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變法很多,先不說宋朝的王安石變法、明朝張居正變法、清朝末期的戊戌變法等等這些在歷史上晚期出現的變法。單就戰國時期的變法來說,在戰國七雄之中,幾乎每個國家都有變法或者改革。比如:燕國樂毅改革、魏國李悝變法、齊國鄒忌改革、楚國吳起變法、趙國胡服騎射、韓國申不害變法、秦國商鞅變法等等。
要說歷史上哪個變法最成功,鄙人以為,秦國的商鞅變法是最徹底、最成功的。這樣說的原因是什麼呢?
在秦穆公時期,秦國滅掉了西方戎人國家,稱霸西戎,開闢近千里國土,囊括大片遊牧區。從民族性格上來說,遊牧民族具有剽悍、進取、剛毅、頑強、堅剛勇猛等特點。所謂遊牧,就是不斷地遷徙到更適合居住的地方。雖然,改變即伴隨著痛苦,但是他們也知道透過改變、遷徙才能生存下去,才能為之帶來更好的生活。再加上他們的性格特點,因此他們不懼改變。
到了秦孝公時期,商鞅受到重用,開啟了對秦國的積極改革。在孝公的一貫支援下,變法進行得很徹底,也很成功,也因此使得秦國變得國富兵強、傲立群雄。雖然,之後的秦惠文王時期,商鞅被殺了,但是商鞅的改革主張被保留了下來。透過繼續貫徹其變法,秦國也變得越來越強大。
反觀中原六國,農耕的生產、生活方式,使得農耕民族活在舒適、安逸的環境之中,與此同時也會造成國民整體的腐化、怠惰。所以在被這些情緒包圍的狀況下,他們不願作出改變。尤其是當變法危害到貴族利益的時候,變法很難開展下去;如果這個時候,君主對變法再不給予堅定支援的話,那變法是註定要失敗的。這就是為什麼其餘六國的變法都沒能長久。
綜上所述,所謂的變法,籠統地講,其實就是變國民的消極怠惰為積極進取,從而達到增加生產、發展經濟、富國強兵的目標。以期在諸侯國當中能有一個比較高的姿態。然而,從人性的角度來講,當人們在舒適的環境中待慣了,是不願作出改變的。雖然,勞苦大眾佔多數,但是那個時候沒有民主可言,他們沒有決定權。所以,變法能否成功,主要取決於統治階層內部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