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自從明武宗朱祁鎮開始,就已經在走下坡路了。為什麼說這個時候的明朝在走下坡路。明武宗聽從太監王振的話,御駕親征韃袒,但是明武宗的御駕親征並沒有成功,慘敗,後來被韃袒抓走了。這可是轟動了整個大明王朝,為了保證大明王朝的政權。
北京的官員們立馬扶明武宗的弟弟繼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有人就疑惑了,不是寫明朝末年的嗎,怎麼開始寫土木堡之變了。原因就是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的轉折點,從這裡開始。明朝就越來越衰敗,沒有了明初的天朝上國的氣勢。到了崇禎這一代,明朝已經是千瘡百孔,但是它有著成熟的政治制度,並不是無藥可救。
崇禎皇帝也算是一個有抱負的皇帝,他想透過自己的勵精圖治來改變明末的國力衰弱的現象。可是能力不足的他,並沒有做到這一切。甚至使明朝滅亡的腳步加快了。因為崇禎殺了一個最不應該殺的人,他就是大太監魏忠賢。魏忠賢是明朝乃至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太監。魏忠賢
明熹宗時期,司禮秉筆太監。特別受到明熹宗的寵信,當時的官員們都稱魏忠賢為九千九百歲。從這個稱號就可以看出魏忠賢的權勢滔天。等到了崇禎皇帝繼位之後,崇禎皇帝為了維持朝野的穩定,就沒有打算動魏忠賢。可是等到崇禎皇帝的位置越來越穩,崇禎便開始對魏忠賢下手。第一個目的是為了確立自己的威信,保證自己皇權。
第二個原因就是當時的社會矛盾突出,崇禎皇帝為了解決社會矛盾,整頓朝綱。其實,從後面的結果來看,崇禎殺掉魏忠賢是一個非常錯誤的決定。雖然魏忠賢是個大太監,把持朝政,貪汙受賄等等,但是魏忠賢是做事情的呀,魏忠賢重視對邊關的防禦。
在魏忠賢當政的時候,邊關軍費從來沒有拖欠過,所以邊關的將士打仗也是非常的賣力。還有殺掉魏忠賢之後,此前一直和魏忠賢相對抗的東林黨,東林黨人士開始把持國家政權。但是東林黨一直排斥異已,從來不做對於國家有利的事情。只在口頭上說,從來不付諸實踐,結果到最後。邊關問題,財政問題一個一個的出現。此時的崇禎感覺到了很大的無奈,到最後把明朝帶入了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