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關於這段歷史,很多人說越王勾踐勵精圖治,最後,終於三千越甲吞沒了吳國!

  這事兒,不對!事實上其實是這樣的。

  在勾踐和范蠡經過吳國慘無人道的奴隸生活歸國後,因為范蠡在吳國的時候與勾踐的共患難,范蠡毫無爭議地成為了越國第一謀臣。而吳國的貧困經歷也讓范蠡明白了一個道理:讓廣大的越國人民餓著肚子去跟吳國交戰是不可能的,要想富國強民,必須搞活經濟。

  越王勾踐回國之後,最重要的一項工作之一就是鑄錢,後世稱之為“蟻鼻錢”,而范蠡藉助大量的蟻鼻錢搞活了對外貿易。生意範圍那是相當的廣(“南則楚,西則晉,北則齊”),業務專案更是幾乎囊括了一切賺錢的生意。

唯獨對吳國,只做一種生意,以蟻鼻錢高價收購糧食。

  公元前472年,吳國正好趕上旱災,最後國人連稻田裡的野生大閘蟹都吃光了。這時候越國仍舊錶現出了信誠守道的精神,為吳國提供糧食。

  勾踐對此非常反感,對范蠡說:“我和你一起謀劃反擊吳國,你總說時機不成熟。現在又反過來資助吳國糧食,究竟是什麼時候才可以出兵呢?”

  范蠡回答說:“天災和人事必須相配合,我們的糧食並不能維持吳國的戰鬥力,倒是吳國自身的力量至今仍未消耗乾淨,他們如果作垂死掙扎,我們未必能勝。”

  上天沒有讓范蠡多等,就在為吳國提供糧食的當年九月,夫差再次不顧國內饑荒,率兵奔赴黃池與楚國決戰。當時吳國軍隊的糧食供應幾乎全靠越國。

  沒有糧食,防備空虛,如何能抵擋越國的三千兵馬?其實真正進攻吳國的並不是三千越國勇士,而是范蠡前期如流水般花掉的蟻鼻錢。

  這一次,范蠡率兵攻入吳國都城姑蘇,並在海上斷掉了吳王夫差的後路,夫差兵敗自刎。

  最後,說下范蠡的結局。

  人們經常鄙夷“共患難,不可共富貴”的人。其實,共患難是因為窮哥們之間根本就沒有利益,也就談不上叛變;不可共富貴,實在是因為很少有人不會選擇背叛,暫時沒有背叛是因為籌碼還不夠大。

  這一點,范蠡和勾踐都心知肚明。

  滅吳當年,范蠡向勾踐提交了辭呈,而勾踐的回答似乎很夠意思:你必須和我一起共坐江山,否則我就殺了你(孤將與子分國而有之,不然,將加誅於子)!

  其實,說白了,范蠡只有一個命運,被處死。後來的輔佐勾踐的大臣結局也證明了這一點。

  范蠡當然不希望自己被處死,在命令下達之前就從海上跑路了(乘舟浮海以行,終不返),順便還總結了一下逃跑的原因: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不幸的是,後世有很多人看不開,這句名言也就無數次得到了驗證。

  出逃後的范蠡卻有了另一番天地,他幹起了自己的老本行---經商,也賺了很多錢。

  司馬遷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這樣記述了范蠡的結局,他成為家產數以十萬計的富翁(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最後老死於陶地。

  范蠡死後,被奉為“制生之祖”,併成為道教裡的財神(關羽是山寨版的財神)。

  所以,這段歷史說“三千越錢可吞吳”可能更準確

1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秦朝大將章邯前期那麼厲害,為何後來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