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傅克軍獨立工兵團與遠征軍的故事》一書中大面積謬誤的糾正
由美軍通訊兵照相連拍攝的照片正面
由美軍通訊兵照相連標註的照片背面
我翻譯的照片背面英文說明是:
[1944年 SC 227104 中國 在中國雲南果木(音Gomo),第9集團軍司令關麟徵中將在195師師部視察拼刺訓練。他是來視察該師受美軍訓練的成績演示的。CBI-44-27991 美軍通訊兵(U.S.Army Signal Corps)拍攝華盛頓國防部公共關係局釋出]
這裡解釋一下,關麟徵將軍曾經是前任的第五十二軍軍長,195師正是第五十二軍下轄的一個師,彼時,五十二軍正是總部設在昆明的第九集團軍下轄的一個軍。雲南龍陵文管所的遠征軍歷史研究者饒斌先生看了我的公號文《1944:盟軍在諾曼底登陸 52軍在雲南守備》後友情補充道:“195師的師部應該是臨滄市鳳慶縣的古莫鄉”。
今天一早,群裡炸開了鍋,餘戈老師對一位群友轉來隔壁群朋友的一本著作《傅克軍獨立工兵團與遠征軍的故事》(以下簡稱“傅”)裡錯謬連篇表達了不滿,主要原因是該書作者犯下了一個對於餘戈老師來說是非常不可饒恕的錯誤,那就是,既要註明參考書單裡有餘戈老師的大作《1944:松山戰役筆記》,卻又活生生地把餘戈老師這本著作的雲南松山戰役的封面照片註解成為緬甸北部密支那戰役!餘兄直呼“背不起這口鍋”,這話暫且不表,讓我們先看看這本《傅》裡一張最吸引我眼球的照片及其註解。
作為題圖或裝飾性圖片壓底,上面再壓大標題,通常文不對題或不準確對題都是可以理解和原諒的製作手法,因為有時候你的確是找不到一張貼切的照片來呈現你想說的具體內容。然而,藍姆伽的照片可是隨手一抓一大把的,絕不是稀缺貨。接下來,請看《傅》書中該圖之註解:
藍姆伽訓練營,中國部隊受訓動作之一。
其實別看遠征軍駐印軍有那麼多個軍,那麼多個師,偏偏這個52軍就從未踏足印緬地界!關麟徵將軍也應該是沒有到過印度的藍姆伽。
這些謬誤都不算什麼,更加嚴重更加荒謬的圖片移花接木,往下看:
《傅》書中另一圖片之註解:密支那戰役中之中國軍隊
以下是《傅》書作者清楚列明在參考書單裡的餘戈老師滇西抗戰三部曲之一《1944:松山戰役筆記》的封面!
一圖勝千言,啥都不說了。
難怪餘戈兄心情難以撫平呢,當年就是因為這部著作的第一版裡引用過一位假冒史迪威將軍衛隊長兼參謀的一段虛假回憶作為參考,猶如吞下一隻蒼蠅,著實噁心了好幾年,直到修正版再出才改正過來。
餘戈老師說:“我要是把密支那照片用在《松山戰役筆記》,不得被人罵死?”
餘戈老師對各種圖注混亂的感慨
1937淞滬戰場的德械師沒有在1944參加緬北密支那攻克之戰
請看這一幅《傅》書中用圖及圖注:
密支那戰役中進攻之中美士兵
美國兵絕不會戴德式鋼盔,戴德式鋼盔的中國兵根本沒有參加1944年緬北密支那戰役!他們在密支那大都是戴英式的鍋蓋式鋼盔,這是一個ABC級別的常識。密支那沒有這樣的高樓,這高樓分明是1937年淞滬會戰的上海。
解放軍攻克錦州的戰役發生在1948年的遼西,不在1944的滇西!
請再看這一幅《傅》書中用圖及圖注:
掩護強渡怒江之中國戰鬥部隊
軍史專家餘戈發來圖片並評註:“這本書循各種途徑搞二手照片,都沒有原圖注,就憑想當然看圖說話了。能把遼瀋戰役打錦州城搞成怒江戰役,這得多離譜啊。”
其實引用前就多看一眼,只要一眼,就不難發現圖中的軍裝棉帽根本就不適用於雲南五月份的天氣,別的就不用再說了,絕對不是滇西反攻!餘戈老師說:“這狗皮帽子部隊要是到了怒江,會嚇死滇西小朋友和花花草草的”
湘西會戰是1945年中期,在時間和空間上都與滇緬戰場是南轅北轍之分
《傅》的註解是:騰衝戰役虜獲之日軍頭盔戰利品
這張照片實際上是湘西會戰中100軍、18軍等部隊的戰利品,因為鋼盔上清清楚楚寫著呢!
