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次的文章,不管是“史話”,還是“番外篇”。“閒敘”一直帶著大家逗留在魯國,陪您看了看魯桓公所遇到的喜事、戰事、受朝事,算是把這兩年間(即周桓王十四至十五年)魯國國內發生的故事基本講完了。那今天,咱們就要離開這裡,並趕往鄭國一趟,去看一場差點兒被忽略的戰事。因為,魯國的史官們在寫魯桓公七年(即周桓王十五年)的歷史時,只記載了春、夏兩季。而這場看似不太激烈,實則非常值得回味的戰事,剛好發生在該年的秋季。若不是《左傳》再次幫忙進行補充,咱們就真的跟它錯過了。所以,咱們話不多說,快去看看左先生怎麼寫的吧。
據《左傳》所記,發生於魯桓公七年秋季的這場戰爭,是鄭、齊、衛三國對盟、向兩地進行的一次討伐。之所以三個國家會聯手,是由於盟、向兩地對鄭國背信棄義,惹得鄭莊公惱羞成怒,才邀請兩位國君派兵來一起教訓他們的。那盟、向到底是誰?他們是如何背信棄義的?他們的結局如何?這場戰事值得回味的地方又是什麼呢?“閒敘”這就給各位一一道來。
盟、向兩邑的背信棄義,惹惱了鄭莊公
1、盟、向不僅不是兩個國家,他們的屬性更是特殊乍看盟、向這兩個名字,很像是兩個諸侯國,並且他們還對鄭國做出過背信棄義的舉動,顯然應該是與鄭國有過盟約的兩個邦國無疑了。但我要告訴各位的是,這兩個特別像諸侯國名的名字,指的並不是兩個國家,而是鄭國自己的兩塊屬地(或者可以說是兩座城邑)。
只不過,盟、向兩地除了歸屬於鄭國之外,還有個更加特殊的屬性。各位請先回憶一下咱們之前講過的內容,鄙人在“鄭國史話十四”中曾提到過鄭莊公與周桓王做了筆大買賣。當時,天子拿出了距王都較遠的12處土地,換得了莊公手中4處鄰近雒邑的土地。雖然看上去是王室吃了虧,但畢竟這次買賣得到了雙方的認可,所以還算是互惠互利的。而在鄭莊公剛剛得到的這12處土地中,剛好有盟邑、也有向邑。也就是說這兩座城才剛變更過所有權,如此特殊的屬性讓他們的背叛變得不再突兀。
周、鄭交換的12處土地中包含盟、向兩邑
2、從史書的記載來看,盟、向兩邑的背叛並不簡單上一條內容,咱們簡單介紹了盟、向這兩塊土地,讓大家瞭解了他們的特殊屬性。正因為兩邑歸入鄭國版圖的時間並不長,在那裡會發生反叛也屬正常現象。按說遇到了這樣的情況,鄭莊公只需派遣部隊過去鎮壓一下就好了,完全沒有必要邀請什麼外援。但從《左傳》對盟、向兩邑背棄鄭國的描述來看的話,他們的反叛並沒有那麼簡單。
各位請看書中的這條記載:“(魯桓公七年)夏,盟、向求成於鄭,既而背之”。其中,“求成”一詞就是求和的意思,說明兩邑肯定不是第一次背叛鄭國了。並且,之前的反叛行為,已經讓盟邑、向邑遭到了鄭國的討伐,所以他們才要跟鄭莊公求和,以獲得自保。可當莊公原諒了他們以後不久(句中“既而”一詞證明了這次反叛距他們被原諒的時間點並不遠),兩座城邑又反叛了。
您說說看,這樣兩個彈丸之地,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再次背信棄義,怎能不讓鄭莊公惱怒呢?精明的姬寤生又怎麼會不懷疑其背後有幫手在給他們撐腰呢?因此,莊公這一回下定了決心,要徹底剿滅兩塊土地上的反叛勢力。並且,為了確保平叛的勝利,也防止盟、向兩邑的後臺跑來添亂,莊公這才邀請了齊、衛兩國共同參與平叛行動。
擔心盟、向有後臺,鄭莊公也要尋找幫手
