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距今五千年的良渚文化,是遠古中國考古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他到底屬於何人?從後世的記載和基因檢測來看,良渚文化屬於百越先民。但是我發現,其實苗族先民也曾南下良渚,與百越人共同生存。最後隨著遷三苗於三危,他們中的部分人和縉雲氏一起被遷到了甘肅。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苗族古歌記載苗族戰敗南下

苗族的一個支系,西部苗族,號稱是蚩尤後人,原居山東平原地區,戰敗後南下,後又被舜帝遷於三危。許多人都認為,苗民南下建立的國家在鄱陽湖和洞庭湖之間的地區,我不否認這是三苗國的穩定區域,但是從一個故事來看,他們確實南下良渚。

西部苗族有一個根支耶勞、革繆耶勞和耶玖逼蒿的故事,裡面提到,他們在北方黃河邊的平原地,遇到了連年的戰亂,被沙族(黃帝部落)打敗,於是他們向南方遷徙。沙族又追殺過來,他們只好過了長江,到了江南。苗族古歌的原文就是“江南”,後世的“江南”也許就是沿用的遠古的說法。他們在江南又找到了一個大平原。

按照中國的地理,黃河流域華北平原的南方,過了長江就是長江中下游平原。也就是現在的浙江、江蘇、上海一帶。他們在這裡又獲得了土地,然後在這裡繁衍生息。他們可以算是較早的一批“衣冠南渡” 的人了。

從考古來說,長江中下游平原有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所在的江蘇浙江一直有人居住,他們屬於百越民族,也就說苗族先民遷徙到良渚文化所在的地區時,這個地區已經有人了。他們其實是在別人的領地找了一塊地方生存。從苗族古歌的來看,他們到的時候荒蕪人煙。這應該是戰亂饑荒之後,部分地區成了無人區。典籍也記載,神農氏末期,諸侯互相爭鬥,那個時候的情況應該與春秋戰國差不多。秦朝滅亡漢朝建立時,全國窮的到了給劉邦湊齊顏色相同的馬都困難的地步,人口大量減少。原始社會更經不起戰亂。苗族古歌提到的到了江南找到沒有人煙的平原是完全合理的。

苗族落腳會稽山

那麼他們到底在哪裡呢?浙江會稽山,古稱茅山,或者是苗山。茅是西部苗族的自稱,現在翻譯成阿卯,會稽山下,可能就是這支苗族的落腳地。

苗族古歌講到他們在這裡修建了“水圍城”,還修起了高樓。高樓有多高就不知道了,也許只有兩樓而已……對應考古,距今五千年前,浙江江蘇有良渚文化,位於浙江的良渚古城遺址,確實是一座水圍城。從考古結果來看,良渚古城外有一道河流,河流外又有道路,道路外還有河流。一共有三道河流。

據考古這個城可能是在距今五千三百年左右建起來的,神農氏末期,大概在距今四千七百年。這個城更可能不是苗族先民建立的。只是在他們與當地百越人混合了,而且可能參與過水圍城的修繕,所以說這個城市他們建的。其他故事也提過,苗族建城是石頭城,良渚古城是夯土城,良渚古城的最初建立者應該不是苗民。

浙江越人歸順黃帝

黃帝統一天下,浙江、江蘇也在其中,兩地流傳著很多黃帝南巡,嫘祖教人養蠶的傳說。浙江杭州和江蘇蘇州都號稱嫘祖故里,良渚古城就位於浙江杭州。所以杭州可能是當時南方地區的一箇中心。紹興會稽山離杭州也非常近,也應該在良渚古城的主人的管轄之下。這一支苗族雖然遠離中原,但最終還是歸降黃帝。

也許有人覺得他們自稱有自己的地與投降黃帝很矛盾,其實也不矛盾。黃帝的時代頒佈了第一個土地管理制度叫井田制,井田制是土地公有制度。耕種的人按戶頭來分田,均分給每一戶,可以說耕者有其田。就算苗民向黃帝投降還是會有自己的土地。

三苗國與縉雲氏曾結盟

除了這些資訊以外,苗族古歌寫的後續的故事,加上漢族的記載,也在指向他們曾經居住在良渚文化所在地。這裡就要提到遷三苗於三危了。有的網友可能認為三苗國並不在浙江,如果苗族先民去了浙江又如何被遷徙到三危呢?

說到遷三苗於三危,就要從良渚古城的疑似主人縉雲氏說起。史書記載,黃帝夏官,為縉雲氏,是南方之官。在浙江縉雲縣,當地的人認為那裡是縉雲氏的封地。縉雲縣到良渚古城有一百多公里的距離。縉雲氏本來也不是良渚的原住民,他只是奉命到南方赴任,史書記載他為炎帝后裔,縉雲縣人傳說從陝北被分封而來。黃帝成龍登天的傳說有眾多地點,縉雲也是其中之一。

所以可能縉雲氏的封地在縉雲縣,縉雲氏的領袖在良渚古城。按照當時的制度,良渚古城內還會住著縉雲氏手下來自不同部落的其他官員,這裡面就可能有來自會稽地區的苗族首領。縉雲氏所任夏官,管刑罰也管軍事,相當於後世的司法部長加兵部尚書。

在堯帝當政,舜帝攝政時,舜帝去除四凶。《史記.五帝本紀》中的記述是:帝鴻氏之不才子“混沌”、少皞氏之不才子“窮奇”、顓頊氏之不才子“檮杌”,以上合稱“三兇”,加上縉雲氏之不才子“饕餮”合稱“四凶”。並且遷三苗於三危。三危在現在的甘肅三危市、天水一帶。書中沒有交代縉雲氏被驅逐到哪裡去了,但甘肅的民間傳說講,三苗王與其部眾幾萬人被押送到三危,而三苗王叫縉雲子,也就是說,被遷徙的時候縉雲氏是三苗的首領。

《舜典》裡也記載是:“三苗,國名,縉雲氏之後,為諸侯,號饕餮。

但三苗的具體地望與良渚所在地確實有差別,

《戰國策》 記載:"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

這是指整個苗蠻集團的活動地域,彭蠡、洞庭就是後世的江西鄱陽湖、湖南湖北交界的洞庭湖,衡山是《水經注·汝水》中提及的在雉縣(今河南南召縣南)界的雉衡山,文山地望不詳,但可知堯舜禹伐三苗以前,苗蠻集團的居地範鑿在洞庭、鄱陽湖之間,北界在伏牛山南麓,包括了整個南陽盆地。”良渚文化位於江西東部的江蘇,浙江等地。在文獻中,三苗與縉雲氏也是分開敘述。

這裡面涉及到遠古的部落聯盟的制度問題。三苗和縉雲氏,不一定在每個時段,都是聯盟的。在堯帝時才有三苗這個說法,它是由九黎遺民新建的聯盟。《戰國策》記載的地方,是三苗長期穩定的疆域,縉雲氏有可能是因為與舜帝作對,臨時與三苗結盟,同時被舜帝收拾的共工、歡兜等人,也可能就在這個時候與三苗結盟。才有了《山海經》中歡兜生苗民的記載。

悲催的苗族先民,躲避戰亂南下,過了幾百年富貴日子(良渚文化的文物顯示良渚地區的人富的流油)數百年後又因為對抗舜帝獲罪被一起押送到西北。

28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朝廷怎樣榨乾農民的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