還是那句話:但凡是引用照片前多看一眼註解或者是對遠征軍駐印軍部隊番號有那麼一點基本的瞭解,都不會犯這樣的低階錯誤。因為100A63D代表什麼,對一般軍史愛好者研究者完全不是問題,它代表第一百軍第六十三師。100軍、74軍、18軍都是從未踏足滇西的部隊,他們都參加了1945年上半年湘西會戰。
不知道這些基本知識,就只能是眼看又犯下了以下錯誤:
這張照片我早已翻譯並多次展覽出版了,這是一位74軍的小兵在檢視湘西會戰芷江戰役美軍的,引用前請多看一眼註解。
新六軍抵達南京大校場機場時,抗戰已經勝利結束。
這是1945年8月底9月初,新六軍從湖南芷江飛抵南京大校場機場,不是駝峰航線,兩者相距十萬八千里,歷史背景也不相同。
黃傑將軍沒有指揮滇西騰衝戰役
作者在參考書單裡列有黃傑將軍的《滇西作戰日記》,卻不但認不出指揮龍陵戰役的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黃傑將軍是誰,還沒搞清楚黃將軍根本就沒有參加騰衝之役,參考書單裡餘戈先生《1944:騰衝之圍》也怕是沒有“參考”了。但凡是看了其中一部著作,都不會犯這樣的錯誤。上圖中觀望遠鏡者是黃傑將軍。
認不出黃傑情有可原,把史迪威張冠李戴不可原諒
以下兩幅《傅》書中的引用照片以及註解,啥都不好說了,瞬間想起了常凱申童靴的外號由來。
這張照片是在雲南而非印度,那洋人分明不是史迪威。讓人不禁想起了多年前白先勇愣是要把一幅白崇禧為母親祝壽的照片中出現的一位洋人註解成為史迪威的故事,有人指出錯誤後,白先勇還是不好意思地說:有爭議;也想起來有一本國內出版社的《史迪威日記》封面錯將馬歇爾頭像印上去的笑話。下面這張就更荒謬了。
《傅》書中的註解是:密支那戰役中之美軍梅里爾准將
給大家看看這張照片的出處:
1944年7月18日,史迪威將軍(中)在密支那與中國軍隊50師師長潘裕昆少將(左)視察前線。美國國家檔案館圖片 美軍通訊兵拍攝
放大區域性看,注意背景中的茅草屋頂。
這是史迪威,不是梅里爾。此刻,梅里爾早已因病返回到後方療養了,前線的美軍指揮官已經換了三茬啦。
密支那不是騰衝,騰衝並非密支那
這張照片是在緬甸的密支那,《國家記憶》一書早有出版和解釋:
【1945年2月10日 KU-CT-45 美軍士兵在密支那向犧牲的中國戰友致哀密支那的兩名美軍士兵在一座泥土加草根堆成的墳前獻花致敬,墓中埋葬著一位中國上尉的骸骨。中美兩國軍隊並肩奮戰,奪取了這座緬北戰略重鎮。背景中的一座緬甸佛塔奇蹟般地躲過炮火轟炸而屹立不倒。
208-AA-11RR-1 拍攝者:約翰·加德曼(John Gutman)
美國戰爭資訊辦公室照片(美國資訊圖片社)
華盛頓國防部公共關係局准予公開】
不知道芒友會師 如何寫遠征軍歷史
騰衝龍陵要分清
這兩張照片都是騰衝戰役,上圖是火線及時救治中國傷員,而非中國部隊於民宅休整。但凡,但凡,但凡多看一眼這些早已準確註解多年傳播的經典騰衝戰役圖片,就不會如此嚴重的張冠李戴!
第一次徵緬哪裡有這麼好的照片啊?美軍通訊兵都還沒來到CBI戰場!
若是有這樣視覺效果好的第一次遠征軍入緬照片,餘戈老師早就用在他的新作《1942:遠征》的封面了!這是1944年中國軍隊向龍陵行進。
這張照片是緬甸仰光,不是密支那
《傅》書對這張照片的註解錯誤,是因為不知道照片拍攝的場合和內容實質。
背面英文註解:“1945年1月,緬甸木姐 Muse,中國駐印軍新38師在此與滇西中國遠征軍會師,駐印軍拿出自己的美式K級伙食配給與國內戰友分享。”
《傅》書的註解主要是邏輯混亂,駐印軍一直享受美式的伙食配給,怎麼會好奇呢?
《傅》一書列出的參考書目中並沒有《國家記憶》和《國家記憶II》
對於《傅》一書的文字和史實我在這裡就不花力氣去細細糾正了,這篇主要著眼於錯誤比較明顯的圖片引用和註解;我非常贊同我們同道的幾位朋友的建議:
“這些照片絕大多數是我們從美國國家檔案館複製回來首次翻譯併發布的,由我來發文捍衛其學術嚴肅性也是義不容辭之責任。我們辦最好的展覽,同時打假劣質展覽,都是為抗戰影像史學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