3、盟、向兩邑的結局,道出了他們的後臺到底是誰既然鄭莊公下定了清剿的決心,又有齊、衛兩家的幫助,那以盟、向兩邑的兵力是很難去對抗三國大軍的。因此,他們夏季才剛宣稱要再次背信棄義,秋季就被鄭國聯軍給滅掉了。於是,兩塊土地上的人民為了活命,只能選擇逃往他處。也正在這個時候,天子好巧不巧地出現了。
據《左傳》所記,盟邑、向邑的反叛剛一被平定,桓王就主動出面,將兩城的百姓遷到郟地保護了起來。試問,如果盟、向兩邑的反叛只是鄭國內部事務的話,天子有必要干預嗎?如果沒有“老東家”給兩邑撐腰的話,他們敢說背叛就背叛嗎?如果叛軍不是有桓王這個後臺的話,莊公怎會如此小心地請來外援呢?所以,從反叛者的最終結局來看,天子一定參與了此事,目的就是要讓鄭莊公的日子不好過。反正正面戰場上,王師已經拿鄭國沒有辦法了,那就只能在背後搞事情嘍。
《左傳》中天子遷兩地之民於郟的記載
甚至,在下認為,早在周鄭之間發生戰爭以前,桓王就已經唆使盟、向兩邑背叛鄭國來策應王師的行動。只可惜,天子聯軍最終戰敗了,讓兩座城邑變為了孤軍,他們這才趕緊向鄭莊公“求成”去了。等到桓王新的指示下達,兩邑又感到有了靠山,便再次背信棄義了。至於為什麼是盟、向兩地發生叛亂,而不是當初交換的12處土地都起來鬧事。最主要的原因是這兩座城邑距離雒邑最近,以王室當時的實力來看,天子所能影響的範圍也就這麼大了。
4、鄭莊公平定盟向之亂的戰事背後,有這三點值得咱們去回味其一,“周鄭大戰”才剛過了不到兩年,桓王就著急唆使兩邑進行反叛,是朝廷要再次伐鄭的訊號嗎?予以為這不是雙方又要開戰的訊號,但也反映出一定的問題,即鄭莊公的控制顯出了漏洞。
或許您要問為什麼莊公的控制會出現漏洞呢?一方面是大戰剛剛結束,鄭國一邊要修復各地城防,一邊又要恢復生產,還要派兵去支援齊國,如此繁多的事務勢必會讓莊公有些捉襟見肘。另一方面,我認為跟鄭莊公的身體也有關係,畢竟此時的姬寤生已到垂暮之年。並且,就在四年之後,他老人家便走到了人生的終點。想必這個時候的莊公已經沒有精力把事情做得面面俱到了,這才會讓對手鑽了一些空子。
為鄭國霸業操勞了一生的鄭莊公
其二,從這次鄭國邀請的援軍來看,曾經的“鐵三角”組合已經不復存在了。大家可以回顧一下之前的一些戰事,鄭、魯、齊三國經常會統一行動,並且只要他們三國聯合起來,幾乎是戰無不勝。可這一次齊國依然在組合裡,甚至還帶來了自己的大女婿衛國,但魯國卻從組合中消失了。想必是姬忽援齊時與魯人結下的仇恨,已經轉達給了鄭莊公,讓兩國關係降至了冰點。
其三,原本週王室想要懲處一個諸侯國,只需降下責罰或者進行征討即可。但現在的天子周桓王,既無法問責於鄭國,又不敢出兵去討伐,只會背後搞些小動作,說明朝廷的實力和地位再次下降了。另外,“周鄭大戰”之時,衛國乃是天子聯軍的一員,而齊國也忌憚朝廷,不敢派兵去支援鄭國。可這個時候,兩個國家都能猜到盟、向兩邑的後臺是天子,卻仍然敢於參加戰事,更加印證了周天子已經越來越不被眾人放在眼裡了。
越來越不被眾人重視的周桓王
好了,這就是《春秋》預設的,又被左先生補充上了的,爆發於周桓王十五年秋季的一場戰事。看似這場戰事僅發生在鄭國國內,又是很普通的平叛之戰,但其背後的諸多真相才是咱們最該認真挖掘的內容。並且,“閒敘”目前提出來的這幾點只是在拋磚引玉,希望有真知灼見的朋友可以踴躍留言,說出您所理解的鄭伐盟向之戰。
【關鍵詞雲圖簡史】
本文關鍵詞:伐盟向、春秋預設、左傳補充、盟向叛鄭、三國清剿、盟向介紹、邀援原因、叛軍後臺、鄭莊顯漏洞、鐵三角崩壞、王室地位再降。
關鍵詞雲圖簡史