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宏偉和精緻完美結合的中和殿,歷史上命運也是多舛,明朝時,曾被接連遭遇三次大火,明天啟七重修後,運勢陡轉,再沒有什麼大災發生,這也使得它幸運的成為了紫禁城中路上惟一一座明代留下來的建築。
那麼中和殿主要是用來幹嘛呢?一句話可以概括:皇帝去太和殿參加大典之前可以在這休息,接受執事官員的朝拜。
中和殿
凡遇皇帝親祭,如祭天壇、地壇,皇帝會在前一天到中和殿閱覽祝文。祭先農壇舉行親耕儀式前,還要在太和殿查驗種子和農具。對,民以食為天,作為農業大國,明清兩朝的皇帝也得有自己的“自留地”,每年開春,親率百官,到城南先農壇祭祀先農神。先農神誰啊,先教民耕種的炎帝是也。
老年康熙
祭祀完,皇帝更換親耕禮服,親自耕種,表示皇帝率先垂範以衣食農桑為本是心繫社稷。這塊地,不多不少,正好“一畝三分地”,於是人們將它推而廣之,稱其個人利益或個人勢力範圍為“一畝三分地”,直到現在我們都還在使用。
古代農耕圖
皇帝站到田裡,是右手扶著黃色的用來翻土的農具耒,左手舉著黃色的鞭子,前頭由兩位德高望重老人家牽著黃牛,在悠揚的奏樂下,親手推個三壟地,就算是皇帝耕完地了。接下來,皇帝會移步觀耕臺觀看滿朝的王公大臣們耕作。等到秋天,親耕田收穫後,會將收穫的穀物,供京城的九壇八廟祭祀用。天子耕作的果實,各位神明也都嚐個鮮兒!
聽到這,有聽友會說,皇帝真是牛,作個秀都這麼大張旗鼓!
哎,這麼重大的國家祭典儀式感很強,甭管皇帝和百官樂不樂意十指沾泥腳上蹭土,他們必須要這麼做,天下的百姓可都盯著呢。要說歷史上,也不說所有皇帝都養尊處優,不懂農事。尤其是清朝的康熙,其重視農桑到了世所罕見程度。
古代祭天大典
康熙我們都知道是一位政績卓著的帝王,文治武功很好,也是你知道嗎?他還是一位一輩子熱衷於科學活動的帝王呢。他尤其對植物學頗有建樹,絕對是頂級的農業專家!除了處理日常政務,他還專門在紫禁城西的南海瀛臺那的豐澤園開闢了一處田地,供自己搞研究。親自施肥播種澆水除蟲收穫,皇家農民拜拜一枚。
雍正耕種圖
一年正值六月天兒,康熙正優哉遊哉的在豐澤園漫步,看著兩旁自個手把手培育的稻田,綠油油的長勢喜人,微風吹來,麥浪滾滾,甭提多愜意了!嗯?這是怎麼回事!突然.他停住腳步,定睛觀瞧,原來麥田中竟然有一株稻子,沉甸甸的彎著腰,已經泛黃成熟了!
哈!這不是我種的玉田稻嗎?不對,針對此稻瞭若指掌,一般每年的陰曆9月才成熟,而這一株整整提前了三個多月啊!
康熙不由的快步踏進麥地,小心翼翼的摘下了這一株的稻穗,輕輕拿布包好珍藏了下來。一眨眼第二年開春,康熙又在中和殿查閱完祭文,太和殿查驗完種子和農具,興沖沖的帶領王公大臣們趕到先農壇,在皇家一畝三分地親自種下了這株稻穗的種子,猜猜怎麼著?到了六月,是株株成熟粒粒飽滿。蒸熟嘗之,米色微紅而細長,氣香而味腴!康熙大喜特賜名為“御稻”。這麼好的早熟品種,先擱到嚴寒的塞北試試,沒想到一下子就成功了,糧食產量增加了好幾倍!趁熱打鐵,康熙又把御稻推廣到江浙一帶。
水稻成熟
因為南方氣溫好,沒想到御稻竟然能一年兩熟,百姓“無不歡然踴躍,傳為異寶。康熙也不由得感慨道,每飯時,嘗願天下群黎共此嘉穀也!他不知道,從此他開創了中國農業試驗選種的先河,促進了我國水稻的北移和江南雙季稻的發展,對當時的水稻生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達爾文在《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一書中,將“御稻”視為世界良種,對康熙給予了高度評價。
轉音訊、洗稿,剽竊者請自重,發現後起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