,信了十成,“飛棹回見曹操”,迫不及待的就把蔡瑁張允給交代了。
如此,周郎一計成功。
不想蔣幹這貨中了一計,不去反思,又中一計。可見曹操陣營裡也沒有誰了。曹操誤殺了蔡瑁張允,但不想自承過錯,於是蔣幹也幸得無事。在曹操對黃蓋闞澤甘寧等疑惑不定的時候,蔣幹再次主動請纓,向江左行。要說周郎這同窗著實要得,大江之上,細作極難往來,要沒有蔣幹這過了明路的奸細,反間計如何得施啊,所以估計所有看客都非常理解周瑜聽聞蔣幹再次到來的大喜,當然又是話語間計成,次次如此,看來周瑜對付蔣幹真真是不用費什麼心思。
前一番佯喜,此番佯怒,影帝周瑜一番連續怒喝,又堵得蔣幹說不出一句痛快言語,然後就怒氣衝衝的把蔣幹軟禁到西山庵裡去了。可憐的蔣幹一點破綻也看不出來,於是又“心中煩悶,寢食難安”,然後順利吞下大香餌龐士元,“連夜下山,至江邊尋找原來船隻,飛棹投江北”。又是“飛棹”,為嘛每次蔣幹中計都這麼迫不及待呢,唉! 餘者不用說了,龐統巧授連環計,八十萬兵馬葬送於此。 看看蔣幹在這場戰役中的作用,也可以換一句話說,看看蔣幹是如何為周瑜分憂的,周瑜考慮如何殺蔡瑁張允,蔣幹來,計成;周瑜定下火攻計策,又恐大江之上,船隻四散,燒不盡絕,安排下連環計,卻無法名正言順的把龐統送入曹營,這時蔣幹又來,計又成。可見赤壁之戰最大的功臣不是周郎,不是龐統,不是諸葛,而是這位蠢得要死的蔣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